路遙在寫完《平凡的世界》後,為何年紀輕輕,就不幸去世了?
說到路遙就會想到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影響幾代人的百萬字小說。路遙在書中,以溫暖的現實主義手法,描寫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城鄉社會生活,淋漓盡致地刻畫了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眾生相。在跌宕起伏的矛盾中,反映了平凡人在社會歷史大進程中,百折不撓的精神及喜怒哀樂等。
小說面世後,立刻引起了年輕人們的關注和共鳴。他們不光從小說人物中看到自己的縮影,還通過小說得到鼓舞。因此,這部小說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同時也對年輕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該書面世到現在已經有40多年,在浩如煙海的文學著作中,它依然像耀眼星辰一樣,得到眾多讀者的追捧和喜愛。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路遙在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後,卻很快離世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1949年12月2日,路遙出生在陝北清澗一個農民家庭。他是家裡的長子,本名叫王衛國,是個很有時代特色的名字。
然而,隨著弟弟妹妹的不斷降生,身體本就孱弱的父親,已經無力撫養一家老小了。於是,在經過商議後,8歲的王衛國被過繼給了延川縣的大伯父。
儘管過早地離開了父親,但是王衛國卻一直認為,父親稱得上是他的啟蒙老師。
他在文章中曾提到父親,說他「拔草鋤地,講究美,他說從任何地方看去,都顯得一行一行,很美,曾經在地頭種南瓜,說這不一定是為了吃,一到秋天,地頭一行一行子都長滿了瓜,這好看。」
父親的情懷,顯然影響到了王衛國,這讓他在以後的文學創作中,有如父親當年種瓜一樣,不僅追求有意義,還追求好看。
貧窮和苦難,讓王衛國過早地懂事。雖然他在小學期間成績優異,但由於伯父家境也極為貧困,常常連一個本子或者一塊橡皮都買不起,而他身上的破衣爛衫,也常常遭到同學們的嘲笑。這種種的煩惱,他從不在伯父面前提起。
不過,懂事的王衛國,為了讀書,卻第一次發了脾氣。
當時,王衛國憑著優異的成績考了全縣第二,被縣裡的重點初中——延川中學錄取。
但一窮二白的伯父卻表示,無力支付學費和生活費,並給他農具,讓他下地幹活。
王衛國第一次做出了反抗。他把農具扔掉,和伯父第一次有了衝突。最後,還是在親戚的斡旋下,伯父才同意他去讀書,每個月給他25斤糧票作為生活費。
半大小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區區25斤糧票,顯然是不夠的,所以王衛國在學習的過程中長期感到飢餓。他不得不在學習之餘,到野外去找吃的。據他自己回憶,那時候什麼東西他都會放到嘴裡嘗一嘗,看能不能吃。
也許正是飢餓和貧窮磨練了王衛國,讓他在後來的文學創作上,百折不撓,一直堅持寫下去。
1969年,王衛國在飢餓和貧困中,終於讀完了初中。幸運的是,讀初中的那段時光裡,他在文化閱覽室裡讀到了不少書。精神世界的日益豐盈,讓他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在無形中影響到他以後的人生之路。
1970年,王衛國在做小學教師之餘,開始進行文學創作,並給自己起了個筆名——路遙。自此,王衛國這個名字漸漸不為人所知,而隨著他的作品的影響力,路遙則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字。
1973年,路遙得到了一個上大學的機會。
可是由於他曾當過紅衛兵,沒有學校肯接收他。最後,還是延川大學冒著政治風險接收了他,這樣他才圓了上大學的夢。
此時,一個北京知青出現在了路遙身邊,她就是林達。
林達是個很有才情的姑娘,她愛慕路遙的才華。在路遙上大學期間,她在經濟上資助了路遙不少。用路遙養母的話來說,就是連被子和墊的褥子都是林達給他準備好,並扛到學校去的。
有了林達的資助,路遙在大學時的生活得到了保障,這不僅能讓他安心讀書,還能潛下心來進行文學創作。無疑這段時間對路遙來說,是寶貴的。
路遙大學畢業後,先後被安排到《陝西文藝》和《延河》做編輯。
在那裡,他遇到了柳青等很有名氣和才情的大作家。大家亦師亦友,在他們的幫助下,路遙在文學創作上更趨成熟。
但是路遙的文學之路並不平坦,他的文學作品多次被編輯退稿,比如獲得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獎的《驚天動魄的一幕》,由於是聲討文革的題裁,因此這篇中篇小說在當時顯得頗有政治色彩,許多編輯不敢刊發,這讓他非常痛苦和無奈。
在不斷收到退稿,又不斷往外寄的過程中,他曾絕望地想,如果再不能刊發,他就把這部文學作品燒掉。好在《當代》的編輯秦兆陽從眾多來稿中發現了這篇小說,並把它刊登出來。這才使得這篇小說面世,並獲得了獎項。
1981年,路遙用了21個晝夜完成的小說《人生》,也經歷過數次退稿的折磨。後來終於在《收穫》上刊登。結果一經刊登,便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強烈反響,並獲得第二屆全國中篇優秀小說獎。路遙也憑著《人生》,在文壇上享有了一定地位。
然而路遙並不滿足,他決定構思一部規模更宏大的小說,那就是創作《平凡的世界》。
為了創作《平凡的世界》,路遙讀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又參閱了許多70年代末的文獻資料,並做了十幾本筆記。此外,他為了了解形形色色的底層生活,還不斷到農村和礦井等地方實地體驗。大概醞釀了3年之久,路遙認為時機成熟了,這時候他才開始動筆。
然而,路遙費盡心血寫出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卻不被文學界看好,一些編輯看了後,將稿子退還給他,表示這部小說沒有特色。
後來幾經輾轉,才在《花城》刊發。儘管他的朋友幫他牽頭在北京搞了個作品研討會,但是大家依然認為,這部作品並不成功。
路遙感到非常苦悶,他認為那些作家們沒能理解到這部小說的核心。由於沒有人理解他,他也變得愈發寂寞。
不過,路遙後來想通了,他認為他的小說不是給專家們來評的,而是寫給大眾們看的,他希望這部小說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想明白後,路遙又接著投入到第二部的創作中
路遙寫作的時候,常常不眠不休,冷暖不知。他無休無止地把時間用在創作上。有時候實在餓得受不了了,才敲開鄰居家的門,找別人要個饅頭吃。這樣的寫作強度,很快就拖垮了路遙的身體。病痛不斷地折磨著他的身體,但是他強忍著身體上的痛苦,繼續埋頭創作。
到寫第三部時,路遙的身體狀況,已經非常惡劣了。他幾乎是趴在桌上,憑著毅力繼續創作,同時他還出現了咳血的問題。他曾把身體的狀況告訴弟弟王天樂。王天樂堅決不許他再繼續寫下去了,但路遙沒有聽從王天樂的勸告,他覺得哪怕是透支生命去完成第三部,也比停止創作要來得痛快。
1988年,用了6年之久,路遙終於寫完了《平凡的世界》。當他好不容易從書桌前站起來時,他只覺得渾身都疼,但是心裡地無比暢快。他審視著自己的作品,不由得想起父親種莊稼時的態度。
該書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 一片推崇聲中,《平凡的世界》獲得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然而,在通知他到北京去領獎時,路遙在高興之餘,才發現自己連去北京的路費都沒有。最後,還是弟弟王天樂給他湊的路費。
當時,王天樂還對他說,以後別再獲什麼獎了。要是獲了個諾貝爾文學獎,他可真沒辦法給他找外匯。
對於王天樂的幽默,路遙並沒有覺得好笑,他只是說了句:「日他媽的文學。」
1992年11月17日,病入膏肓的路遙,由於肝硬化和消化道出血,經醫院搶救無效後去世,卒年42歲。
他這一生,婚姻不幸,生活貧困,文學創作也極為波折。然而,他終究憑著頑強的毅力,成就了《平凡的世界》等了不起的文學作品。
這些作品如他所願,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成為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讀物。也許,這就是命運對他的最好饋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