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徐庶都是軍師,為何關張對他們態度截然不同,他如何破局

2020-07-17 歷史笑春風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的第一個軍師不是諸葛亮,而是徐庶。在劉備去尋訪賢才的路上,聽到有人高聲唱歌。劉備聽出歌詞中的豪情壯志,十分欣賞,於是結識了化名單福的徐庶。徐庶也因此成為了劉備的第一個軍師,並且為劉備出謀劃策,建立了戰功。


諸葛亮和徐庶都是軍師,為何關張對他們態度截然不同,他如何破局

徐庶在幫助劉備打退了曹仁的進攻,尤其是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後,被曹操查出了真實身份。曹操用計抓住了徐庶的母親,徐庶不願意擔負不孝的名聲,便離開劉備到了曹操那裡。走前他做了兩件事,一是向劉備保證,不向曹操再設一謀。二是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

劉備得知臥龍就是諸葛亮,為了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傳聞,他親自三次前往隆中,去請諸葛亮出山。在第三次,劉備找到了諸葛亮,兩人一見如故,諸葛亮為劉備謀劃了著名的《隆中對》。在劉備的誠邀之下,諸葛亮答應出山輔佐劉備,成為劉備的軍師。

諸葛亮和徐庶都是軍師,為何關張對他們態度截然不同,他如何破局


我們可以看到,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關羽、張飛對徐庶和諸葛亮兩人的態度截然不同。徐庶和諸葛亮都是軍師,可是關羽、張飛對徐庶的態度要比諸葛亮要好得多。徐庶指揮作戰,關羽、張飛毫無怨言,應聲而去。等到了諸葛亮這裡,兩人推三阻四,故意刁難。如果不是諸葛亮事先有所準備,借了劉備的劍印來號令,張飛在當時就會跟諸葛亮抗爭起來。那麼,為什麼同是軍師,關羽、張飛對徐庶和諸葛亮的態度截然不同呢?

首先,是諸葛亮和徐庶的出身不同。

我們從書中看徐庶的出身,就知道徐庶不能算是一個純粹的讀書人,他倒是一個俠客之流的人。徐庶年幼學劍,長大後為人出頭報仇殺人,被官府抓獲。在被同夥救出後,經過生死考驗的徐庶才折節向學,遍訪名師,學得了一身的本事。這種人,雖然有著文士的外表,而實際內心還是俠客的內心。

諸葛亮和徐庶都是軍師,為何關張對他們態度截然不同,他如何破局


而諸葛亮則是一個文人出身,平日裡注重個人的修養。我們可以從他隆中草廬的擺設,就可以看到他超凡脫俗的氣質。他不但文質彬彬,還注重外表修飾,身披鶴氅,羽扇綸巾。這與草莽之人是格格不入的。

而劉備兄弟三人,除了劉備曾經在盧植那裡學習過,關羽、張飛都不是文士出身。其中關羽是因為仗義殺了當地的土豪,逃走在江湖。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意氣相投,起兵匡扶漢室,其實本性都是草莽英雄的本色。他們不用說,自然和徐庶是一路的人,也很快打成一片。由於雙方交流通暢,自然隔閡就少。而諸葛亮則不同,他一身文人習氣,讓關羽張飛對於他敬而遠之。個人的性格習慣不同,也自然造成了交流之間的障礙。

諸葛亮和徐庶都是軍師,為何關張對他們態度截然不同,他如何破局


二、是諸葛亮和徐庶的來歷不同。

徐庶加入劉備陣營,是屬於毛遂自薦的性質,主動來投奔的。這讓關羽和張飛感覺雙方是有著共同的理想的。而且徐庶平易近人,毫無架子,讓關羽張飛感到很好接近。

而諸葛亮則不同,他並不是主動來投奔的,而是經過多人的推薦,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山的。關羽張飛雖然聽他人對諸葛亮的讚揚,可是沒有親眼見過他的本事。兩人都是見多識廣之人,對諸葛亮自然心中懷有疑慮,怕別人的讚揚是誇大其辭。而且劉備三次去隆中請諸葛亮出山,關羽張飛心中也有不滿的情緒,自然對諸葛亮沒有好感。

諸葛亮和徐庶都是軍師,為何關張對他們態度截然不同,他如何破局


這是因為,在他們心中認為,劉備連續去尋訪諸葛亮,還給他的家人留言說明自己來訪,諸葛亮一定知道了劉備的誠意。那麼如果和自己陣營一心,也該有所表示。可是諸葛亮依然不聞不問,讓劉備繼續去請他。在關羽張飛來看,諸葛亮的架子未免太大了。

三、徐庶和諸葛亮的地位不同。

徐庶來到劉備的陣營,就是老老實實給劉備出謀劃策來的。他在劉備的陣營中,對關羽張飛的位置構不成威脅。在指揮作戰的時候,徐庶也是十分有分寸的。徐庶從來不親自指揮作戰,而是向劉備提出建議,由劉備來布置任務。徐庶的這種做法,使得關羽張飛感到認同,所以沒有什麼牴觸情緒。


諸葛亮和徐庶都是軍師,為何關張對他們態度截然不同,他如何破局

可是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的做派和徐庶完全不同。諸葛亮在向劉備獻出了《隆中對》之後,就成為劉備心目中的謀劃全局之人。劉備和諸葛亮食則同桌,寢則同榻。這都是昔日劉備對待關羽張飛的作風,這當然會引起關羽張飛的不滿。而為了平息關羽張飛的不滿,劉備說出了如魚得水的話來。這雖然讓關羽張飛不再說怨言,但是卻加深了他們心中的不平。

而在指揮作戰方面,諸葛亮也和徐庶不同。諸葛亮直接就排兵布陣,指揮劉備的部下。關羽張飛的心裡只認可劉備的指揮,自然不會服氣。諸葛亮只得先借了劉備的劍印,才壓制住關羽張飛。因為關羽、張飛心裡明白,再這樣下去,諸葛亮在劉備陣營的位置一定會舉足輕重,至少是文官之首。那麼,在將來,諸葛亮對自己的位置的衝擊在所難免。

諸葛亮和徐庶都是軍師,為何關張對他們態度截然不同,他如何破局


四、諸葛亮化解關羽張飛敵意的辦法。

作為劉備的主要助手,諸葛亮也當然知道關羽張飛對自己的態度,也知道他們對自己態度的起因。因此,諸葛亮對於關羽張飛採取了對症下藥的辦法,各個擊破。

首先,在博望坡戰鬥之前,他儘量減少和關羽張飛的摩擦,主要是依靠劉備出面來進行調解。劉備對口出怨言的關羽張飛說,自己得到孔明,猶魚之得水也,兩弟勿復多言。有了劉備的調解,就給了諸葛亮以緩衝的時間。

諸葛亮和徐庶都是軍師,為何關張對他們態度截然不同,他如何破局


其次,諸葛亮在博望坡之戰中一炮打響,解除了劉備集團對諸葛亮能力的疑慮,樹立了自己的威信。在博望坡之戰中,諸葛亮充分發揮了自己運籌帷幄的才能,用兵如神。自己坐鎮中軍,指揮劉備的將領,用火攻輕易的就打敗了十萬曹軍,獲得了劉備集團久違的勝利。

第三,抓住張飛的性格,先收服張飛。張飛此人禮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諸葛亮抓住張飛的這個特點,先用勝仗來展示自己才幹,深深折服了張飛。在博望坡之戰後,張飛對諸葛亮佩服的五體投地,成為諸葛亮的支持者。並且張飛虛心好學,向諸葛亮學習兵法,為日後作戰打下了基礎。

諸葛亮和徐庶都是軍師,為何關張對他們態度截然不同,他如何破局


第四,對關羽軟硬兼施,收服關羽。在劉備陣營中,諸葛亮最難收服,也是最後一個收服的人就是關羽。關羽這個人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他本身就和諸葛亮這樣的文人士大夫有隔閡。諸葛亮對這樣的人,採取了多種手段。

他先是在《隆中對》中專門為關羽留了一個位置,讓他率領荊州的軍隊北伐宛洛。這解除了關羽的後顧之憂,為他確立了武將之首的地位。然後,諸葛亮用自己的戰功表現出自己的軍事才能,讓關羽無懈可擊。最後,在華容道,接著關羽立下軍令狀,放走曹操,才算最後收服了關羽。

諸葛亮和徐庶都是軍師,為何關張對他們態度截然不同,他如何破局

結語:

《三國演義》中,徐庶和諸葛亮都是劉備的軍師,但是關羽、張飛對他們的態度截然不同。這是因為兩人的出身、來歷以及在劉備集團中所處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但是,諸葛亮機智靈活的運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化解了這些矛盾。

在諸葛亮的運作下,逐步的收服了關羽和張飛,使得劉備集團凝聚成一個堅強的集體。在日後的戰鬥中,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下,劉備集團共同努力,終於白手起家,建造了蜀漢的基業。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中的徐庶和歷史上真實的徐庶,差距有多大!
    因此把自己的朋友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但徐庶和劉備的良好關係也從這一刻開始悄然改變了。劉備在聽從徐庶建議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出山輔佐。有了諸葛亮之後,劉備立刻把徐庶甩到了一邊。原本對徐庶的重用器重,全都沒有了。原本對徐庶的言聽計從,變成了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歷史上關羽和張飛二人見劉備如此對待諸葛亮還有一點吃醋。所以二人也和劉備談過這個問題。劉備則對二人說,我得到諸葛亮,猶如魚兒得到水一樣。如此說法怎麼能不傷徐庶的心?
  • 《三國》:四大被埋沒的頂級謀士,每一個都不輸諸葛亮
    《三國》:四大被埋沒的頂級謀士,每一個都不輸諸葛亮。1.赤壁大戰後,龐統先是投靠孫權,但由於龐統太貶低周瑜而不受孫權待見,所以孫權發誓不用他。魯肅就推薦他去劉備那,龐統也聽取了建議,就來投靠劉備,但未得重用。後經諸葛推薦之後才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 如初說三國(二),徐庶陷身曹營,求不出脫身之法算小說的敗筆嗎?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徐庶化身單福主動投靠劉備,成為了劉備正規名義上的第一位軍師。徐庶沒法只得離開劉備,不過他在北上之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徐庶走馬薦諸葛的故事,才有了後來的三顧茅廬,臥龍出山。
  • 徐庶到底有多厲害,離開劉備真的是因為母親嗎?為何不願再歸劉備
    後來曹操抓到了徐庶母親,徐庶一聽老母落到了曹操手裡,而且他不去的話,曹操要把母親架到火上烤,這讓徐庶不得不辭別劉備,投奔曹操,還答應劉備,此生不給曹操謀一計,獻一策,並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可是他們大大降低了劉備的行軍速度,而曹操士氣正盛,很快就追上了劉備的軍隊,很多百姓也都被衝散,這才導致了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所擒獲。
  • 《三國演義》中郭嘉、司馬懿、諸葛亮、陸遜誰是三國最強軍師
    三國時期能人謀士層出不窮,能在歷史上留上一筆的都是非凡之人,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方勢力都有自己的智囊團,其中最為出彩的算是各方軍師了。曹魏方前有郭嘉,後有司馬懿,蜀漢方有諸葛亮,東吳有陸遜,那麼郭嘉、司馬懿、諸葛亮和陸遜誰才是三國最強軍師呢?
  • 《瞄準》有兩種方法可以破局,連池鐵城都能猜到,他們卻還在裝傻
    ,完全是因為他在廖傑心中的地位,連錢珏拿出上面下達的命令時,廖傑都可以不理不睬,卻在錢珏故意說出秦鶴年不支持殷千粟的請求後,廖傑瞬間改變了態度,由此可見秦鶴年的重要性,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廖傑,直接能改變前線的戰況。
  • 以《三國演義》徐庶為例,分析一個人的自知是多麼重要
    《三國演義》中的謀士數不勝數,最為閃亮的當屬輔佐劉備的諸葛亮了,而諸葛亮這位謀士是徐庶推薦給的劉備,後來因為「孝」被曹操騙進曹營,但進入曹營後為對魏國貢獻一計,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他有底線,並且非常有自知。
  • 劉備:我就要選擇諸葛亮
    他們大致忘記了還有一個人,龐統,能與諸葛亮媲美,不是有這麼一句話麼: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再說了,偌大個中原,荀家子弟也不弱,為何偏偏只求諸葛亮,而諸葛亮為何不選曹老大或者孫仲謀?更何況,沒有人天生就具備CEO能力,也沒有人生下來就能自己獨立吃飯穿衣的,都是要經歷學習、模仿的過程。
  • 《解析諸葛亮「北行見備"與劉備「三顧茅廬"之誤區》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見《隆中對》」根據陳壽這段記載的「凡三往,乃見&34;,就是說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前兩次沒見到面,第三次才見到面。
  • 很多人都覺得三國演義神化了諸葛亮,是真的嗎?
    很多人都覺得三國演義神化了諸葛亮,通過高曉松、易中天等人一些顛覆性的話,就大驚呼:原來草船借箭是假的,東風也是假的,空城計是假的,七星燈也是假的。原來真實的諸葛亮,是南陽一耕夫,打仗不行,用人不行,成就不高,徒有虛名。
  • 從「陰謀論」角度看《三國演義》最強謀士排名,諸葛亮僅排第四
    然而他對當時政治卻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等謀士,並表示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得天下。事實上,諸葛亮很清楚他只能幫助劉備促成「三國鼎立」,而無法實現一統中原。水鏡先生與諸葛亮熟識,平時必然不少討論天下大事與格局走向,對諸葛亮的大勢分析定是瞭然於胸。那為何司馬徽明知諸葛亮無法幫助劉備取得天下霸業,卻還要幫助劉備獲得諸葛亮呢?因為他在等待一個時機!
  • 北洋集團最強大腦:軍師鬼謀徐樹錚(上)
    軍師,好理解,鬼謀,神鬼難測的謀略。《三國演義》中,周瑜在與諸葛亮鬥智失敗後,曾感慨: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後來,諸葛亮自編自導自演空城計,大獲成功,屬下們趕緊拍馬屁:丞相之機,神鬼莫測。
  • 一本《三國演義》裡,不妨來數一數,諸葛亮到底打了多少場敗戰
    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宅在家裡,重讀《三國演義》無意間發現,諸葛亮作為這部書的絕對主角,該書的前三十五回,連名字都沒被提起過。那麼,諸葛亮的這種戰略效果到底如何呢?毋庸置疑,這都是諸葛亮的功勞。但蜀漢的三大災難似乎又印證了,諸葛亮的這種戰略方針存在著巨大弊端。
  • 三國志11:血色衣冠最難劇,開局10個武將,能破局的都是大神
    東漢末年時局動亂在此期間湧現了各種英雄好漢諸如後來的劉備曹操孫權最後也都割據一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隨著時間推移三國末期魏國軍師司馬懿篡位奪去了大魏天下他的兒子司馬炎建立了晉朝,但是晉朝並不安穩先是爆發了八王之亂,在此期間一直以遊牧為主的北方胡人乘機南下,造成了最後的五胡亂華的結局,這也和晉朝推行的大融合有很大的關係。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歷史上真的周瑜是心胸狹窄的人嗎
    在這一段情節中,讀者是眼睜睜看到,諸葛亮如何用言語與計謀,把這麼一位能文能武的大將周瑜,活活氣死!讀者也從這段故事中,看到軍師諸葛亮高深的智慧。在佩服他有智謀的同時,又嘆息周瑜為何如此,心胸狹窄與嫉妒,以致喪命!
  • 陸毅是不是對諸葛亮有什麼誤解?
    央視老版《三國演義》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劇中每個演員都神形兼備。其中男一號唐國強扮演的諸葛亮更是無可挑剔。而所謂的新《三國》也已經是十年前的版本了,因為有唐國強的珠玉在前,任何人再演諸葛亮這個角色都不容易。
  • 元代另類說三國:蔣幹被曹操奉為軍師,赤壁之戰成為最悲催臥底
    這就是後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翻版。羅貫中對諸葛亮的愛很深,將這一神跡也從周瑜那安到了諸葛亮身上。曹操大敗後,覺得孫權有周瑜,劉備有諸葛亮,自己身邊應該也要有個軍師。於是,曹操也學著周王乘著普通的馬車,在江邊尋訪自己的「姜太公」。正巧看見江邊有一位仙氣十足的長者,撫琴而坐。曹操於是邀請他上車,一問之下,他居然是「江下八俊之一」的蔣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