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分析內容只對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不包含《壞孩子》小說部分。
我看到過一個分析,分析認為嚴良單獨拿出來之後,對於劇情沒有任何的影響。
於是我重新看了兩遍前四集,產生了一種猜測在《隱秘的角落》裡可能嚴良和普普都是朱朝陽的幻想。因為前四集裡除了朱朝陽在的時候,嚴良和普普就沒有正式的出現在朱朝陽活著的熟人身邊。
比如普普和嚴良本來藏在陽臺上的,可是當朱朝陽的媽媽打開陽臺門後他們就爬上屋頂了,我們姑且認為普普的哮喘病能爬的動,但是沒有響聲是不可能的。
三個孩子和張東升的交易全程也只有朱朝陽自己參與了,因此可能另外兩個孩子都不存在。
按照設定三個孩子:普普、朱朝陽和嚴良的年齡是一樣的,可是普普在劇中身高不符合女孩先於男孩發育的生物學常識,嚴良則身高過高,甚至可以和張東升搏鬥。
那麼我們可以設定普普是朱朝陽看到父母離異分裂出來自我保護的人格,所以這個人格就只有幾歲,而且有邪惡的傾向。
嚴良則是朱朝陽再次分裂的自我保護人格,這個人格更加孔武有力,而且具有善良的傾向。
劇中普普對朱朝陽非常好 ,甚至可以說是「喜歡」,但是即便孩子心智發育的早,一個人對一個生命中匆匆的過客也很難產生感情,所以普普是朱朝陽的保護人格,才沒來由的就對他好,這樣解釋更合理。
這樣反向推理的話,那麼嚴良和普普的人設是可以歸回朱朝陽身上的。
首先是普普的人設,朱朝陽的父母離異之前對他應該是不關心的,這就和死了沒區別;普普想要救自己的弟弟 ,可能就是代表了朱朝陽想要救自己的妹妹,那么妹妹就是自己摔下去的,這個和小說不符,但是放在電視劇裡能夠過審。
普普需要三十萬,可能是朱朝陽想弄到三十萬後離開這個原生家庭。
普普的人設基本上就帶入朱朝陽身上了,現在再帶入一下 嚴良的人設。
嚴良知道的事情有三個,第一個是父親入獄了,應該是對應了朱朝陽意識中父親有罪,確實父親跟著後媽,後媽因為唯一的女兒死了之後瘋了,所以父親的生活和入獄了不能管他也就差不多。
或者第二種解釋,暗示了王立和王瑤都是朱朝陽父親殺死的,所以那個張東升也是臆想出來的。
張東升和朱朝陽太像了,以至於可以說張東升就是朱朝陽長大後的一種可能,所以張東升這個臆想誕生於朱朝陽的父親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個是陳冠聲一直跟著嚴良,可以理解為有人懷疑朱朝陽害死了朱晶晶,一直跟著朱朝陽。
第三個是有一幫社會青年和嚴良起衝突了,這對應朱朝陽在學校不受歡迎。
人設帶入完成後,消除掉嚴良對劇情基本沒有影響,可是消除了普普卻會對劇情產生影響。
那麼就需要加一些注釋,這可能和朱朝陽分裂出了普普有關,畢竟在朱朝陽的意識當中父親更喜歡後媽生的妹妹,所以他變成女孩子就能討父親歡心了。
至於監控裡看到的普普,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監控裡沒有朱晶晶,那麼朱朝陽就是以妹妹的外貌刻畫出的這個人格,第二種是監控裡有朱晶晶,那麼朱朝陽可能是找了個妹妹的同齡人刻畫的這個人格。
由於妹妹出生比較晚,所以看上去沒用的葉馳敏其實就是最初朱朝陽誕生出第二人格模仿的人,他羨慕她的家庭。
但是這裡還有兩個無法解釋的BUG,第一個是殘留在朱晶晶牙齒裡的DNA樣本是女性的。
這個地方我強行解釋一波,第一種是王瑤瘋了,所以這是她的瘋話。
第二種解釋可能更加符合邏輯,朱晶晶出場雖短但是成功塑造了一個嬌生慣養的性格,那個DNA樣本是她欺負別的孩子弄上的,這就是一個純粹的巧合。
第三種解釋就比較陰暗了,因為那個DNA檢本自始至終沒說到底和誰的相符,可能就是朱朝陽親生母親的,朱朝陽也是這個時候自我保護人格二次分裂了 。
第二個是王立和張東升見到過普普和嚴良,但是很可惜王立和張東升都死了,是朱朝陽說他倆見過普普和嚴良的,因此可以歸於臆想當中。
至於其他人見到的普普和嚴良,都沒人見過活的,只需要朱朝陽隨便找幾個不認識的人坐一起,再去弄幾件女孩衣服來擺在那破船塢就可以了。
劇中最明顯的暗示就是爬到那麼高的窗戶上遞信,居然要吹口哨朱朝陽才能發現信封,因為根本就沒人遞信。
另外雖然是未成年,但是普普和嚴良還見了朱朝陽沒有被遣返也證明,他們不是無法被人找到,就是死了。
結局告訴我們這個故事出自朱朝陽之口,因此其中很多地方都可以是朱朝陽杜撰的。
首先普普和嚴良分別代表了朱朝陽的兩面,普普是邪惡的那一面,幾乎大多數犯罪有關的事情都和普普有關。
嚴良代表了朱朝陽善良的那一面,幾乎所有就屬有關的事情都和嚴良有關。
作者另外一本小說裡出現了一個叫嚴良的人,說明朱朝陽最終選擇善良的,顯然那本小說裡的嚴良和電視劇裡的嚴良智商不匹配,只能說明最終是嚴良這個人格佔據了主導,普普和朱朝陽這兩個人格死掉了。
普普雖然代表了邪惡的那一面,但是大多數時候她都是以無辜者的身份出現,在背後將人推向了深淵這就暗示世人,不要相信表面上美麗的「毒蘑菇」。
當然可能也包含了,只要邪惡得到救贖就會升華成為天使。
嚴良雖然代表了正義的一面,可是他卻是一個小偷,儘管處於生活所迫,可是他也做了很多犯罪的事情。
因此世界就像太極一樣,不是一清二白的,而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第一個意象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笛卡爾的故事有兩個版本,一個童話版本,一個現實版本。
這個暗示了整個故事是朱朝陽的口供,是童話版本,現實版本未知。
第二個意象則是暗示了朱朝陽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笛卡爾是一名數學家又是一名哲學家,數學是理性的邏輯的,這個代表了朱朝陽,他的很多做法是高智商行為。
哲學是感性的,這個代表了普普,她的很多方法是高情商的行為、
第三個意象則是笛卡爾那句非常著名的話,「我思故我在!」這句話也在暗示,這個故事當中如果有不合理的話,那麼最大的不合理就是朱朝陽一個孩子反殺全局,因為這是他自己想的世界 。
不過再縝密的故事也終究是故事,就像笛卡爾的方法論成為自然科學的重要研究方法一樣,世界不是唯心主義的「我思故我在」,而是犯罪者必然會留下證據。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因為三個孩子最終的縮影都是朱朝陽一個人,所以我們會發現這個孩子學習成績雖好但是背負的東西卻太多了。
他的父親是個「殺人犯」、繼母是個「瘋子」、親生母親「偏執」、同學沒有幾個可以和他成為朋友的,不願意和老師傾訴。
張東升即便是朱朝陽臆想出來的人,也代表他對老師有偏見,這個在當初班主任找朱朝陽母親談話的時候有暗示。
當然這也是在警示世人,如果一個知識量巨大,但是卻沒有善良之心的人,會對世界造成多麼巨大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