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氣縱橫三萬裡,一劍光寒十九洲。 ——《三少爺的劍》
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有恩怨存在的地方就有江湖。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一座江湖:萬丈紅塵、鮮花怒馬;行俠仗義,懲惡揚善;孑然一身、瀟灑快意。這些都是江湖的屬性,也是江湖兒女身上所具備的特點。但江湖這個讓無數人趨之若鶩的地方,究竟是什麼,存在著怎樣的魅力,卻從來都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在金庸老先生的筆下,江湖是一個看重「情義」和「俠義」的地方。比如說《射鵰英雄傳》裡的大俠郭靖,鎮守襄陽城,抵禦金人的入侵,和妻子黃蓉的愛情故事,更是引為佳話;《倚天屠龍記》裡的魔教教主張無忌,擔負匡扶明教的使命,自身更是一顆多情種子,和汝陽王之女趙敏、峨眉派掌門周芷若間的種種愛恨,至今被人津津樂道;還有《天龍八部》裡武功蓋世、豪氣沖天的丐幫幫主喬峰,更是集「情義」和「俠義」於一體,雁門關外以斷箭自盡慷慨赴死,締造宋遼兩國數十年和平。
無論是「情義」,還是「俠義」,「義」之一字是金庸對江湖的理解,更是一種精神的嚮往。在金庸的的武俠世界裡,江湖始終都有朝廷的影子,有律法的束縛。即使是強如大俠,也不能為所欲為,更要承擔屬於自己的那份家國責任,所謂能力越強,責任越大,便是如此。但古龍卻不同,筆下武俠世界雖三教九流魚龍混雜,但江湖從來都是那座遠離廟堂的江湖,江湖裡的江湖人也都充滿了個性,他們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動輒間比武殺人,行事大多遵從自己的本心。
在《三少爺的劍》前言中,古龍這樣寫道:「在以前某一種時代裡,是不會有這種事的。那是種很痛快的時代,快意恩仇,敢愛敢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用不著老天替你報,你自己就可以報復。我寫的就是那種時代。我寫的就是那種時代中的江湖人。」
基於同樣的武俠情懷,2016年爾冬陞將古龍這部極具個人代表性的小說改編成了電影。這一次,爾冬陞由熒前走向了幕後,用近四十年的光陰打磨,將自己由《三少爺的劍》的主演變為了導演。儘管有3D技術和創新特效的加持,但對於古龍原著迷來說,這部武俠電影卻有些不盡人意。在細節上沒有拍出古龍小說的精髓,三少爺的扮演者林更新也少了些許天下第一劍客的神韻。在我看來,《三少爺的劍》雖以三少爺謝曉峰為名,但真正的靈魂人物卻是燕十三,江湖也正是因為有了燕十三這樣的劍客,才更加豐富多彩,引人神往。
只要你一旦做了謝曉峰,就永遠是謝曉峰,就算你已不再握劍,也還是謝曉峰。
這是原著結尾處鐵開誠對謝曉峰說的一句話,這句話主要是想表達兩層意思:第一,是鐵開誠對劍神謝曉峰的敬重;第二,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嘆。即便是強如謝曉峰這般的天下第一劍客,也不得不接受這一流轉千年的江湖定律。
其實,謝曉峰的一生,從出生的這一刻起,便已經註定了他日後的命運。出身綠水湖前,翠雲峰下的神劍山莊,對於一個劍客來說是一種幸運,但對於一個早已厭倦武林紛爭,甚至厭倦活著的人來說卻是一種不幸。
自幼享受祖輩恩惠,在武學上浸淫多年並擁有超高的武學造詣,少年時就曾擊敗了當時的名劍客華少坤,而立之年便已經是江湖公認的天下第一劍客,作為神劍山莊的三少爺享受世人的讚譽敬仰,看似風光無限的背後卻是不足與外人道矣的惆悵心酸。謝曉峰每天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將五湖四海各門各派、絡繹不絕慕名而來的挑戰者擊倒,打敗,殺死。然而,這卻並不是謝曉峰想要做的事情,是背負著整個家族不得不做出的選擇,神劍山莊的威名容不得江湖人隨意踐踏。每一次的出劍回鞘,都讓他的內心感到孤獨寂寞,甚至煎熬折磨。
一入江湖深似海,回頭已是百年身。即使是縱橫武林的天下第一劍客,也不得不接受家族的桎梏。為了掙脫牢牢束縛住自己的這一層枷鎖,謝曉峰拋棄生來就有的地位和財富和在武林中的名望,假裝去世後化名沒用的阿吉,隱姓埋名在苦海鎮的最底層。他想要逃避武林的紛爭,可為了保護朋友卻又不得不重出江湖,他想要遠離罪惡的殺戮,可無數妄想踩在他頭上成名的劍客蜂擁而至,逼迫著他再一次提起手中的「長劍」。或許,他出走江湖後又重新歸來了;或許,從一開始,他就從未走出過這座江湖。無論是神劍山莊的三少爺還是苦海鎮裡沒用的阿吉,他都是&34;謝曉峰。這一點,在世人的眼中從未曾改變過。
江湖猶如一座黃金打造的牢籠,明知危險重重,一旦進去後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卻依舊吸引著無數人心生嚮往。在武俠世界裡,小人物的命運如雨中浮萍一般漂泊無根、脆弱不堪。大人物看似高高在上,卻依舊難以掌控自己的命運,縱有超強武力在身,也不得不接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現實。
在烽火戲諸侯的《雪中悍刀行》中,北涼王世子徐鳳年先得前任掌教王重樓大黃庭灌頂,後遇龍樹聖僧大金剛血液相贈,再獲高樹露體魄成就天人不漏之金身。跟湖底老魁學練刀,隨劍仙李淳罡學練劍,自身武力縱橫天下,三十萬北涼鐵騎更是馳騁沙場。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便是如徐鳳年這般的人物,卻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非是不願,實是不能,在他的身上壓有萬千重擔,這份重擔是從父親大將軍徐驍手中接過的沉甸甸的責任。《那年那嬋那把劍》中的徐北遊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身為劍宗少主,主修四九白金劍氣,習得無上劍技劍三十六,曾斬斷掌教真人的寶塔,也曾挑落皇帝陛下的帝冠,可卻依舊為了振興昔日衰敗的劍宗,完成師傅公孫仲謀的夙願,而不得不去投靠朝廷。
對於江湖中的小人物而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出於自身的無奈;對於江湖中真正舉足輕重的大人物而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多的則是出於內心的「背負」。
江湖世界亦是一座名利場,有人求名,有人逐利。利益往往伴隨著名聲到來,當名聲響了利益也就來了。而一個人在江湖中成名的最好手段就是打敗那些已然成名的人,所以,即使謝曉峰自斷兩手拇指,終生不能再使劍,也依舊有許多年輕人找上門來。這樣的故事在江湖中屢見不鮮,時有發生。江湖也正是有這些人存在,才保持著新鮮的刺激,生動的色彩。
然而,在江湖上還有另外一種人,他們想要出名,是想在江湖中留下自己的故事,找尋自己心中的道。作為一個劍客,他們並不懼怕別人的挑戰,更不畏懼挑戰比自己更強的人,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他們以劍為生,在成為劍客的路上,偏執而又專注,勇敢且無畏,即使行走在泥濘的道路上,你也能感受到他們血液中散發的熱量,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你也能感受到他們心中的熱誠。
燕十三還在笑,笑容中帶著種說不出的譏誚之意,道∶練劍的人,遲早難免要死在別人的劍下的,連逃避都無處逃避。&34;我一生殺人無數,若能死在天下第一名家的劍下,死亦無憾了。"
在古龍《三少爺的劍》原著中,當踏入江湖的那一刻,燕十三就已然看破生死,因為他清楚,即使是天下間最強的劍客,也逃脫不了死在別人劍下的歸宿,這是一個劍客最終的命運。而作為一個劍客,能夠在有生之年見識到天下第一名家的劍,至少也不枉此生。當最後和謝曉峰決鬥的時候,他本可以憑藉「奪命十三劍」衍生的第十五劍殺死謝曉峰,卻發現這一劍帶來的只有毀滅和死亡,他不能讓這樣的劍法流傳在世上,成為武學的罪人,因此他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讓這套劍法消失。
江湖是殘酷的,血雨腥風,有陰謀更有爭鬥,江湖人為了求名逐利無所不用其極。但江湖也是溫柔的,也正是因為有燕十三這樣的劍客存在,才讓江湖的色彩更為明亮。這讓我想起了《雪中悍刀行》中的溫華,一柄木劍挎腰行萬裡,一心只想練自己的劍的遊俠,有志向亦重情義,有追求更有堅持,始終保持著善良的秉性,灑脫不羈,有著濃重的江湖氣。或許,這才是讓我們真正羨慕的江湖兒女。
在《三少爺的劍》中,古龍這樣寫道:「生活在江湖中的人,雖然像是風中的落葉,水中的浮萍。他們雖然沒有根,可是他們有血性,有義氣。他們雖然經常活在苦難中,可是他們既不怨天,也不尤人。因為他們同樣也有多姿多彩、豐富美好的生活。」
古龍筆下的江湖為何總是讓人心生嚮往?因為「浪子」古龍筆下的江湖從來都是快意恩仇,而不是人情世故。那為何絕大多數人想要成為脫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的「浪子」燕十三,卻不願成為名動天下的「劍神」謝曉峰?因為謝曉峰的身上有太多的羈絆,而燕十三的一生卻足夠精彩,更無悔無緣。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社會亦如一座牢籠囚禁著我們,紛至沓來的生存壓力更是逼迫著我們不得不戴上假面面具,當面具戴久了,雖然感到痛苦,但卻再也揭不下來。所以,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才更需要一個武俠夢支撐著我們:心懷夢想,仗劍走江湖。
『一個是名動天下的劍神三少爺,一個是脫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的浪子燕十三。無論他們兩人怎樣的不同,一個江湖是容不下兩個絕世劍客的』點擊下方卡片搜索「三少爺的劍」免費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