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犧牲少數保護多數是否正義
犧牲少數保護多數是否正義00:0003:44所有歐麥拉人都知道他就在那裡。他們都知道他得待在那裡。他們明白歐麥拉人的幸福、城市之美、友誼之情和全體的健康美滿,甚至糧食豐收和風調雨順,都完全取決於這個孩子所受的可怕痛苦。如果人們把這個孩子帶出汙穢之地重見天日,這確實是一件好事。但此時歐麥拉人的全部繁榮、美麗和喜悅,都將在這一刻灰飛煙滅。
-
悲壯屈辱的《八百》
電影《八百》的上演,猶如幾年前《戰狼2》的公演一樣,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強烈愛國主義浪潮,廣大民眾湧入影院追逐著這部可歌可泣愛國情懷影片,這是當今國民強烈擁抱祖國的現實體現,是值得稱頌的正能量!淞滬會戰蔣介石當時屬於「被迫應戰」,因為他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1941年,才跟隨英美對日宣戰,其間一直希望與日寇「調和」。
-
人類的戰爭老夥伴,七部與戰馬有關的戰爭電影
馬作為人類最早的動物夥伴之一,在有文字記載之前就開始參與到人類的戰爭活動之中,在上世紀上半葉的兩次戰爭浩劫中,雖然機槍和裝甲車輛的出現使得騎兵的作用有所減小,但它依然是人類重要的戰爭工具。這回筆者就來介紹七部和馬(或者騾)有關的影片。
-
石人石趣—第一章
甜蜜使者林林(藏)多數石商的生活情況遠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光鮮亮麗天康盛世(藏)從今年鑫淼的兩次小型石展趨勢看,喜歡原石的人逐漸增加了,這點,我當代購深有體會,好在我們小品筋脈眼睛石,多數都是原滋原味的東西,即便有磨製的也就那麼一小部分人,有需求就有供應,磨製的東西也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畢竟有人需要了,才跟著出來這些,或者是你把殘缺的原石磨成後有人喜歡了給你買單,無非就這兩種。
-
趕屍:陰人上路,陽人迴避
關於趕屍「秘術」,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兩個人搭夥,用竹竿穿過屍體的衣袖,兩人一前一後抬著屍體走,屍體死後基本是僵化的狀態,加上趕屍都是在晚上趕路,趕屍人抬著竹竿,走路難免會一顛一顛,夜晚人的視線模糊,就容易給人造成屍體一蹦一跳的錯覺。這是迄今為止,菜籽最能接受的一種說法。
-
新上映電影《八佰》中是否過度吹捧四行倉庫戰役?
孫元良在書中寫到,四行倉庫之戰,八百勇士激戰四天四夜,擊斃日軍200餘人,擊毀2輛坦克……其實純屬胡謅腦補,因為戰鬥開打後他早就跑了,根本沒有見證全過程。在所謂的整個「閘北追擊戰」中,日軍總共就只有42人受傷,其中唯一傷重不治的死者是日本海軍特務少尉田中士陸。也就是說,如此「壯烈」的戰鬥,就打死日軍一人?日軍方面的記錄:在10月31日的1點45分,日軍以炮火壓制國軍,並從下午3點開始突擊。到3點10分,整個四行倉庫被完全佔領,國軍遺棄屍體約100具,其餘人逃向更南面的公共租界。隨後被駐紮的英軍解除武裝。追擊戰中。
-
蔣介石升職記(十八) 番外篇:我也說說電影八百
可是知乎上有讀友私信讓我聊聊八百這部電影,說說這場在抗戰中最有血性的戰役中,蔣光頭當時到底怎麼想的。這部電影我到現在還沒看,不過確實之前也看了蔣日記中有很多關於這場血戰的記載,就單獨拿出來寫一篇。所以這第一周這是淞滬會戰的第一階段,三個師加起來六七萬人,是蔣光頭軍隊中是精銳中的精銳,嫩是沒打下7000人防守的日軍陣地,因為武器太差了,日本人早就用鋼筋水泥澆灌好了大樓和工事。蔣在日記中痛罵何應欽撥到前線的攻堅武器未到位,都是你的錯!這是蔣的一貫性格,甩鍋俠。
-
《歡樂頌》:為何又酷又颯的安迪只是少數人
一個成功的女人總容易讓人想入非非,要麼腦袋裡有貨,要麼身材有料。安迪屬於哪一種呢?為什麼出生悲慘的安迪飛上了枝頭,家庭幸福的多數人卻成了普通的大多數。除去超高天賦,剩下的就是努力與不甘心。一、女孩子努力的目標各不相同傳統社會講究男主外,女主內,男人負責賺錢養家,女人負責相夫教子。隨著社會變革,女性也開始走上職場。但幾千來的習俗依舊沒有變,關鍵時刻為家庭做出犧牲放棄工作的依舊是女性。
-
《追風箏的人》----戰爭與榮耀
小說中的阿富汗曾經也如天堂般讓人神往,儘管那是富人的天堂。冬天飄揚在天空中的風箏,仿佛在講述著這片土地的歷史,那裡也曾經美麗過。我們都有著對故鄉的思念,那裡寄託著的是回憶,和塵封許久的情感。也許我們不願回到故鄉,因為夢想或是更美好的生活。但有些人,他們回不去了。
-
《鐵血崑崙關》:一部被禁多年的國軍精銳將士鐵血抗日戰爭電影
《鐵血崑崙關》這是一部有爭議的抗日戰爭題材電影。根據小說《魂歸崑崙關》改編,由楊光遠執導的,反映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日的作品,著名的抗戰電影《血戰臺兒莊》也是出自楊光遠的手筆。但《鐵血崑崙關》這部作品從拍攝到上映,可謂是一波三,由於當時兩岸關係及崑崙關戰役戰果存在爭議等原因,這部片被禁了足足11年。
-
紀錄電影《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用珍貴文獻與四國歷史影像 還原保家衛國戰爭場景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許多戰地攝影師奔赴前線,冒著危險記錄下戰場上的一個個震撼瞬間。作為今年「抗美援朝系列電影」之一,文獻紀錄影片《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首次披露了很多從未面世的真實歷史影像和多國攝影師拍攝的戰場紀實畫面,全方位、多視角展現了抗美援朝戰爭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崢嶸歷程。
-
巨大利益面前,多數人想活成許靈均,卻都成了高加林
2019年,一部老電影突然爆紅,這句話也成了劇中最經典的一句臺詞。時隔37年,為什麼這部淳樸又簡單的電影可以翻紅網絡,看似玩笑的臺詞背後,其實蘊含的是人性的真善美。電影《牧馬人》改編自著名作家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講述了許靈均因為父親和家庭成分原因被打成「右派」,被下放到西北牧場放馬。在這片土地上,許靈均與四川來逃荒的農村姑娘李秀芝結成連理,此時他遠在美國的父親許景由卻找到了他,讓他放棄眼前的生活跟他去美國。
-
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追風箏的人》是著名的好萊塢導演馬克·福斯特拍攝,擁有二十多年的攝影經驗。無論是科幻、愛情,還是戰爭等,這些不同類型的題材他都能駕輕就熟,此外他還拍了《007:大破量子危機》、《死囚之舞》、《送報男孩》、《生死停留》和《機關槍傳教士》等,並且擁有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和義大利攝影師協會雙會員身份。
-
不能淡忘的太平洋戰爭
與此相關的二戰小說和紀實文學,我也同樣喜歡閱讀,甚至有的和相關的電影對照著閱讀。尤其那些經典作品,更是百度不厭,當然,這樣的經典小說和電影不僅僅局限在二戰,也包括關於一戰的小說和電影,譬如《西線無戰事》《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等。
-
從悲壯《金剛川》到悲劇《橋》同為橋,痞子和漢子的戰爭有何不同
文/七月浪子我們愛好和平,但是當有人故意挑起戰爭時,我們也不會懼怕戰爭,保家衛國是每個熱血男兒的責任。有人說戰爭讓女人和孩子走開,戰爭真的來了,誰又能獨善其身呢?大道理不多說,兩部電影「浪子」帶你一起解讀戰爭與和平。
-
八百裡流沙河的秘密
八百裡流沙河——八百裡向河一樣的戰場我覺得「沙」字就是沙場,就是過去人們所說的戰場,「八百裡流沙河」的意思是指戰場蜿蜒曲折八百裡
-
從《小花》到《芳華》從《剪梅》到《夏洛特的煩惱》想到的
凡是經典的都有其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從《小花》與《芳華》,再從《一剪梅》到《夏洛特的煩惱》,最相通相似的地方,無疑就是老歌的運用了。八十年代的電影《小花》代表了一代人的記憶。這部根據小說《桐柏英雄》(作者前涉)改編的電影,講述了1930年桐柏山區一戶趙姓貧苦人家賣掉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又收養了一個紅軍後代的故事。雖然環境艱苦,紅軍留下的女嬰在養父母和兄長的關愛下,還是健康地長大了。
-
以家人之名:賀梅沒拋棄子秋早有暗示,二姨的卑微,多數人沒看懂
二姨的謹小慎微引起了網友們的反感,但事實上,多數人都沒有真正的看懂二姨。從二姨的這些話中能感受出來,她對賀子秋非常關心,但她的這種關心卻讓人壓力山大,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賀子秋,他並不是李家的人,雖然嘴上讓他孝順李爸,但卻讓賀子秋的心中留下了他永遠不是李家人的陰影。
-
電影《敦煌》,解讀日本人獨特的尋根情節,摸摸你的下巴還在不?
在當時日本電影總投入排行榜上,到現在為止也是高居第五的位置。這畢竟是花了2億人民幣的電影,首先從場面氣勢上而言,那確實過於太壯觀,儘管劇情相對比較狗血。斯坦因、伯希和、斯文·赫定等國際大盜蜂擁而至,日本人雖然晚到了一步, 日本國內佛教最大宗派的精神領袖、西本願寺第二十二代法主大谷光瑞親自出馬,還是千裡迢迢跑到敦煌掠奪了大約一千卷敦煌遺書回日本。
-
從人與狗的關係來看戰爭|《紅高粱家族》
如果這本書寫的是戰爭時期人們的苦難和奮力鬥爭,那就太理想化了,像電視裡千篇一律的「抗日神劇」。我最喜歡書裡第三章《狗道》,這個章節無疑讓整個故事更加立體飽滿。這個章節寫的是整本書最主要的情節,日本人在中秋節屠殺並燒毀整個村子,村裡的人雖有抵抗的心,但終究因為缺少武器裝備死了近千人,最後只有包括餘佔鰲和兒子豆官的八個人活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