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的高祖名諱謙益,可能取自謙受益的意思。他高祖那輩兒,他們家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是靠著祖上留下的二百畝薄田,家中日子過得還是挺不錯的。
張先生跟我講,有一年春天他的高祖謙益先生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人來他們家乞討,謙益先生並不是那種勢力的人,但是在夢中卻把那位乞討者趕了出去。將乞討者趕出門後,謙益先生便從夢中醒了過來。
謙益先生夢醒後天已經蒙蒙亮了,他是個讀書人,當時已經中了秀才。每天早起讀書是他必做的功課,所以醒來後洗漱完畢便去讀書了,對於此前的夢並沒有放在心上。過了許多日,家中也一如往常,男耕女織並無異樣。
可是到了仲夏的時候,謙益先生卻突然病倒了。找遍了當地的郎中,都沒有瞧出什麼病來。後來又去了濟南、北京等地訪名醫,也都未能尋得治病良方。就這樣,謙益先生病了四十多日,最後因病去世。他去世的時候剛滿28歲,可以說大好的人生畫卷才剛剛打開。
張先生講,如果他的高祖沒那麼早去世,日後中個進士是沒什麼問題的。怎奈天妒英才,時運不濟。謙益先生撒手人寰後,撇下了四個兒女和年輕的妻子。謙益先生的妻子出身富貴人家,從小就沒吃過什麼苦頭。那個年代的女子多以無才便是德,所以他的妻子不僅不能吃苦也不會經營。
雖然謙益先生身後留下了200畝田地和兩處大宅子,但是慢慢的都被他的妻子賣掉換成了錢。在他們那一帶,那個時候張先生家也算是個富戶。但是自從他的高祖去世後,家中光景一年不如一年,僅兩三年功夫,家中田產、房產幾乎被謙益先生的妻子賣的差不多了。到了後來,只剩下幾間柴房,才不至於風餐露宿。
張先生的曾祖父兄弟兩個,後來因為生活所迫,他的伯曾祖去當了兵。聽他講,在第一次北伐戰爭的時候戰死在了濟南,連屍體都未找到。張先生家就此衰落,到了他祖父的時候才又好轉了起來。
這是張先生高祖的故事,與此同時,張先生高祖的堂兄也做了個相似的夢。他也夢見了一位乞討者,只不過那位乞討者並沒有向他乞討。張先生高祖堂兄的兒子慶嵐先生,後來和他的伯曾祖一起去當了兵。剛開始只是個小戰士,但自從張先生的伯曾祖戰死後,慶嵐先生便逐漸發達了起來,後來在孫連仲的26路軍傳達處工作,軍銜和師級幹部差不多。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候,慶嵐先生所在的部隊打了敗仗。軍隊被打散以後,他和幾個當官的一商量,把軍餉分了便回了老家。回到老家買了些田地蓋了幾間房子,但是終身未娶,後來收養了一個兒子。他收養那個兒子主要是為了日後養老,但怎知壓根兒就靠不住,最後孤獨終老。
慶嵐先生去世後留下了一大筆財產,由於養子不孝所以就沒有告訴他藏在何處。他去世後的第二年新中國便成立了,到了2000年的時候,慶嵐先生的孫子翻蓋老屋,在老屋門墩下挖出了兩壇民國銀元。
那座老屋是半磚半土坯建成的,看上去就是座非常普通的鄉村老房子,並不起眼。慶嵐先生的孫子是個好吃懶做的主兒,自從得了銀元更加遊手好閒了。
聽完張先生的故事,我似乎在聽一個普通人家的家史。不知道這前前後後是否有必然的因果聯繫,總之張先生家後來是衰落了,建國後被評為貧農。而慶嵐先生家因為有四十多畝土地,則被評為了富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