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巖峰 攝影丨劉文明
那是1979年冬天的一個深夜。我蜷縮在我家南屋土坯炕上的被窩裡,看著一篇小說。這是一部描寫蘇聯衛國戰爭的小說,名字叫《這裡黎明靜悄悄》。我家是一個土坯房子圍成的小四合院。南屋是我的「領地」。
這一年我已參加工作7年了。已經是一個老石油工人了。我的單位在鑽井運輸二大隊。就是現在青島路運輸總公司這個地方。在單位,我有宿舍,那裡有天然氣爐子,冬天也很暖和。但我依然依戀西營,這個我出生的院子,還有這個冰冷的南屋。還有這個土炕。每個周末或是休息日我都回來。
傍晚的時候下起了雪。和單位宿舍不一樣,土坯房子特別靜。沒有一點聲音。這也是我喜歡這個被窩的最重要的原因。但這一刻,我早已忘記了靜謐和冰冷。因為我已經被小說描述的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裡面的人物牽引。我的整個身心已完全的被這篇小說呈現的情景裹挾著,在俄羅斯那濃密的森林裡;在把生與死揉成一團的槍聲和炮聲裡;在主人公的戀愛、悲痛、欣喜;在那群勇敢的姑娘清澈、美麗、善良、勇敢的眼睛裡沉醉。
這是我偶然得到的一本翻譯讀物,十六開。裡面有十幾篇作品。來自不同的國家。其中有兩個中篇小說,第一篇名字叫《豺狼》。是描寫法國一個冷面殺手的故事。第二篇就是《這裡黎明靜悄悄》。受故事梗概和題目的影響,我先看的是《豺狼》。當我看《這裡黎明靜悄悄》的時候已經是午夜了。本想看兩頁就睡覺。但我一看,眼睛就摘不下來了。小說描寫的俄羅斯那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那一片片白樺林;那一排排散落在曲曲彎彎土路兩邊草地上的木屋;那流淌在村邊的小河,這一切一下就抓住了我。
我們這一代大都有一個俄羅斯情結,我也不例外。嚮往俄羅斯那無邊的森林,特別是那一棵棵白樺樹。當然這些畫面都是憑一些蘇聯小說的描寫想像的。當我捧起這篇小說,感覺在這裡描寫的和我以前看的不一樣。好像每一片樹林,每一條小河,每一座山峰,每一片草地,甚至每一朵鮮花,每一片樹葉都有生命,都在述說著自己的故事。讀著這些迷人的文字,就好像看一幅美輪美奐的油畫或是水粉畫。而自己就在畫的中間。
最讓我震撼的還不是這些迷人的俄羅斯景色。是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這是一部描寫戰爭中女性的小說。小說對這些女戰士的描述比我以前看的更加栩栩如生。儘管是對外國戰士的描述,但是讀著這些文字,好像一個個鮮活在我們面前,是我們中間的一員。每一個人物都刻在自己的心裡。至今我都能記得好幾個名字。還有她們的故事。
我有很多崇拜的英雄。像董存瑞、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等。這都是從課文裡或是前輩講的故事裡知道的。還有江姐、韓英、紅色娘子軍等。都是從文學作品中知道的。這些英雄是我們這一代做人的榜樣。是我心中「英雄」的樣子。可《這裡黎明靜悄悄》,讓我對「英雄」這一概念的認識有了更深的理解。
你像麗達。新婚第二天丈夫就犧牲,她為了給丈夫復仇參軍上了前線。這和我以前知道的英雄是一樣的。但英勇作戰犧牲的最後時刻是讓站長吻她一下。這就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超出了我對英雄的理解。還有熱亞娜。她犧牲的是那樣悲壯。一點也不遜於我知道的所有的英雄,但她卻愛上一位她連名字都不知道,比她年齡大好多的上校。麗莎。一個敢於承擔最危險任務的戰士,在送信的路上陷入沼澤中的泥潭,默默地犧牲。一點也沒有自己腦子裡英雄犧牲時的壯烈和英勇。還有嘉麗婭一個在孤兒院長大從沒有見過媽媽的姑娘,面對敵人,她沒有英勇的戰鬥,而是喊著媽媽逃離,被敵人發現犧牲。還有索尼婭。一個文學青年,在戰鬥中也沒有撂下筆。她的犧牲是為了給排長找回菸袋這樣微不足道的事情。她的鮮血浸透了自己的詩集。
儘管她們有很多不足和弱點,這些早已經超出了我以前對「英雄」的定義。但卻在我的心裡掀起了巨大的波瀾。我想了很多,他們的事跡一點也沒有降低我對她們的崇拜,敬仰。一點也沒有對她們是「英雄」這一定義的動搖。最後我得出一個結論。他們都犧牲的非常壯烈,和董存瑞,劉胡蘭等我以前知道的英雄一樣感天動地。
過去,感覺和英雄相比,自己有很大的距離。當英雄是我們這一代人奮鬥的目標,但要使成為英雄,認為就特別難。因為知道自己有很多缺點和不足,而我以前所知道的英雄是沒有任何不足的。但在讀了《這裡黎明靜悄悄》後,就覺得做一個英雄,自己是可以的。因為她們的一些經歷和思想,也存在著不足和弱點。這些沒有阻礙她們能夠成為英雄,自己也能夠。
以後,我還想了很多。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自己認為世界上的人,作為一個群體都是一樣的。世界上的民族英雄也會是一樣的。不論是俄羅斯的還是中國的,還是其他任何國家的民族英雄。董存瑞,劉胡蘭,黃繼光。犧牲時都是二十上下的青年,像劉胡蘭甚至就是一個少年。她們也一定有像蘇聯那幾位女戰士類似的思想和經歷。只是我們沒有把他寫出來。還有文學作品中的江姐等英雄。他們也一定是從平凡到偉大,如果寫出來該多好啊。通過自己的想像,自己心中我們國家的那些英雄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光彩照人。也許這就是文學作品的力量吧。
那天晚上在土坯房子裡土炕上冰涼被窩裡的我,認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也是最幸運的人了。因為我在讀這篇小說,這篇叫《這裡黎明靜悄悄》的蘇聯小說。
眼前那一頁頁紙張上那一排排文字,在敲打著我的心靈,指引著我徜徉在俄羅斯的森林裡,在槍聲炮聲裡。在被火與血染紅的巖石旁,在這些美麗的姑娘們勇敢,純淨的心靈裡。其實,大概在凌晨三點左右就已經讀完了。但直到屋外的雪光映進門縫,直到天已大亮我仍捧著那篇小說。開始,是我不忍心把它讀完,讀完後又忍不住返回去重讀一些篇章。我不忍心離開她們,我願意成為她們中的一員。
在我家土坯炕上的這個靜靜的夜晚和靜靜的黎明前後,我讀過很多蘇聯小說。《這裡黎明靜悄悄》在我心中成了這些小說中最重要的一篇。我也找過其中的原因,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這裡黎明靜悄悄》刻畫的人物更偉岸,更有血有肉。更重要的是那些姑娘勇敢的身影,美麗的面龐,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我國的民族英雄和我們革命前輩的經歷和事跡高度契合。而這些早已變成了我們的精神,融進了我們的血液和靈魂之中。當然,這是我自己的認識。
很少有文藝作品能讓我感動近半個世紀。《這裡黎明靜悄悄》不知在世界文學作品中的地位如何,它在我心中是一座裡程碑。
作者簡介:王徐洲,1952年出生。退休前為勝動集團職工,高級政工師。曾擔任分廠廠長和黨支部書記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