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作者//習慣了相思
看了這麼多遍的《父母愛情》,最喜歡的還是江德華這一角色。
她是劇中的搞笑擔當,從最初的小市民形象到後來的三番兩次催人淚下。她的轉變讓我們明白,原來煙火人間,就是所有美好的起源。
她是最接地氣的角色,更是最讓人有代入感的存在,無數人從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這大概就是真實。
前期的她經歷了太多的爭議,從鄉下轉到城市,她對那個資本家嫂子充滿了戒備心。她是被地主剝削過的人,沒有文化的她,只是把資本家嫂子當作地主來看待。
從心理層面上來說,安傑對於江德華來說,就是一個假想敵,所以她可以迅速和王秀娥她們打到一起,卻一直和安傑作對;在生活習慣上,她和安傑也是格格不入。
對於她最初的可惡,是可以理解的。對於資本家的防備心和假想敵,讓她在心底上不能接受這個得了便宜的嫂子。在知道了江德福因為安傑耽誤了仕途的時候,她更是對安傑恨之入骨,但這卻非常符合當時的農村人形象。
在原著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筆墨在寫農村人與城市人的對比。在劇中雖未明說,從幾個農村女人的悲哀也可以看出來作者的觀點。
在寫劇本的時候,作者做了很大的改動,新增江德華這一角色,更是增添了劇情的豐富度。將原著和劇情做了對比以後,發現江德華的存在,才是《父母愛情》升華之筆。
其一,江德華的命運,是那個時代農村女人的常態。
在農村時期的江德華其實和張桂蘭很像,都是在和丈夫結婚以後,丈夫外出從軍,留下她自己一人在鄉下。江德華的丈夫從軍以後便生死未卜,音訊全無,而她在農村經歷了太多的冷嘲熱諷。
在島上的時候,江家的農村親戚上島來看江德福的時候,曾經說過江德華是克夫的命,而她的婆婆又不放她走,她的日子,是在別人的風言風語中度過。
江德福覺得自己妹妹的日子過的不好,所以接她進城,但是對於江德華自己來說,她卻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概念。大概是在她身邊的農村女人都是一樣的命運,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她並不覺得自己的命有多苦。
但是江德華也是幸運的,江德福把她帶到了城裡,遇到了安傑。一個人的境遇決定了她的高度,江德華一直向著好的方向轉變,和其他幾個農村女人比起來,她的結局也是最好的。
我們再來看其他三個女人,王秀娥因為生孩子大出血去世,在此之前她已經生了四個孩子,張桂英也因為生病去世,而在去世沒多久,自己的丈夫就娶了別的女人,而背叛江德福的張桂蘭也是一生孤苦,原著中的張桂蘭並未再嫁,在農村自己一個人帶著江昌義長大。
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的格局並不是死的,隨著環境的改變和經歷的事情,都是可以改變的。你遇見怎樣的事情,和怎樣的人相處,才是你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遇見安傑,是江德華人生中的轉折點,經過磨合之後,她看到了城市女人的美好,潛移默化的有了自己的格局,而這些格局,和她是農村女人和城市女人無關。
其二,親情,才是劇中最大的風景線。
在我的認知裡,《父母愛情》的大火和細節的處理分不開,生活化的細節觸動了太多人的內心,相同的場景,是我們生活裡可能出現的畫面。
江德華的前半生都奉獻給了江德福,在那個年代,親情是很濃厚的。兄弟姐妹之間就是一家人,江德華對於江德福的付出,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父親和大伯幹地裡的活時,從來都是一起幹的。
沒有你家我家,血濃於水就是一家人。
江德華給江德福帶大了幾個孩子,江德華覺得理所當然,而江德福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這種親情的感覺,是我們這個時代沒有的質樸。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江德華和曾經的假想敵安傑也相處成了最好的朋友,沒有血緣,但卻相互維護,互相出頭。用真心換來真心的感覺,也是最難能可貴的。
看《父母愛情》好幾遍,依舊會被她和安傑之間的感情所打動,從前期的水火不容,到後來安傑在老家人面前為江德華出頭,當江德華面對老家人的質疑的時候,她會說:她是這個家的姑奶奶。
這一句,就是全部,江德華多年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每每看到江亞菲為江德華爭取和老丁合葬的機會時,都會感動到落淚。我想這就是親情了吧,她將自己大半生的心血和精力都放在了侄子侄女身上,也換來了同樣的愛戴。
真正的親情,或許就是細水流長般的感動,遇到困難時候的挺身而出。時代浮躁,我們依舊要保持內心親情的純粹,因為血緣之情,是割不開舍不掉的。
其三,發自骨子裡的善良,一定會有好報。
《父母愛情》中最喜歡的角色就是江德華,是因為她的純粹,在她的身上,有著那個年代的樸實。這種樸實不同於安傑的虛榮,也不同於安欣的聰慧,她只是單純的對人好。
認定了老丁,就死心塌地的對他好。老丁一直是江德華心中的執念,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老丁配不上江德華。
首先江德華雖然結過婚,但是沒有孩子,而江德華嫁給老丁,就是幾個孩子的後媽,不管她怎麼努力,她都很難成為真正的丁家人;其次,老丁對江德華的愛沒有同樣的深厚,老丁娶江德華是沒有選擇的選擇,但是江德華確實認定了老丁一個,這本身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最後的她,義無反顧的嫁給了老丁,婚後沒有任何怨言,生育了一個女兒,將後媽的角色扮演的很好,照顧孫子,為老丁家付出了自己的下半生。
江德華的付出,不僅在於對於老丁的愛,更是感念王秀娥的好。她與王秀娥之間,不是表面關係,她始終感恩著王秀娥,在談到合葬的時候,她也是主動退出,在看到這裡的時候,再次感動了看劇的我。
江德華的善良,是發自骨子裡的。
默默為江家付出,從未想過索要回報,後半生為丁家付出,她毫無怨言。她的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似乎很少為自己思考。在江家時,她沒有考慮過自己的以後,在丁家時,她沒有考慮過丁家子女是否和她一條心。
在我看來,這就是《父母愛情》改成劇本以後,最令人感動的點,更是全劇的升華之處。它讓身處浮躁中的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
縱使世界浮躁,我們也深知善良才是最美好的存在。
得到我們想要的固然很重要,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味的義無反顧可能會讓我們失去更珍貴的東西。
一葉障目,永遠不要讓眼前的利益掩蓋了人性中的美好。
那些值得我們用心珍惜的人和事,才是平凡生活中的感動。
我是小Q,一個熱愛文字的90後
微風不燥,遇見你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