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走在市場上、走在街道上,看到路邊擺攤的小商販,都有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認為他們沒有正當職業,守著廉價的地攤貨,扯著噪子叫賣,毫無形象可言,更別說什麼前途了。孰不知,他們個個都是小老闆,大部分人的收入遠遠高於一般企業的職員,平時蓬頭垢面的他們,在參加一些聚會時一樣衣著亮麗。
小李是外地來京打工人群中的普通一員,外貌平平,也談不上有什麼才華。在一家小企業裡工作了兩年,並沒有留下什麼積蓄,這是千千萬萬打工者工作初期的縮影。
一個偶然的機會,小李接觸到了水果批發,在休息日進行了幾次嘗試,感覺收入比上班好很多,於是他辭掉了原來的工作,做起了小生意。
小李的「賺錢」之路並豐一帆風順,資金少,只能批發些成本低的水果,量也不會太大,起初日收入三四百元,這樣平穩的兩個多月後,小李加大了進貨數量,從而減少進貨成本。每個行業都有風險,小李進了幾千斤葡萄,正好趕上天氣悶熱,葡萄自然損耗率達到30%以上,本金損失近半;進了數百斤棗,一個星期沒賣完。
從那以後,小李每次進貨都會看看近幾天的天氣情況,再研究一下近期行情,還會隨時注意哪裡人流多,哪裡城管少,哪裡適合擺攤。從此,他幾乎沒有再做過「虧本」的買賣。
一年後,小李有了一定的資金,開始倒騰成本較高的水果,租了一個較大的地方存貨,進貨渠道也從批發市場轉向產地。三、四個月的櫻桃買賣,讓他收入近60萬! 在開始做水果生意後的第三年,他在北京買了房。
如果不是發生在身邊的事,我真的很難相信。這件事也使「兩耳不聞」的我對身邊的一些鎖事、傳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地攤經濟由來已久,只是城市未給予完全的合法化,是處於一種邊緣經濟,隨著城市化的進展,這種邊緣經濟也會越來越少,但絕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
「趕集」讓你聯想到的場景是什麼?人來人往,叫賣聲不斷,一副亂糟糟的景象。在城裡,要想去趕集比較麻煩,但在效區,天天有集,只時地點不一樣,不少商家就是往返於各個「集」。那你是否知道一個商家在一個集上不到三平米的攤位上的收入嗎?少則千八百,多則上萬!
像小李這樣的人並不少,但要複製他們的「賺錢之路」還請慎重,他們吃的苦,付出的汗水,難以言表,他們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機遇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的。
現在這個年代,大多數年輕人的工資僅僅能維持日常生活開銷,如果不做點「副業」,存款、買房、養家那真是「奢望」。
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經濟形勢都不樂觀,雖然我國的經濟仍在持續穩步增長,但發展勢頭已難比前些年。2019年新增創業公司1400多家,關閉的創業公司竟有300多家,這樣的創業失敗率讓創業者們陷入迷茫。
在當前的大環境下,創業者們真的沒有生存之路嗎?當然不是,從網上很容易找到創業成功的案例,當你分析這些成功的案例之後會發現,他們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渠道、各有各的機遇,無法複製。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鑑,但找到失敗者的「通病」或許對創業者會有更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