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曾經翻看過《挪威的森林》,隱約地記得那時侯十七、八歲,自己不太能看懂這本青春小說,以為內容低俗無趣,就沒再看過。直到如今,偶爾重拾這本小說,以前看到的那些東西,如今歷經歲月的風雨後,感受早已大不同。這一回全都懂了,至少我以為是這樣。這是一個在傷痛中成長的故事,讀者在這裡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
正如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在《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所說:「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歐洲大陸的一小塊,那本土的一部分;如果一塊泥巴被海浪衝掉,歐洲就小了一點,如果一座海岬,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莊園被衝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損,因為我與人類難解難分;所以千萬不必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挪威的森林》刻畫的這群青少年也不可能是一座孤島,儘管他們有點孤獨,帶著迷茫與無奈,我們也不可能是孤島,所以我們被時代推著往前走,我們可以從書中汲取到力量,用於修復自我的傷痛。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成名之作,也是他唯一的一篇現實主義長篇小說。有人說,這部小說是以他自己為原型撰寫的,用以紀念自己逝去的青春,書中的人物描寫非常的真實,我們很多人都可以在作品那些人物裡找到自己相似的影子,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部小說也得到很多讀者的喜愛,得以廣泛傳播。對這位作家了解不多,但最有印象的是他堅持每天跑步與寫作,幾十年來沒有間斷,高度的自律,讓人驚嘆,很難將那麼自律內心堅定的他與小說中的主角渡邊聯繫在一塊,或許是度過迷茫的青春期,極速成長的關係,人總是會在經歷過後,變得更加的堅強與無所畏懼。
說回小說本身,它主要是描寫青少年在那個階段面對的成長困擾,生存與死亡,被愛與不愛。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個體,都會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影響著他人。直子受她姐姐17歲自殺的影響變得不合群、患上憂鬱症,生理也出現問題;木月是直子的男朋友,也因為某些原因在17歲終結了自己的生命,或許是為了拯救直子;渡邊也因好友木月的死而改變,鬱鬱寡歡,把自己裝在殼裡面,也因為另一朋友的影響曾放縱自己一段時間。後來的後來,他遇到了開朗樂觀的綠子,逐漸地被她吸引,陷於兩女孩的情感選擇難題中。然而,直子即使進了療養院,也沒法恢復健康,最終選擇了死亡。受此打擊,渡邊四處流浪,最後撥開迷霧,找到了繼續前行的勇氣。
小說前面大段都充滿青春的傷感之意,不被了解而孤獨地存在,渡邊反覆地看一本書,不愛與人所說,幾乎不結交朋友。他說,人本質上是孤獨的,而要與人結交為朋友,然而朋友卻會是宿命式的不可能相互了解,既然如此,何必要多費氣力,去交際以解除孤獨呢?還不如退回去把玩孤獨與無奈。後來,永澤離開追求他所追求的,渡邊也自詡為「他奔向他的天地,而我退回我的泥沼」。對,把自己的所處形容為泥沼,是那種進退兩難的境地,人不可能不與外界產生聯繫,哪怕自己不想。所以無論處境如何,他都不得不挪動,因此在漫無邊際的泥沼裡,他往前落下右腳,拔起左腳,再撥起右腳,艱難地挪動,卻不知道往哪裡去。
我們青春期也有這樣類似的躁動不安嗎?也有這種不知道往哪裡去的迷茫嗎?也有生與死,愛與不愛的困惑嗎?在我的青春期,是大片大片的空白,甚至於未知生死、未懂愛戀,所以才會覺得這樣的小說深奧難懂,很難引發共鳴。這也是那個時候的悲哀吧,將參與感推遲了數年之久,那會我這只會讀書的呆子無視於外界的情感,更不懂生死的意味,但真正面對情感與生死的時候,卻會顯得手足無措,對改變無所適從,以至於情感失衡,內心混亂,導致人生落入低谷。不得不承認,青春期的那種迷茫與無奈已經成為了成長過程的主調,跨過了是生,跨不過便是隕落,然而正如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那樣,也沒有人能逃脫這樣的情感經歷。
書的結尾有段話很有深意,這裡與大家分享: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總會一次次不知覺望向遠方,對遠方的道路充滿憧憬,儘管忽隱忽現,充滿迷茫。有時候身邊就像被濃霧緊緊包圍,那種迷茫和無助只有自己能懂。儘管有點孤獨,儘管帶著迷茫和無奈,但我依然勇敢地面對,因為這就是我的青春,不是別人的,只屬於我的。
最後祝福每個人在青春期,在人生的低谷時期,都能跨過迷霧,走出那片讓人迷路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