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人永遠不可能是一座孤島

2020-08-26 努力的姑娘不孤獨


高中時曾經翻看過《挪威的森林》,隱約地記得那時侯十七、八歲,自己不太能看懂這本青春小說,以為內容低俗無趣,就沒再看過。直到如今,偶爾重拾這本小說,以前看到的那些東西,如今歷經歲月的風雨後,感受早已大不同。這一回全都懂了,至少我以為是這樣。這是一個在傷痛中成長的故事,讀者在這裡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

正如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在《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所說:「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歐洲大陸的一小塊,那本土的一部分;如果一塊泥巴被海浪衝掉,歐洲就小了一點,如果一座海岬,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莊園被衝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損,因為我與人類難解難分;所以千萬不必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挪威的森林》刻畫的這群青少年也不可能是一座孤島,儘管他們有點孤獨,帶著迷茫與無奈,我們也不可能是孤島,所以我們被時代推著往前走,我們可以從書中汲取到力量,用於修復自我的傷痛。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成名之作,也是他唯一的一篇現實主義長篇小說。有人說,這部小說是以他自己為原型撰寫的,用以紀念自己逝去的青春,書中的人物描寫非常的真實,我們很多人都可以在作品那些人物裡找到自己相似的影子,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部小說也得到很多讀者的喜愛,得以廣泛傳播。對這位作家了解不多,但最有印象的是他堅持每天跑步與寫作,幾十年來沒有間斷,高度的自律,讓人驚嘆,很難將那麼自律內心堅定的他與小說中的主角渡邊聯繫在一塊,或許是度過迷茫的青春期,極速成長的關係,人總是會在經歷過後,變得更加的堅強與無所畏懼。

說回小說本身,它主要是描寫青少年在那個階段面對的成長困擾,生存與死亡,被愛與不愛。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個體,都會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影響著他人。直子受她姐姐17歲自殺的影響變得不合群、患上憂鬱症,生理也出現問題;木月是直子的男朋友,也因為某些原因在17歲終結了自己的生命,或許是為了拯救直子;渡邊也因好友木月的死而改變,鬱鬱寡歡,把自己裝在殼裡面,也因為另一朋友的影響曾放縱自己一段時間。後來的後來,他遇到了開朗樂觀的綠子,逐漸地被她吸引,陷於兩女孩的情感選擇難題中。然而,直子即使進了療養院,也沒法恢復健康,最終選擇了死亡。受此打擊,渡邊四處流浪,最後撥開迷霧,找到了繼續前行的勇氣。

小說前面大段都充滿青春的傷感之意,不被了解而孤獨地存在,渡邊反覆地看一本書,不愛與人所說,幾乎不結交朋友。他說,人本質上是孤獨的,而要與人結交為朋友,然而朋友卻會是宿命式的不可能相互了解,既然如此,何必要多費氣力,去交際以解除孤獨呢?還不如退回去把玩孤獨與無奈。後來,永澤離開追求他所追求的,渡邊也自詡為「他奔向他的天地,而我退回我的泥沼」。對,把自己的所處形容為泥沼,是那種進退兩難的境地,人不可能不與外界產生聯繫,哪怕自己不想。所以無論處境如何,他都不得不挪動,因此在漫無邊際的泥沼裡,他往前落下右腳,拔起左腳,再撥起右腳,艱難地挪動,卻不知道往哪裡去。

我們青春期也有這樣類似的躁動不安嗎?也有這種不知道往哪裡去的迷茫嗎?也有生與死,愛與不愛的困惑嗎?在我的青春期,是大片大片的空白,甚至於未知生死、未懂愛戀,所以才會覺得這樣的小說深奧難懂,很難引發共鳴。這也是那個時候的悲哀吧,將參與感推遲了數年之久,那會我這只會讀書的呆子無視於外界的情感,更不懂生死的意味,但真正面對情感與生死的時候,卻會顯得手足無措,對改變無所適從,以至於情感失衡,內心混亂,導致人生落入低谷。不得不承認,青春期的那種迷茫與無奈已經成為了成長過程的主調,跨過了是生,跨不過便是隕落,然而正如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那樣,也沒有人能逃脫這樣的情感經歷。

書的結尾有段話很有深意,這裡與大家分享: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總會一次次不知覺望向遠方,對遠方的道路充滿憧憬,儘管忽隱忽現,充滿迷茫。有時候身邊就像被濃霧緊緊包圍,那種迷茫和無助只有自己能懂。儘管有點孤獨,儘管帶著迷茫和無奈,但我依然勇敢地面對,因為這就是我的青春,不是別人的,只屬於我的。

最後祝福每個人在青春期,在人生的低谷時期,都能跨過迷霧,走出那片讓人迷路的森林。

相關焦點

  • 《挪威的森林》:比起孤獨死亡更容易接受
    又讀完了一本日本作家寫的書,這次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的書雖也是一杯白開水,但在我心中卻是另一副光景,玻璃杯裡倒了半杯水放在桌上,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桌子上,杯子裡盛滿了陽光,叫人溫暖。可看完《挪威的森林》,這種感覺就不一樣了,讀完後讓我止不住的悲傷,不是那種痛徹心扉的悲傷,就是感覺自己被一層黑暗籠罩了,一點兒也打不起精神來。
  • 挪威的森林:與其消滅孤獨,不如把玩孤獨
    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能讓人迷失其中,用盡一生也找尋不到出路的巨大森林。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這麼一片巨大的森林,我們迷失在這樹木聳立的叢林間,在嘈雜的蟲鳴和滿是倒刺的荊棘中穿行,渴望找到出去的路。可這漫長而又孤獨的徘徊讓我們失去了逃離的希望,有人高築圍牆讓自己不必受外界傷害,有人掌握了叢林法則在森林中如魚得水,也有人用死亡徹底的擺脫了這片森林。
  • 再讀《挪威的森林》
    這段時間因為疫情沒有出門,於是又再次拜讀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一書。這已經是第二次閱讀了。每每讀完都感觸頗深。 這本書是村上春樹先生在70年代末寫的。寫這本書的時候,他輾轉幾個國家。但這似乎並不影響對70年代日本的當下社會現狀的一些描寫。
  • 《挪威的森林》房間像森林一樣孤寂,男孩在茂密的森林深彷!
    村上春秋《挪威的森林》在小說開頭,37歲的渡邊在波音747飛機即將降落在德國時,聽到一曲《挪威的森林》,突然萬分感慨。這首名為《挪威的森林》的歌曲是六十年代披頭四樂隊的作品,也是直子最喜歡的一首曲子,歌詞大意是:男孩在睡夢裡感覺女朋友的房間像挪威的森林一樣神秘、無邊無際,醒來卻發現房間空空的,不見了女友美麗的身影,房間像森林一樣孤寂,昨夜的一切宛若一個美麗的夢,男孩在茂密的森林深彷。
  • 《挪威的森林》:一首死亡的安魂曲,一篇青春的墓志銘
    文|喵大小姐 第一次看《挪威的森林 在日文裡,「挪威的森林」的意思是「無路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創作於1987年,那時村上春樹先生38歲。我所明白的只是:由於木月的死,我不妨稱之為青春期的一部分技能便永遠徹底地喪失了。
  • 《挪威的森林》——我的青春啟蒙書
    而那天,卻不知為何,看到這本《挪威的森林》,就決定買下來。我在之前,並不知道村上春樹是誰,這本書講的什麼也不清楚,只是單純的認為,大概是與《綠野仙蹤》差不多性質的書吧。 那時候的我們,在看什麼書呢,教室傳閱的是新概念一類如郭敬明的書,還有最火的哈利波特系列。
  • 《挪威的森林》|一種選擇,兩種人生
    劇中多次提到《挪威的森林》,提到直子,直到讓我對直子的結局無比好奇。然而還是擱淺了好久,直到今天寫下這篇文章不久前才看完。因此渡邊是永遠得不到直子的。也許男人和女人的愛情觀總是不一樣的。在與直子相處的過程中,他一直小心翼翼,希望能幫助直子走出病魔的控制。直子的離開終究也讓渡邊迷失了自己。一段良好的愛情一定是相處坦然、舒服自在的。直子對於渡邊而言,不過是青春時期那一份永遠得不到的美好初戀。孤獨久了的人總是需要一束光吧?
  • 《挪威的森林》從青春的迷茫找到內心的出口
    隨手又把《挪威的森林》翻了一遍。不知道有多少喜歡這本書的朋友和我一樣,最初只是在青春期因為荷爾蒙的原因,獨自在宿舍裡偷偷翻閱裡面幾段不可描述的情節,最後卻不曾想成為了整個青春期內心救贖的指引。每個在青春中迷茫荒蕪掙扎過的人,都能在渡邊的身上同理心感受到那種說不盡道不明的苦悶。這種苦悶不至於讓人痛苦到生不如死,卻像一層迷霧繚繞著,看不清撥不開找不到內心的去處。在這樣的苦悶中艱難煎熬,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可能也會有直子,綠子,玲子。
  • 每個人都有一片自己的森林
    今天我們來簡單聊一聊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節選的那段話是《挪威的森林》中第一章,直子要求渡邊做的第二件事。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裡,總會在那裡。
  • 《挪威的森林﹒危險的年齡》讀書﹒啟示 系列二
    《挪威的森林》之所以成為村上春樹最有名的作品,個人覺得主要是他對青少年那種純粹的感覺刻畫得很細膩和真誠,對性的描寫也不象其他小說裡那樣隱諱(前人早就總結:食色性也)。並且,初戀是很多人最為難忘的美好情感體驗。
  • 你呼嘯而來,帶著滿城市的煙火——《挪威森林》的小林綠子
    《挪威森林》讀起來很順暢,沒有跳讀的我,一口氣啃完,花了五個小時。村上春樹說,在第一次出版《挪威的森林》的時候,書的腰封特意寫上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是為了讓書的銷量更好,其實他更想說,那是百分之百的現實小說。在小說中,每一個人物形象生動,仿佛都在生活中,能夠找到類似的人。而我最喜歡的是其中的小林綠子,覺得她是《挪威森林》中的一抹亮色。
  • 《挪威森林》青春成長背後的孤獨,痛苦,自我救贖的表現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森林》,在當時日本暢銷400萬冊,廣泛引起了「村上春樹」現象,在它之前有巍然矗立的《世界鏡頭與冷酷仙界》那座寒氣逼人的峰;在它之後有接憧而至的《舞!舞!舞!》那永遠停不下的舞步。
  • 《挪威的森林》中玲子為什麼不願走出阿美寮?人到中年,學會放棄
    日本當代作家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中,石田玲子本也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但是卻不幸入駐阿美寮(一所&34;療養院)中,與直子不一樣的地方是,四十歲的玲子在心靈和精神上,其實已經完全可以回到正常的社會中。儘管經過一段時間的住院治療,她回歸了大學完成了學業,但是玲子清楚的感受到,她的生命中一個重要的東西:像活力凝聚體那樣的東西從自己身體上永遠的消失了。她變得神經衰弱,動不動就會大哭一場,一聽到,比她還差的人又在某某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二等獎之類的消息,她就像一個鼓鼓的河豚。從一個驕傲的小姑娘變成一個窩窩囊囊的小氣鬼!
  • 每個人都是一座可憐的孤島,註定孤單
    每個人都是一座可憐的孤島,註定孤單。最重要的是,表面看來是由「傲慢與偏見」因素形成的彼此誤會和誤解所構成的一個美好愛情故事,其實背後揭示了一個由於每個人所擁有不同的階層、學識和性格等條件的局限,無形中已經使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個個孤單的,其他人無法真正抵達的島嶼。孤單已經成為了每個人,尤其是生活在紛紜複雜的網絡時代的當代人的一種常態。
  • 《挪威的森林》:三個性格迥異的女人,都在黑暗中自我救贖
    前言:《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比較有名的一部長篇小說,敘述了一個通俗而又完整的愛情故事,在日本和中國都受到很多年輕人的歡迎。心理學家認為:「人極度渴望在外部尋找支柱,向外尋找自己可以依賴的東西–或是一個人、一件物,一種思想這都是因為與自己的內心斷了聯繫。」恨你的人會抓住一切機會來傷害你,愛你的人有可能因為自己的知識、閱歷的局限在無意中傷害你。所以,一切的根源還在我們自己。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這世上,只存在一種英雄主義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裡,總會在那裡。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我選擇了一本村上春樹最受歡迎的小說《挪威的森林》,這本被奉為村上春樹成熟時期的作品。評論家白燁曾評價《挪威的森林》,「這是一本以紀實手法和詩意語言鑄就的小說,它注重表現少男少女在複雜的現代生活中,對於純真愛情和個性的雙重追求,超過一般愛情描寫的俗套,更有深刻的人生意義。」接下來,就讓我們撥開森林的層層迷霧,走進小說中意蘊深長的世界。
  • 正義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10人被困孤島,無路可退,無人生還
    >1939年8月,八位互不認識、且工作和社會地位都不相同的人都收到了一封署名 阿婆的這本小說開創了偵探和推理小說的「孤島模式」和「童謠殺人模式」。更是影響了後世的小說家創作方式,為無數人借鑑模仿。 十個小人,被困在孤島上,昔日的罪行被披露出來。
  • 《森林沉默》:你是我永遠回不去的原鄉
    千年來的生死悲歡在劈不開、驅不散、躲不過、逃不掉的陰鬱涼意中輪番上演。青黑色的封面,斷裂斑駁的書名,掩映著嬌豔的花朵、細長的藤蔓、蔥蘢的矮草、林立的山樹,以及隱藏在背後蜿蜓的大山,錯落有致勾勒出一副《森林沉默》靜思圖。
  • 《空巢》老人心裡上的一座情感上孤島
    「我」情感上本來就是孤獨的,唯一能夠引以自豪,就是清白的生命,以及讓人尊敬教師身份。一旦牽連到身份,就感覺自尊受到威脅,臉面丟盡。如:「捲入了犯罪集團的活動」好像已經成了無法爭辯的事實。我馬上想到了自己的親戚、朋友和鄰居,我馬上想到了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我將來在他們所有人的面前都會抬不起頭來的啊。羞恥感迅速擊穿了我的自信心,我絕望了。
  • 不按套路出牌的三角戀,賦予了《挪威的森林》最純情的打開方式
    作者:大黎《挪威的森林但小說中已經很明確地提過直子不愛渡邊。比如說,在小說第一章的最後一段渡邊說:"想到這裡,我悲哀得難以自禁。因為,直子連愛都沒愛過我。"但是渡邊一直愛著直子:"我仍在愛著直子,儘管愛的方式在某一過程中被扭曲得難以思議,但我對直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我在自己新田為直子保留了想當一片未曾被人染指的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