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上高中的時候就知道了,但是一直沒有看,實在是不怎麼喜歡看小說。激發我對這本書強烈興趣的是因為一部電視劇——《獵場》。劇中多次提到《挪威的森林》,提到直子,直到讓我對直子的結局無比好奇。然而還是擱淺了好久,直到今天寫下這篇文章不久前才看完。
圖片來自網絡
看完的感覺就是:第一太悲、第二太虐、第三太花。
說的委婉點,這是一部動人心弦的、平緩舒雅的、略帶感傷的戀愛小說(官方)。
說的不好聽的,除了一個早早自殺離開的木月無從得知,文中的男生都不是從一而終的,文中的女生都是愛一個愛到死的。
初讀時,只覺著是一本傷感的愛情小說,細細品來才知,村上春樹寫的,不僅僅是愛情,更是關於成長,關於人生的思考。
圖片來自網絡
評論家白燁對本書評價:《挪威的森林》「以紀實手法和詩意語言」注重表現「少男少女在複雜的現代生活中對於純真愛情和個性的雙重追求……超出了一般愛情描寫的俗套,而具有更為深刻的人生意義。」
陳奕迅的一首歌《紅玫瑰》裡唱到,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都說初戀是最叫人難忘的,也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渡邊的第一個戀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學木月的女友,渡邊因為木月的關係認識直子,但也因為朋友的關係一直將對直子的愛深藏心底。後來木月自殺了,直子一人生活著。直到一年後,渡邊同直子巧遇,兩人之間才開始慢慢有了頻繁的交流。
圖片來自網絡
渡邊為什麼喜歡直子?村上春樹筆下的直子有著清澈透亮又深邃的眼睛,渡邊在看她時,總覺得她有著某種虛無縹緲的感覺。直子安靜的性格中帶著憂傷,她的骨子裡孤獨而冷寂。對於青春期的渡邊來說,直子有著不可抵抗的吸引力。
圖片來自網絡
直子註定是渡邊得不到的白月光。木月是直子的前男友,他們從三歲開始就一起長大,相互地探索這個世界的未知。他們彼此奉獻了自己的身體、青春時光,他們在一起是相互的陪伴。木月的自殺讓直子迷失了自己,渡邊是她在尋找出口當中的一根救命稻草。在對木月的思念與對渡邊的愧疚中,直子選擇了離開,她在療養院裡,情緒起伏不定,對生命的絕望,對現實生活的恐懼和對木月深深的愛,讓她最後選擇了自殺。因此渡邊是永遠得不到直子的。
圖片來自網絡
同樣,渡邊在與直子的愛情裡迷失了自己。在愛著直子的這段期間,渡邊精神上忠於直子,身體上並未如此。也許男人和女人的愛情觀總是不一樣的。在與直子相處的過程中,他一直小心翼翼,希望能幫助直子走出病魔的控制。直子的離開終究也讓渡邊迷失了自己。一段良好的愛情一定是相處坦然、舒服自在的。直子對於渡邊而言,不過是青春時期那一份永遠得不到的美好初戀。
木月的死,直子的死,讓渡邊迷失在了青春這條路上。他一個人茫然無助,爬不出來,就仿佛一個人在偌大的森林中獨自尋找出路,但卻總是迷失。
圖片來自網絡
綠子同內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綠子,不完美,甚至有點粗俗,但很真實,「簡直就像迎著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一個勤勞、叛逆、率真,人間煙火味濃厚的姑娘。她的出現自然平常,像一個老太婆一樣絮叨著生活的不平之事。她和渡邊一起去看情色電影,在電影院裡毫不避諱地對電影評頭論足;他們在雨中擁吻;他們抱在一起睡到天亮。她愛著渡邊,她的愛帶領著渡邊看到了現實世界裡鮮活的生命色彩。
圖片來自網絡
在全書中,綠子無疑是最先成長起來的人。當她任性的願望滿足後,她便從「得不到愛的小孩」中跳脫出來了。她因渡邊搬家沒通知她而生氣,渡邊給她寫信,她也不回。但當她以渡邊不理人的方式「懲罰」完渡邊後,便大氣地原諒了他。她本想和渡邊共度夜晚,但渡邊仍活在他的殼中,面對渡邊表現的冷淡,儘管她喜歡他,卻不會再像小孩那樣撒嬌任性。她的愛情觀就如她所說的的那樣,「一定自己去找一個一年到頭百分之百愛我的人」,不然寧願不要這份感情。這個敢愛敢恨、直來直往的綠子,無疑是照亮渡邊那孤獨世界的一道曙光。
直子和綠子,代表了兩種人生,如果說直子代表的是一種矛盾的人生,而綠子則代表了希望的人生。在現實世界掙扎久了的人,都會想要尋找一種擺脫無邊孤獨的希望。青春就是成長的過程,我們終其一生就是在探索自己與世界和解的過程,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