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海更深》:兩種生活觀的碰撞,引發對平凡人生的思考

2020-08-22 悠悠雲出岫

《比海更深》由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執導,阿部寬、真木陽子、樹木希林等聯合主演。該影片榮獲第26屆挪威南方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在豆瓣評分獲8.7的高分

影片並不複雜,講述的是主人公良多的故事:他早年因一部小說出名,但在之後再沒有令人稱讚的作品出現;而他又清高自傲,不願意為現實低頭,去寫沒有靈魂的文字;沒有經濟來源的他,只能去做私家偵探,但最終因經濟壓力導致他和妻子離婚。

影片中沒有激烈的衝突與對抗,故事依然保持了以往平淡寧靜的風格,但也一如既往地展現出導演對故事的超強把控及展現能力。在寧靜如水的日常下,洶湧的暗潮卻像海水般不知不覺打動你的內心。正是這無聲的力量,感動著觀眾,讓觀眾不由自主沉醉其中。

影片記錄了主人公良多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故事樸實、細膩,令人心酸。但正是這樣的樸實真誠才直擊人心,讓觀眾陷入對人生意義的反思。

為更好理解影片的意義,下面我將從「人物塑造、敘述手法、物品隱喻」三個方面來介紹及剖析電影內容,同時在第四部分談談電影傳達的主題思想並給出3點建議。

01、人物塑造:採用再平凡不過的普通百姓做主角,讓觀眾頓感親切;如身邊事一樣的真實感,引發觀眾對人生的思考

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沒有激烈的衝突,劇烈的情感起伏,他將故事想要表達的內涵融入到人物當中,用人物特質詮釋電影的深層意義。他鏡頭下的人物充滿真實感,每個人都立體而生動,每個角色都體現了導演對人生的感悟。

1.主角良多:兜兜轉轉活成他父親的模樣,落魄結局引人深思

小時候良多的願望是不要變成像他父親一樣的大人,他的父親不好好工作、沉迷賭博、負債纍纍,是一個糟糕的人。年輕時的良多做到了,他意氣風發,處女作即獲獎,娶了和自己興趣相投並很有能力的妻子,人生處在巔峰時期,光明的未來觸手可及。

而中年的良多複製了他父親的樣子,他生活落魄,不努力工作。沒有錢就去母親那裡偷,而有了錢卻想著通過賭博來改變現實。妻子忍受不了他的不求上進而離開了他,兒子像小時候的自己,不願意成為父親一樣的人。

在我看來,良多從一個擁有令人羨慕的家庭、獲獎作家,變成一個妻離子散還會偷東西、賭博的落魄中年大叔,是他沒有持續努力的結果。導演安排良多兩段差距懸殊的人生時期,其實想表達生活真實的模樣,來引發觀眾進行深入思考。

我認為,生活不是一場戲劇,人生不會始終在光鮮亮麗中度過,許多時候生活就是平凡而清淡的。但只有勤勤懇懇過好每一天,努力尋找新方向,發掘自己的潛力,才可能有新的光輝。只接受光鮮,不能接受平凡與反思,只活在過去、自暴自棄,永遠不會有好的未來,並且患得患失的心理,是自己不能忍受現在的平凡與目前的自己。

2.母親:疼愛孩子,經濟拮据但對生活抱有熱情

良多的母親淑子出門遇到鄰居,會誇自己的孩子,炫耀良多曾經拿過文學獎。明明自己過的拮据,連冰糕都捨不得買,只能自己凍酸奶解暑,卻能拿出不多的退休金供孫女學昂貴的滑冰。良多過來偷錢,心裡一清二楚,但從來沒有對他做什麼,因此母親淑子就像我們身邊的每個媽媽一樣,是一個很典型的疼愛甚至有點溺愛孩子的傳統母親形象。

但與此同時,淑子把自己的小房子收拾的井井有條,每次做飯都認真對待。自己養花,看到毛毛蟲變成蝴蝶會很新奇,將它作為一個大發現告訴給兒子,整個人充滿童趣。她還買CD,聽古典音樂培養自己的愛好。母親其實對生活充滿熱情,她能觀察到生活中美的細節,失去了丈夫,一個人也不孤獨,能將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生命在此格外的輕盈深邃。

導演將一個愛孩子、愛生活的母親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也讓觀眾進一步思考:面對清貧,為什麼有的人抓住過去、未來不放手,讓自己的生活浸滿苦澀,而有的人卻能在困境中活得依然幸福。

小結:導演塑造的母子兩人形象,其實是在對比兩種不同的生活態度。他想傳達出更深層次的意義是,人生不會永遠一片坦途,而你面對生活的態度,決定生活對你的態度。

02、敘述手法:淡化戲劇效果,平淡生活式敘述方式顯真實;模糊化、開放式結局的敘述手法,引發想像

①平淡生活式描述

傳統的故事傾向於戲劇化,故事要跌宕起伏、驚心動魄,才讓觀眾體驗一種過山車一樣的觀感體驗。

比如良多回家要找父親留下的畫去典當,他問起父親的遺物時,母親毫不在意地說早都全扔了。但是在颱風天,看到良多衣服溼透了,母親馬上找著了一件父親的白襯衫讓良多換上。母親對父親的留戀躍然而出,這樣細膩的情感流露,更讓人回味。

在《比海更深》中,都是這樣平淡的日常生活式描述,沒有任何令人興奮的情節,也沒突如其來的反轉結局。但其情感的傳達是細膩深邃的,所有的感情都從細節中展露,讓人回味悠長。

②模糊化、開放式結局的敘述手法

一個故事的發生有嚴格的邏輯,起因、經過、高潮、結局。但是這樣完整的敘事方式不是是枝裕和喜愛的,他更喜歡將故事打散、省去前因後果,讓過程模糊,只給觀眾呈現截取後的片段。

比如劇中良多和同事為出軌的女客人調查他老公出軌的證據,電影沒有提到他們為什麼出軌,也沒有提到他們最後是否離婚。再到結尾颱風過後故事戛然而止,不知道良多有沒有振奮起來,不再迷茫度日,也不知道響子有沒有和新男朋友結婚。這種模糊給了觀眾無盡的想像空間。

在我看來,這是是枝裕和認為的生活真正模樣,生活中沒有人會有上帝視角,能夠完完本本地知道事件的全部內容。所以是枝裕和將這種思想帶入到電影中,故事的呈現是零散的,但正是這些零散,沒有因果的故事,更加讓人回味無窮,讓觀眾浮想聯翩。

03、物品隱喻:用片名、彩票、硯臺含蓄細膩地表達人物內心,小物件隱含著深感情

影像符號的隱喻與象徵,是一個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影像符號超越具象涵義的闡釋,可以探尋到由具體意象抽象出來的深層意蘊。而對《比海更深》這個敘事平淡的影片來說,反覆出現的物品,凝聚了人物的思想與情感,都有著其特殊的含義。

1、影片名稱「比海更深」:親情比愛情更深遠的寓意

導演是枝裕和取片名的靈感來自於鄧麗君《離別的預感》。《離別的預感》有「夢幻情歌」的雅號,堪稱一代名曲,曾於1987年、1988年連續兩年拿下「日本有線放送大賞有線音樂賞」,一首歌曲連續兩年獲獎,這在日本實屬罕見。

雖是吟唱愛情的歌,但是在影片中它其實暗指親人之間的情感。在電影中,比海更深出現過兩次,一次是淑子說「我這一輩子還沒有愛過一個人比海更深」;另一次是颱風夜良多和他的母親淑子交談時,電臺播出的歌曲裡面也唱了「比海更深」。

縱觀電影,淑子說自己從沒愛過一個人比海更深,但其實她與良多的之間的親情其實做到了比海更深。所以比海更深的是親人之間的羈絆,是母親始終溫柔的陪伴。

2、彩票:妄想不付出努力,就想收穫美好的未來生活的寓意

彩票在電影中數次出現,我認為彩票象徵著逃避。良多想通過買彩票,輕鬆擁有更多的錢,讓他和妻兒團聚生活美滿,讓母親實現住上大房子的願望,讓自己可以全心全意地寫小說不受經濟困擾。

這些理想都是美好的,但他們都需要長久地不懈努力才得以實現,而不是通過虛無縹緲的彩票,祈求哪一天突然好運降臨得以實現。而良多是以買彩票的方式,來逃避他應該努力生活的現實,做著一夜暴富的白日夢。

結尾,良多將他所有的彩票交給兒子,其實也是跟妻子說,我會直面現實,用認真的態度面對工作、生活。

3、硯臺:暗含奔向新生活的寓意

硯臺是良多父親寫字用的,從劇中我們知道寫字好看,是這個父親為數不多的優點。而這個幾乎把家裡值錢的東西都當了的男人,始終沒有典當這個硯臺。硯臺是良多父親的精神支柱,是他始終嚮往美好生活的象徵。

這個硯臺到了良多的手裡,良多曾有過想要將他典當換錢的想法,這是良多在頹喪現實與美好生活之間猶豫不決。良多最後將硯臺保留下來。也正因此,父子之間完成了一個隔著時空的精神傳遞,良多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對生活充滿希望。

04、主人公及母親的生活態度引發深思:一個人應該如何對待平凡、走出困境?結合影片內容,下面給出3點建議

《比海更深》將鏡頭聚焦在陷入中年危機的良多身上,展現小人物的心酸事,引領觀眾對人生無常、如何過好每一天的進行思考。在我看來,良多犯的錯誤和母親對生活的態度,恰是對我們的啟示。

1、放下過去,才能珍惜當下

主人公良多曾經有過美好的家庭,但在處女作後再也寫不出令人稱道的東西,他迫切地想寫出新作品,並急於求成,失敗一直困擾著他。他對理想的執著變成偏執,變得自暴自棄,敷衍著活過每一天。他的消極態度,使妻子終於忍無可忍,只能和他離婚。

那個颱風夜母親對兒子說,「為什麼男人都不懂得珍惜當下呢?總是在追求失去的東西,想著無法實現的夢想,被這些東西困住,每天還怎麼快樂?」

母親活得通透,只可惜良多沒有學到半分。良多在寫不出作品時,緊緊抓住過往榮譽,活在過去或者想像中的未來,而沒有意識到要珍惜當下的美滿,並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如果他選擇將寫作當作愛好,暫時先選擇一份能養家的工作,結果會變得不一樣。我想那樣的良多會過得平凡而幸福,妻子會和他一起面對日升日落。

於我們來講也是一樣,執著追求失去的東西,我們會在悲傷和後悔中渾渾噩噩。越放不下,越失去,越懊悔,不如好好珍惜平凡卻可貴的當下。

2、直面生活的艱辛,在苦澀中發現生活的甜蜜

同樣是面對清貧的人生,良多偷母親的錢去賭博,將自己的生活糟蹋的凌亂不堪,整個人呈現一種頹喪感。但反觀母親同樣生活拮据,但是她養花,上古典音樂課,看到蝴蝶跟在身後將它想成去世的丈夫,趕緊對它說「別急著接我走,我希望能再待一陣」,她是一個通透詼諧的人,儘管貧窮卻將生活活出趣味。

也許我們拼盡全力也無法擺脫生活的壓力,也許我們追逐成功卻最終平庸。生活的苦澀如同夏天的蚊子任誰也無法輕易擺脫,我們無法擺脫卻可以選擇如何面對生活的苦。不是讓自己在苦澀中沉淪,而是在苦中咀嚼出生活的甜味。

3、只要想改變,什麼時候都不晚

颱風天后,故事戛然而止。不知道良多是仍舊賭博、偷錢、不好好工作,依舊活在過去或想像中的未來裡,還是開始攢錢,認真工作?

50歲,很多人都認為已經太晚,覺得身體已經衰老,思想也跟不上時代,人生都已經定型了。但是我想說,只要你想改變,並開始改變,就是希望的開始。人生有無限種可能,為什麼要禁錮自己呢?你覺得的為時已晚,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結語:

《比海更深》打破傳統的敘述模式,採用平淡生活場景式敘述方式,讓觀眾以旁觀者的角度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樸素無華,卻讓人感覺親切;平淡無奇,卻傳遞出深邃綿長的蘊意。平凡的身邊故事,帶給我們深深的思考及不一樣的體驗,這正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人生應該如何面對困難與挫折,如何面對理想與現實巨大差距造成的失落?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深入思考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比海更深》:無論好壞,都是我們的人生
    他的電影鏡頭充滿了真實化,平淡的敘事手法讓我們看到溫情,《小偷家族》、《海街日記》等均是如此,這已經成為了他的個人風格,而他的電影也被稱為治癒系電影,這部《比海更深》也不例外。是枝裕和在《比海更深》中並沒有有意識的引導我們的價值觀。他沒有將良多塑造成一個十惡不赦的人,良多是一個失敗者,但是枝裕和的用意並不是批判良多。良多為什麼會變成一個「失敗者」,是枝裕和也進行了說明:好賭的父親對於良多的影響,良多本身的性格因素。對於良多是該批判還是該同情,箇中滋味只留觀影者自己感悟。
  • 《比海更深》:為什麼我的人生變成了這樣?
    「為什麼我的人生變成了這樣?」一個被丈夫用私家偵探調查,又反過來僱傭私家偵探調查丈夫,最終發現雙方都有情人的妻子,如此自問。一個這輩子就夢想著住進大房子,可是卻在小居室裡蝸居了40多年,丈夫已稀裡糊塗走完一生,而兒子也走上父親的道路,跟兒媳婦離了婚,日子越發窘迫的老奶奶,如此自問。
  • 《平凡的世界》:理想愛情和現實愛情的碰撞,路遙選擇了後者
    他們往往帶著一種悲壯的激情,在一條最為艱難的道路上進行人生的搏鬥。他們顧不上高談闊論或憤世嫉俗的憂患人類的命運。他們首先要改變自己的生存條件,同時也放棄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們既不鄙視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對生活的認識達到更深的層次!
  • 《比海更深》:一個中年大叔的自我和解之旅
    比海更深》。這部電影上映於2016年,一如既往的是枝裕和的視角與風格。關於家庭,關於親情,時光在不動聲色中穿梭,情感在波瀾不驚中流動。阿部寬飾演的中年男人良多,曾經是一個小說家。如今,事業停滯,婚姻失敗,窮困潦倒。
  • 《比海更深》: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呢?
    一部很平淡的日劇《比海更深》。為什麼我的人生變成了這樣?每個人都曾有夢想,都夢想過想要的生活,想要成為的樣子。可是,生活常常會偏離原來的軌道。直到完全背離了曾經的想望,回首時,只能感嘆一聲「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呢?」
  • 世界那麼大,你要去看看,讀《坐井觀天》引發的思考
    近讀寓言故事《坐井觀天》,竟引發了我對怎樣做人的思考。世界那麼大,你去看一看,你就會覺得自己很平凡普通,你就會發出才疏學淺的感嘆,你才會虛懷若谷,才會去學習,才會與時俱進高考中考就是試金石,在人生的首次大考中,他們的成績往往很一般。
  •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帶我們看人生的兩種變化
    這種變化很重要,值得我們去思考。一、看得越清楚,越難以得到快樂,愚鈍更容易快樂的心安理得。 本書主角查理· 高登是一個有智力障礙的成年人,他的心智只有五六歲小孩的水平。查理是孤單的,他的媽媽從他出生起就特別嫌棄他是個智障,長時間的把他關在一個沒人小屋裡。
  • ​換位思考,兩種想法
    因此,當你從好的這一面看,映入你眼帘的會是世界的美好;當你從壞的一面看,只會看到一個千瘡百孔的人生。無論從哪個方向看,決定權都在於你。當事情無法改變時,改變看事情的角度,你一定能找到出路。在上面這個故事中,聰明的盲人懂得變通,用換位思考製造了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
  • 荒誕的《農業報》故事引發的教育思考
    荒誕的《農業報》故事引發的教育思考故事改編自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約翰編輯農業報》)我會持續為你們更新世界幽默故事,讓我們一起探索人生教育哲理。歡迎關注點讚和轉發。
  • 路遙《人生》中所隱含的兩種人生,你讀懂了嗎?
    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馬雲《人生》是路遙在繼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後,所出版的第二部很有影響力的作品,也是路遙的成名作。因為路遙以高加林的命運為原型,其實為我們呈現了兩種不同意義的人生,它包括了年輕人的人生,與貧寒子弟的人生!一,第一種意義的人生是「年輕人的人生」:年輕人的人生每一步都很關鍵,一步錯可能步步錯!所以年輕人在面臨每一個選擇的時候,都要謹慎!1, 年輕的主人公高加林誤入歧途的人生!
  • 《月上重火》幾大人物設定引發思考:其實,人生何處不江湖?
    我們在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形成自我認同,知道自己是誰,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只有在經歷了這個階段之後,我們才可能建立親密關係,真正學會愛其他人,放手去做自己,成為理想當中的那個人。因為不論是江湖恩怨、還是重火宮內部長老的傾軋,還是面對感情的複雜與無奈,都需要她一個人來承受,她無路可退,必須一路向前,儘管前面悽風苦雨,滿是荊棘,卻不能停下腳步,可能這就是人生吧。我們每個人,誰不是拖著原生家庭的殼,一路艱難往前爬行呢?
  • 《平凡的世界》:王滿銀成人生贏家?淺談背後原因
    但真正的人生贏家卻是「浪你扶不上牆」的王滿銀!在外浪蕩半生,回家一切依舊。他又不是個天生的白痴,一旦悔悟,也會象正常人那樣思考問題。他現在才意識到,他一生中唯一的財富,就是這個含辛茹苦的老婆和兩個可愛的娃娃。而近乎完美的田曉霞因為救人被洪水衝走;勤勤懇懇的秀蓮也因癌症離世。少安、少平的情感歸宿卻如他們的前程仕途一樣坎坷崎嶇!
  • 《挪威的森林》|一種選擇,兩種人生
    初讀時,只覺著是一本傷感的愛情小說,細細品來才知,村上春樹寫的,不僅僅是愛情,更是關於成長,關於人生的思考。圖片來自網絡評論家白燁對本書評價:《挪威的森林》「以紀實手法和詩意語言」注重表現「少男少女在複雜的現代生活中對於純真愛情和個性的雙重追求……超出了一般愛情描寫的俗套,而具有更為深刻的人生意義
  • 《平凡的世界》引發爭論:讓無數人甘之如飴的毒雞湯,其實很殘酷
    《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的一生一直與苦難相伴,也許很難有人將他與詩意的人生結合在一起。但是路遙用他自己的浪漫主義手法賦予孫少平即便是在苦難中也能帶著詩意成長。01就像《老人與海》一樣,在逆境中生存才能讓我們反思如何改變。
  • 賀秀蓮:平凡的女人,不平凡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是二十多年前曾看過的一部小說,無論是小說反映的時代背景在今年這個百無聊賴非常時期,把2015版的電視連續劇完整地看了一遍,在看過小說的基礎上再看電視劇,感觸更深、更立體。平凡的世界裡,每個人都不平凡,都值得我們去歌頌。但如果是首選的話,那一定是為孫少安的媳婦賀秀蓮而唱。
  • 歷經歲月磨礪不失光彩,一部《平凡的世界》,讓人生出別樣感悟
    一些經典作品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其實還是因為它在藝術表現力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可以通過劇中的名言告知很多人生的道理,讓人在觀看作品之外,還能夠得到一些生活當中的感知。《平凡的世界》雖然已經有多年的歷史,但是如今翻閱卻仍舊能夠月光歲月磨礪中,它對於人生帶來的啟發,讓人跨越時間生出別樣的感悟。
  • 一個真實的故事,引發人們的思考
    故事引發人們的思考並沒有結束。
  • 由四條黃瓜引發的道德思考
    針對今天的「黃瓜事件」,我有了一些關於道德上的思考。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愛幫助老人,真的是我們的道德思想在倒退麼? 或許我們中有一小部分人由於認知、思想、文化程度等的局限性,想不到應該去幫助需要幫助的老人,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由原來的愛幫老人變成現在的不怎麼愛幫老人,還是因為一些老人們自己導致的。
  • 東野圭吾《虛無的十字架》:是否應該廢除死刑引發的罪與罰的思考
    主要講述的是:男主人公中原的女兒被入室搶劫犯殺害,作為受害人家屬的他們向法院爭取判處殺手死刑,到前妻被殺害後探明真相的他引發的對「死刑太無力」的解讀和思考。這本書有點意思,為什麼說有意思呢?是因為日本本身可以說是沒有死刑的。 而作者會想到這個社會道德制高點上的主題,實在是讓人深感好奇。罪與罰,怎麼樣才能真正讓受害人家屬從失去親人的傷痛中走出來並得到救贖呢?
  • 《隱秘的角落》引發的思考
    引起了我們對人性的思考,以及對小孩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至於劇情就不再討論了,很多讀者比我看得多,也比我看得通透。談到人性,人性是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一直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問題。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之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現,人之不為善,是違背其本性的。孟子對於性善論的最用力的論證,是通過人的心理活動來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