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看《甄嬛傳》時,不知道多少朋友們被甄嬛與果郡王的愛情感動落淚,並由衷羨慕。覺得這麼一對神仙眷侶,愛得轟轟烈烈、情真意切,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生離死別,未免太悲催了。因而怨恨皇帝無情,怨恨世事不公。
但實際上,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果郡王對甄嬛毫無真愛可言,不過是徹徹底底地利用!
果郡王對甄嬛愛的越直白用力,就越能證明他毫無真心,只不過是迫切想要逼迫甄嬛幫他達成願望、實現野心而已。換句話說,果郡王愛得越明目張胆,就越表示他居心叵測!
果郡王的心機太深沉了。正如原著中舒太妃說的那樣:果郡王是不得不韜光養晦,裝出一副滿足現狀、富貴閒人的姿態來,為的就是消除皇帝與當今太后對他的戒心與疑慮,免得一不小心被斬草除根。
而且,在果郡王身體的隱秘部位,還有著凌厲猙獰的刺青。這說明,他內心深處是有極大的憤怒與仇恨的,並且有著不同尋常的野心。
舒太妃還說:「都怪我這個母妃牽連了他,讓他胸中有多少男兒之志不得伸展。」果郡王已經是親王,皇族貴胄,他還有什麼「未得伸展」的男兒之志呢?無非就是江山社稷,君臨天下!
但是,老謀深算的皇帝卻防患於未然,不讓親王帶兵。也就是說,如果果郡王手中沒有兵權,一切都是徒勞的。自古槍桿子出政權,果郡王一無所有,拿什麼跟皇兄爭天下?
所以,他只能從皇兄身邊人下手,在皇兄最親近寵愛,並且最信任的嬪妃們中找一個「自己人」。這個嬪妃必須要愛自己勝過愛皇兄,卻又有十足的力量和智慧左右皇兄的意念或思想。
這個嬪妃,就是酷似純元的甄嬛。因為甄嬛酷似純元,所以,皇帝會忽略她的「異心」,因為純元品性純良無心機,是皇帝心中的白蓮花,所以,每一個酷似純元的女子在皇帝心中都酷似一朵無可挑剔的白蓮花!
因此,果郡王才瞄準了甄嬛,自從他第一次看到甄嬛湖邊裸足放蕩不羈時,就已經打定主意:「這個女人有出牆之心,只是未找到折杏之人,我何不成全她,也成全我?……」
因此,果郡王才對甄嬛展開了苦苦地追求,貌似已經到了忘我的地步。但是,越往後看,我們就越會對果郡王的居心產生懷疑。
因為他的表現根本就不是一種「真愛」,而是在刻意表現他的「真愛」,尤其是在甄嬛進宮以後。他甚至通過孟靜嫻到甄嬛的宮中間接告訴甄嬛:「即便你現在進宮了,王爺依然忘不了你,你依然是王爺獨一無二的摯愛。」
果郡王多年來韜光養晦,深藏不露,連皇帝都瞞過了,居然會在孟靜嫻面前露出愛慕甄嬛的破綻來?倘若真有這麼「情難自禁」,恐怕在接甄嬛進宮的當日就失控了。但我們看到的卻是:他一直把自己的情緒把握得很好,沒有絲毫的破綻。
所以,孟靜嫻的行為本身就很可疑。第一個可能是,果郡王向孟靜嫻透露過自己的野心,孟靜嫻在幫助自己的夫君達成目的。首要任務就是讓甄嬛認為——果郡王還深愛著她。不要忘記皇帝曾經「要殺死你摯愛的仇恨!」
孟靜嫻實際上是代替果郡王傳達感情,激發甄嬛對皇帝的仇恨,催促她儘快動手弒君。
果郡王在以各種方式脅迫甄嬛就範——而且是以愛的名義,包括在皇帝面前故意失落甄嬛的肖像。很多人以為是浣碧卑鄙耍手段,圖謀果郡王。而實際上,這個情節根本就是果郡王自導自演的一個陰謀。
他故意把甄嬛的肖像每日掛在腰間,卻不是深藏在家中,這就是在逼迫甄嬛趕緊下手,他要把甄嬛逼到窮途末路上去。
假如那日不是果郡王蓄意把肖像失落在甄嬛與皇帝面前,那麼,在皇帝當場賜婚浣碧給自己時,果郡王就該趕緊借坡下驢,感謝皇恩。並趕緊承認那肖像是浣碧的,而不是等著別人來幫他澄清,並且,對於娶浣碧,還做出一副不情願的樣子來。
他那種種表現,就是演給甄嬛看的:我已經快「為愛」失去理智了,你要再不動手,我們大家都得死!而且,他也是故意讓皇帝疑心甄嬛,然後才能逼迫甄嬛反撲。
難怪果郡王沉不住氣,自從甄嬛進宮後,竟當真做起了自己的貴妃,風光顯赫的過起了自己的小日子,而把他交代的「任務」忘得一乾二淨了。
所以,他必須用這種方式警醒甄嬛:「別忘了你進宮是幹什麼的了,你是要為我報仇的,是要幫我實現夢想的。如果你再不出手,我就把我們的事抖落出來。大不了同歸於盡,反正我再無其他親人了,母妃已經出家,以我自己的性命換取你甄家滿門的性命,我是值得的!」
包括後來果郡王去鎮守邊疆,每一封家書的後面都寫一句「熹貴妃安」。他這哪裡是示愛?分明是在脅迫。故意白紙黑字留下證據,讓浣碧以嫉妒、吃醋的名義去質問甄嬛,然後脅迫甄嬛趕緊動手。
如果果郡王是真愛甄嬛,他怎麼不設身處地為甄嬛的處境和安危著想?怎麼能處處留破綻、留證據?
但甄嬛也有甄嬛的考量,如今大局已定,果郡王要想顛覆江山,根本就是以卵擊石、自不量力。她可不願意拿著甄家滿門的身家性命陪果郡王去賭!
所以,甄嬛對果郡王屢次發出的紅色預警置若罔聞、視而不見。最後,竟一杯毒酒毒死了他,也算了卻了自己一樁心病。並且,甄嬛極其厭惡果郡王的再三逼迫,所以才提議立四阿哥為太子,讓果郡王圖謀篡位的野心徹底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