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抵抗》這本書描述了元宋從聯蒙滅金到崖山之戰的45年的歷史,它充滿溫度,既殘酷又悲壯動人。
作者宿巍以一場場的戰爭為線,將歷史人物生平、事件、局勢聯繫在了一起,語言流暢幽默又不失嚴謹。
凜冬裡我與此書相遇,而後用將近六個小時讀完了這本書,在明明知道最後大戰結局的情況下,仍悵然無比。
在真正的歷史面前,六個小時太短太短。在書中各英雄人物的萬千遺憾面前,我的嘆息太輕太輕。
宋和蒙古都與金是世仇,蒙古運用戰略與宋聯手消滅了金。當宋朝沉迷於一雪前恥的勝利時,它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類似的結局在多年後發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金滅亡後,蒙古決意大肆侵略宋。宋對此並不是沒有預料到,甚至決定先下手為強。然而任人不當導致了一場浩浩蕩蕩的失敗,軍心渙散。
與此同時宋的內部也潛伏著危機,當時宋為了鞏固統治大肆招兵買馬,故軍事支出巨大,百姓徭役加重,苦不堪言。當權者清楚人民的處境,卻害怕改革會影響自己統治的根基,所以致百姓於不顧,並沒有進行自上而下的真正的系統的改革。
當權者甚至為了保證自己在皇位上繼續風花雪月,屈尊於專權的宰相。佞臣當道的情況在當時屢見不鮮。
其實在戰爭中,宋並不是全無勝算。宋是不乏能人猛將的,如軍事政治能力堪比嶽飛的孟珙、擅於鞏固堅城的杜杲、著有《守城錄》的守城大師陳規。
他們的故事精彩無比,在書中都有著細緻的描繪。
比如杜杲修建可移動的串樓,形成了一道可移動的城牆,蒙軍在宋宋軍的劍雨攻擊下成為了活靶子。
陳規增築馬面牆,羊馬牆,放棄甕城①,廣開城門②並以攻為守。
(註:①甕城指的是為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城裡埋伏弓箭手等,當敵軍闖入護門城後立刻關閉城門,形成甕中捉鱉之勢。)
(註:②正常只設置兩個城門,這樣守城方便。而陳規覺察這樣是束縛住了自己的手腳,故反其道而行,廣開城門,他認為城門多了易於守軍突襲。)
然而此類能者往往因朝廷動蕩、小人構陷或因君主擔心威脅到皇權,而被罷黜或陷入難境,使那些勝算打馬而過、消失不見。
而蒙古呢?他們內部也有鬥爭,不過他們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們不斷的發展自己的長板和補短板,增強了自己的排兵布陣的能力,甚至培養了自己的水兵。在焦山水戰中,成功打敗了以水戰立國的南宋。
宋和蒙古的最後一場戰爭即崖山之戰,也是水戰。在這場戰爭裡,蒙古亦是大敗宋。
在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水寨內各船裡的文武百官和士兵家眷等十萬餘人紛紛追隨皇帝跳海,以死亡宣告大宋的不屈。在我眼裡他們是失敗的英雄,維護了自己和國家最後的尊嚴,雖敗猶榮。
大雪紛紛落在我窗前,我又想起了書中宋朝最後的結局,仿佛看到了宋朝最後一位宰相背著最後一位皇帝沉入海底。仿佛看到了誓死捍衛祖國的文天祥神色悲戚的遙望祖國的方向。
《過零丁洋》開始在腦海中緩緩迴蕩: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