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60冊《三國演義》連環畫中,《取南郡》分冊名氣不大,受關注程度不高,因為它的情節不算膾炙人口,畫家名氣也不如同時代其他幾位大師那麼卓著,但實際上,就該冊的繪畫質量而言,在整部三國系列中,絕對是名列前茅。
《取南郡》主要講的是,赤壁之戰後,曹操返回許都,留曹仁鎮守南郡,防範東吳進攻。果然沒多久,周瑜率軍來襲。雙方經過一番激烈爭奪,互有勝敗,最終周瑜使計大敗曹仁,正當他志得意滿準備入駐南郡城的時候,卻發現城頭豎著趙雲軍隊的大旗。周瑜趕緊分兵進攻荊州和襄陽,卻同樣被關羽和張飛捷足先登。周瑜怒氣攻心、吐血倒地......
該冊封面彩繪出自湯義方、王亦秋之手,內頁的繪製者則是蔣萍和趙晉兩位,論名頭,蔣、趙兩位在同時代諸多名家中絕不算突出,但他們在本冊中的發揮極為出色,無論是構圖還是線條,無論整體還是細節,都幾近完美,令人嘆為觀止。
我們來細細品鑑——
第一頁是曹軍狼狽撤退的蕭索場景,在整本畫頁中,這種中遠景視角的構圖極少,基本以中近景為主。
從這一張曹操的面部細節可以看到,畫家用筆極為細緻,將曹操憔悴不安、驚魂未定的神情都給呈現了出來,在整冊中,畫家這種細膩微妙的筆觸隨處可見。
上面兩頁可作一對比。第一張是曹操安排夏侯惇、張遼等人防衛襄陽、合肥等地,顯得憂心忡忡;第二張是周瑜準備率部下諸將乘勝進攻,頗有志得意滿的姿態。兩相比較,兩人不同的處境和內心活動竟都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這一張是周瑜帶著魯肅等人去和劉備談判,商討荊州歸屬問題。注意看周瑜的馬,非常雄壯,比例也很協調,配上周瑜的身姿動作,氣勢是十分到位了。
密集出現的武將盔甲,畫得頗為精細,氣勢上威武十足。
周瑜等人在羊腸小路上的行軍,構圖上極為出色,既可看出道路逼仄擁擠,又顯得軍隊次序井然。很多畫家在類似場景會採取遠景構圖,但顯然不如上面這種處理來得精彩。
這裡,周瑜中了曹仁的「空城計」,差點命喪此地。而前段時間,曹仁在新野也中了諸葛亮的空城之計,被燒得丟盔棄甲。由此可見,後來司馬懿看到諸葛亮在城頭撫琴,心中的疑懼是情有可原的。畢竟,「空城計」實在太危險了!
曹仁佔了上風,又以為周瑜傷重而死,準備偷襲東吳軍營,出城門之際,只見戰旗獵獵、軍勢雄壯,畫家手下竟無一處閒筆,無論人、馬、城牆、戰旗,無不在突出曹軍勢在必得的氣勢。
曹仁中伏時的姿態神情,亂軍潰逃時的場景設置,畫家都處理得十分到位,第二張圖更是整冊中少有的遠景俯視構圖之一,而且在遠端人和物的處理上,也並不敷衍,稱得上面面俱到。
看這輕快的馬蹄,灑脫的姿態,可以想見是周瑜大破曹軍,志得意滿前往南郡城的路上。即便不知道情節,讀者也幾乎可以感受到畫中人物的輕鬆愉悅,或許還有成功在望的激動和緊張。
城頭上的趙子龍,給了周瑜等人當頭一擊。個人覺得這一張圖不夠出色,一則,這種近景構圖,未能盡顯趙雲軍隊居高臨下的氣勢和威風;二則,趙雲本人顯得臉肥了一點,和本冊中的甘寧造型有點類似(見下圖),英武之氣有所削弱,應該算是瑕疵了。
周瑜無奈只得狼狽退兵,其回頭而望的不甘躍然紙上。另外可以看到,兩位畫家無論什麼時刻都不願輕易採用遠景視角。
這兩張圖,第一張是士兵向周瑜匯報,荊州被張飛奪了,緊跟著,第二張圖是又一個士兵趕來匯報,襄陽落入關羽之手。注意一點,第二張圖中,一個士兵在匯報,另一個士兵準備離開,正是因為兩人的匯報接踵而至,畫家繪製第二張圖時並未忘了還有個士兵尚未離開,其細心可見一斑。
本冊中的周瑜,畫得形神兼備,不同處境時的心態神情惟妙惟肖,可謂是兩位畫家的得意之筆,至於整體構圖之匠心獨運、線條勾畫之工整細膩,堪稱古典題材連環畫的真正經典。
蔣萍先生和趙晉先生分別出生於1912年和1917年,都是資深畫家,兩人在合作這本《取南郡》之前,還和另外三位畫家共同完成了《小霸王孫策》,此後,蔣萍先生還獨自繪製了《劉備徵吳》和《火燒連營》,而趙晉先生則沒再參與本套三國連環畫的繪製工作,是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