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別人丟的錢對於丟錢的人來說,可能是等著救命的錢;對於撿到錢的是不義之財,俗話說不義之財如流水,不可取。下面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說的是光緒年間,有一個江蘇的王先生,在上海租界一洋行工作,深得老闆信任。端午節前,老闆派他去城南一帶收欠款,他帶上皮袋子就出發了。事情進展得非常順利,半天收得銀洋一千八百多塊。賈先生走了半天,說了半天,早已是口乾舌燥,疲憊不堪。正好來到「十六鋪」的茶樓,進去匆忙喝了點茶就急忙趕回去交差。
王先生急匆匆回到商行,卻發現皮袋子不見了,頓時五雷轟頂、大汗淋漓、喘不上氣了,慌亂中更加說不清道不明。老闆看他神色慌張、張口結舌,語無倫次,認為王先生可能監守自盜。於是厲聲斥責他,並說如不趕快還錢就送他見官。
一千八百多銀元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啊,如果不亂花,足夠一個人用一輩子,王先生又如何賠得起呢?責任重大,又有口難辨,感到這輩子完了,絕望地大哭起來。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另有一位浦東人,林先生,也在租界從商,因運氣不好,賠了個精光,於是買好了那天午間的船票準備渡江回鄉。因為離上船時間還早,也來到「十六鋪」茶樓,慢慢喝著茶來消磨這段時光,也考慮一下以後生活怎麼辦。
恰好是在王先生剛匆匆離去時林先生就到了。林先生剛坐下,發現身邊的椅子上有個小皮袋子,也沒多加理會,慢慢喝起茶來。許久仍不見有人來取,林先生疑惑起來,提了提感覺沉重,打開一看,他眼珠子差點沒驚得掉出來:竟然是滿滿一袋子的銀元!
林先生驚喜交加!這可真是一筆橫財啊,它不但可以改變自己目前的窮困潦倒狀態,而且後半生衣食也有餘了。但他又轉念一想:不行,錢財是各有其主的,這錢我不能要!如果我把錢拿走了,失主可能因此遭受重大損失,甚至失掉性命,這樣我的罪孽可就大了!
在那個年代,一般正經人都知道「不義之財不能取」的道理。林先生心想:既然今天讓我拾到了這些錢財,我就應該盡到責任,物歸原主。林先生一直在茶樓等待失主來找,可是到了中午也沒有人來,雖然肚中飢餓,而且已經錯過了船出發的時間,但是林先生不放心把錢袋子交給別人。
到了傍晚時分,茶客都回家去了,只剩了林先生一人,他仍然聚精會神地注視著過往的人……突然,他看到一個人面色慘白、踉踉蹌蹌地朝這裡奔來。來人正是王先生,後面還跟著兩個人。一進茶樓,王先生就指著這個茶桌對那兩人說:「就是那裡,我當時就是坐在那裡的!」,三人徑直向義先生桌子走來。
林先生看得出他們就是失主,笑著對王先生說:「你們掉了錢袋嗎?」王先生不可置信的盯著他一個勁地點頭。「我等你們很久了」,林先生說著拿出那個皮袋子給他們看。王先生感激地渾身顫抖,說:「您真是我的救命大恩人哪!沒有您,我今晚就要上吊了!」
原來,王先生發現錢丟了時,就想返回去沿途找一遍,雖然能找回的希望渺茫,但也只有這一條路了。可是主人怕他潛逃,不準他出門,他費盡口舌說了半天,主人才叫兩個人陪他出來尋找,還囑咐陪人務必把他帶回去。二人互報姓名後,王先生要以五分之一作為酬謝,林先生堅決不要;又改為十分之一,林先生還是不要;再改為百分之一,林先生生氣了,嚴詞拒絕。
王先生不知如何酬謝才好,於是說:「那我請您喝酒,好嗎?」林先生仍然堅決推辭。最後,王先生說:「不謝我心怎安!明天中午在下在天豐酒樓恭候,懇請恩公大駕光臨,不見不散。」說罷一揖,不給林先生說話的機會,掉頭走了。
其實王先生擔心林先生不來,第二天中午,林先生居然來了。王先生正要施禮再謝,林先生卻搶先道謝,說:多虧您昨天丟了錢,讓我撿回了一條命!」王先生一頭霧水,正待細問,林先生接著說:我昨天原定渡江回鄉的,已經買好了午間一點鐘的船票,因為等您來取錢把船耽誤了,回到住處得知,那條船行駛到半途被急浪打翻,船中23人全都淹死了。我如果上了那船,豈不也一命歸西了?是您救了我的命啊!」
這實在是一段傳奇的故事,兩人互相感激的一塌糊塗。周圍的客人們聽了都嘖嘖稱奇,紛紛舉杯向他二人祝賀,大家都說林先生一樁善舉挽救了兩條人命。故事到此還沒結束。王先生回去後,把事情一說,洋行老闆也十分驚奇,感慨地說:「這麼好的人真是難找啊!」非要見見林先生不可。
結果兩人見面後非常投緣,經過一番長談後,老闆極力挽留林先生,並高薪聘請他主管帳目。王先生和林先生也結成了生死好友,盡力幫助林先生,幾年後老闆就招林先生當了上門女婿。再以後乾脆把生意全交給了他打理。
窮困潦倒的義先生拾金不昧的故事很快傳開了,他的誠信、仁義贏得了人們的讚嘆,大小客商都紛紛找上門來與他做生意,生意越做越大,成了當地的巨商富賈。此後林先生也一直秉持誠實信用的原則,並且喜歡做善事,幫助窮苦的人們,這個故事在當地一直流傳上百年,風化蔚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義之財不可取,福報到來天佑之。我們撿到的錢財,可能是別人急著救命的錢,可能是別人辛辛苦苦攢下給孩子上學的錢,可能是種種。如果能做到拾金不昧,與人為善,相信我們自己的福報很快也會到來。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如果平常堅持做好事,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相信我們的生活會很不一樣!
參考資料:《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