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的女兒》是著名女作家虹影的自傳體小說。小說講述了女主人公六六在十八歲生日那天,得知了自己出身的秘密——六六是個私生女,她的母親在她做船員的養父長期出海時,和一個比自己小十歲的男人偷情,生下了六六。
隨著這一不光彩的身世被揭開,六六找到了自己在家庭裡長期「飢餓」,生活委屈壓抑,得不到溫暖和愛的原因。
面對理想的破滅和令人崩潰的現實,六六瞬間長大,選擇自我放逐的方式麻痺痛苦——離家出走,酗酒、瘋狂戀愛……直到發現「寫作」最終能解救自己飢餓的心靈,才拿起筆,將家庭的苦難歷程記錄下來。
聽起來,《飢餓的女兒》像是一個壞女孩回歸現實的庸常故事。但這本書中厚重的歷史底色,使書中的人物命運與家國變遷緊密相連,從而展示了山城重慶在特殊年代裡的生活百態,揭示了那一時期女性的「飢餓」生存困境。
這部作品的名字是《飢餓的女兒》,文中處處可見飢餓的痕跡,在飢餓中掙扎的人們。但這種飢餓不僅僅是饑荒年代的真實映照,而是一種意象,飢餓的涵義被延伸得很廣,從身體到心靈,從皮膚到精神。
母親因為反抗包辦婚姻,從僻遠鄉下「叛逃」到重慶,嫁給了一個頗有本事又長相俊朗的袍哥,生下六六的大姐,過了幾年安寧日子。可惜好景不長,很快,袍哥出軌,又看上一個年輕貌美的女人。
這在當時屬於稀鬆平常的事,母親原本可以和當時大多數女人的選擇一樣,用寬容大度接納丈夫的新歡,落個「賢惠」的名聲,但倔強的母親卻用最決絕的方式與命運抗爭——母親帶著大姐繼續逃亡,嫁給了窮苦出身,做船員的六六養父,重新安了一個家。
這些如小說般曲折複雜的日子裡,母親一直與饑荒和苦難相伴。
同一年,在母親的家鄉忠縣關口寨,附近能吃的關音土都被挖淨,吃在肚子裡,都發脹了,解不出大便,死時肚子象大皮球一樣。
六六的養父工資微薄,一家人在死亡線上掙扎。為了賺口飯錢養活自己和女兒,母親吃盡了苦,受盡了累:
母親隨整個運輸班班轉到離家很遠的白沙沱造船廠,幹體力活,汗流浹背,和男人一樣吼著號子,邁著一樣的步子,抬築地基的條石,修船的大鋼板。她又一次落到江裡,差點連命都搭上了,人工呼吸急救,倒出一肚子髒臭的江水。 做了十多年苦力後,心臟病,貧血轉高血壓,風溼關節炎,腰傷,一身都是病。
六六的養父常年出海不在家,母親獨自帶著一群孩子艱難度日。在這樣經年累月、暗無天日的生活中,寂寞的母親與一個小她十歲的男人偷情,生下了六六。
這是母親的第三段感情,她和一位同樣「飢餓」的男人報團取暖,所謂貞節道德,在飢餓面前不值一提。
六六的出生,使這段見不得光的畸戀浮出水面,她的親生父親被迫去了遠鄉,母親揮淚斬情絲,養父寬容大度留下了私生女六六。
成長中的六六和母親關係惡劣,她敏感地發現,母親對自己和其他兄姐都不一樣。
母親對六六的態度,像對待不受歡迎的客人,關照周到又極為疏離。
「不錯!我當初就不該生你下來!」——可是母親沒說這句話,這是我從她的目光裡讀出來的,那目光冷極。我扔了書包,出房門,穿過堂屋陰暗的光線,我的心在嚎叫:我不想活,這個家根本就不要我!
母親因逃婚而離開家鄉,因愛上袍哥生下大姐,因遭受背叛而離開,因難言的隱秘欲望而生下六六。貧困、疾病和絕望的愛情,使母親這朵曾經傲然枝頭、明豔動人的花迅速凋零。
母親的一生都被飢餓的年代烙上了鮮明的傷疤。雖然她從來沒有屈服,卻將「飢餓」傳染給了自己的女兒。
六六出生時,家裡境況已經好轉,雖然仍是貧困不堪,但能吃飽了,也能上學了。可是母親已將饑荒和命運帶來的傷害又加諸六六身上。使她對飢餓的感覺同樣刻骨銘心:
飢餓是我的胎教,我們母女倆活了下來,飢餓卻烙印在我的腦子裡。母親為了我的營養,究竟付出過怎樣慘重代價?我不敢想像。每天夜裡我總是從一個夢掙扎到另一個夢,尖叫著,大汗淋漓醒來,跟得了重病一樣。我在夢裡總餓得找不到飯碗,卻聞到飯香,我悄悄地,害怕被人知道的哭,恨不得跟每個手裡有碗的人下跪。為了一個碗,為了儘早的夠著香噴噴的紅燒肉,我就肯朝那些欺侮我的人跪著作揖。醒來一回想,我便詛咒自己,把自己看成一文不值的人,我瞧不起自己,恨自己有那麼強烈的身體需求。
除了心理上對飢餓的恐懼,對晦暗生活的極端厭惡和無力擺脫的困惑,情感的匱乏對六六來說也是極其嚴重的。如果心臟上也有一個胃,它必定張大了口,也是極度飢餓。
家裡孩子多、負擔重,疲於奔命的父母無暇顧及青春期女孩的心理感受,加上六六的出生給母親帶來了恥辱,從小到大,她一直被冷落、被厭惡。
痛苦掙扎中的人們,總像刺蝟一般刺傷彼此。母親未必不愛六六,但她如同身邊其他被生活折磨得麻木的人一樣,吝於表達愛,或是用譏諷責罵式的管教代替愛。
在家被忽視,在外被風言風語嘲笑,沒有人傾聽自己的感受,痛苦無法訴說……從內到外,從皮膚到心靈,六六都是「飢餓」的。
經科學研究發現,人類皮膚上有非常豐富的神經纖維和神經末梢,它們通過觸摸傳達訊息,表達愛。如果長期缺乏擁抱等親密接觸,人類就會患上「皮膚饑渴症」。
感情上的一片荒漠,對愛的極度渴望,讓六六「愛」上了自己的物理老師。對這段不倫之戀,六六懷著為之獻身的狂熱和虔誠。
在這個世界上你會遇上一個人,你無法用一種具體的語言去描述,不用言語,只用感覺,就在漆黑中撞進了通向這個人的窄道。一旦進了這窄道,不管情願不情願,一種力量狠狠地吸著你走,跌跌撞撞,既害怕又興奮。
六六並不在乎物理老師已有妻有女,並且不願承擔責任。
「我想對他說,從小我所看見的一戶戶人家,我生活的世界裡,我的鄰居,我的姐姐哥哥,沒有一家是真正幸福的。既然婚姻不是好事,我幹嘛要結婚?而愛對我是至關緊要的,我尋求的就是這麼一丁點東西。」她願意獨自去承擔偷歡帶來的罪名和不堪,似乎這種痛在她身上,也懲罰了她的母親,為她帶來復仇的快感。
若是單單將母親的困境歸於饑荒年代的痛苦,將六六的痛苦歸於對情感的匱乏渴望,未免過於單一片面。而作家巧妙地將二者雜糅在一起,形成鮮明的時代群像。
六六繼承了母親刻在骨子裡的反叛精神,她冷眼看著時代洪流中的種種怪現狀,卻不甘於同大多數人一樣,做個沉默的旁觀者,活得麻木而盲目。
因此六六是痛苦的,她活得很擰巴,跟自己較勁,跟母親、兄姐較勁,最終遠走高飛,擺脫「飢餓」的陰影,尋找自我救贖。
和她同樣痛苦的,是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裡的年輕人們。在歷史的大浪淘沙裡,個人的命運去向微不足道,他們的精神世界同樣是荒蕪、困惑而「飢餓」的。
無論你如何掙扎,還是要裹挾於時代洪流中一路喧囂向前。一些人不甘沉淪,通過各種途徑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接受新思想的衝擊,實現了自我價值;另外一部分人只是用盡全力掙扎著生存,最終隨波逐流,一直「飢餓」著。
虹影在《飢餓的女兒》中寫道:「在母親與我之間,歲月砌了一堵牆。看著這堵牆長起草叢灌木,越長越高,我和母親都不知怎麼辦才好。其實這堵牆脆而薄, 一動心就可以推開,但我就是沒有想到去推。只有一兩次我看到過母親溫柔的目光,好像我不再是一個多餘物。這時,母親的真心, 似乎伸手可及,可惜這目光只是一閃而逝。 」
每部作品都有作家自己人生閱歷的投影。《飢餓的女兒》寫於2007年,當時女作家的自傳體小說相當暢銷,這本《飢餓的女兒》就是虹影的親身經歷,扉頁上寫著「獻給我的母親」。
作家通過寫作,結束了內心曠日持久的戰爭,實現了自我救贖。她將那些累積於心的「黑暗和愛」展示給世人看,也在悠長歲月中真正理解了母親的苦難。與母親的和解,何嘗不是對自我的悅納?
END.
閱詩書悲歡,寫暖心文字,希望得到大家的關注哦!,喜歡就給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