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唐某

2020-08-28 滄海一粟247791399

唐某

吳縣小吏唐某,嘉定江灣鎮人,十八歲。某天,他送一個客人出城,回來後有些累,就躺下休息片刻。夢中看到兩個黑衣官差牽著一匹馬對他說:「崑山某官員請您喝酒。」唐某便上了馬,駛出嘉定北門,進了崑山南門,曲曲折折沿著城牆往前走。忽然又出現兩個人,拿著公文呵斥到:「我們是山王派來,拘捕違期的人,你不能再騎馬了。」說完把唐某揪下馬來,掏出繩子套在他脖子上,來到山王廟下稟報。裡面讓把人帶進去,跪在堂下。

山王穿著黃袍,插著金花,侍衛很多。他對唐某說:「知道你有管理公文的能力,特意召你來給我管理四殿八廂的公文。」然後指著臺階上十多個竹箱子讓他看,說道:「這裡都是宗卷。」唐某素來知道山王是崑山的妖神,暗想如果答應,就永遠回不到陽間了,因此極力推辭說:「我從來都不會管理文案,也不認識字,望大王恕罪!」

山王再三要求,唐某就是不答應。山王發怒,讓手下人給他上刑。試過多種刑罰,唐某痛苦不堪,就是咬牙不答應。山王沒辦法,讓手下把他帶到廊下,另外寫了公文,命人去拘某縣某人。大概過了半日,拘來一人,山王讓這人做管宗卷的小吏,此人很痛快的答應。山王很高興,命他換了衣服,領了那十幾箱子宗卷,到自己辦公的地方去了。

山王又讓先前那兩人把唐某送到土地廟,讓土地把他送到東嶽廟還魂。到了土地廟,土地神穿戴整齊接了公文,派了兩個自己的隨從把唐某送到東嶽廟。到了那裡,隨從讓他在門外等候,自己進去稟報。唐某看到門裡的東嶽大帝帶著王冠在桌後辦公。穿紫衣帶紗帽的侍從有幾百人,堂下來來往往的又有幾百人。唐某暗想,自己的腳剛剛受刑疼痛,進了門恐怕被眾人誤踩。正在胡思亂想,聽到門裡有個喊他:「郎君為什麼在這裡?」

仔細一看,原來是個以前的僕人。唐某說了來這裡的經過。那個僕人說:「郎君應當復生,我送你。」唐某說自己腳痛。僕人就把他扶到岸邊,上了一條船。這條船沒有頭尾,只是中間一個船艙。唐某蜷縮著腳躺下,僕人站在艙外,也不划槳,頃刻就到了家。僕人把他扶到岸上,然後和船一起消失了。

唐某進了家門,被門檻絆倒,醒了過來。醒來後,眼前漆黑一片,四處摸摸,原來躺在棺材裡。他用力踢棺材板,家人大驚,打開棺蓋,發現唐某復生,皆大歡喜。原來,唐某已經死了四十九天。家人把他抬出來,灌下薑湯,呼吸才順暢起來。但是雙目昏花,手腳都受了傷,病懨懨的好像隨時會死去。正要請醫生,一個全真道士到門討齋,對唐某父親說:「我能治療,但是得先用火灸一下他的胸口,如果還知道疼,就有救。」

點著艾香,剛靠近唐某胸口,他就疼的喊起來,道士說:「行了,有救!」然後從囊中拿出一塊紫色的藥,形狀像個墨塊。讓研碎一半用米汁服下,另一半等到晚上再服用,吃完就會好。唐家人一邊按照方法給唐某餵藥,一邊安排酒食酬謝道人,道人只吃了幾個水果後離去。走後不久,家人發現剩下的另一半藥沒了。大家非常著急,以為唐某必死無疑。

第二天早晨,道士來了。唐家人告訴他藥丟了,道士說無妨,又拿出一半藥塊,正是昨晚丟的那半塊。唐家人沒反應過來,並沒看出道士是個異人。送給他十兩銀子,道士不要,又送他二十匹布,道士說明天來拿。走後再也沒來,而唐某得以生還。

【原文】吳縣吏唐玘,嘉定江灣鎮人,年十八,習吏事。嘗送客入城,歸倦甚,隱几而臥。忽冥然如夢,見兩皂衣牽馬來曰:「崑山某官邀君飲。」玘便上馬,馳出嘉定北門,入崑山南門,迤邐沿壞城而行。忽復有二人出,持牒叱曰:「吾山王遣來,追違限者,汝不得復乘馬。」即捽玘至地,出神中綆,系其頸,行抵山王廟門下入報。內傳呼召入,跪於庭。神衣黃袍,插金花,侍衛甚眾,謂玘曰:「知汝有吏才,特召來為我掌四殿八廂公牘。」指階上竹笥十六示之曰:「此皆文案也。」山王為昆城妖神,玘素知,自念一承職,永不得生矣。」因力辭曰:「某素不諳吏事,亦不識一字,惟大王哀免。」

再三強之,固不從。神怒,叱左右加刑,五毒備極,痛苦不堪,而玘執詞愈堅。神無如之何,乃令行刑者提置廡下,而別書牒,令人持去追其縣某人來雲。約半日,追至一人,神復以前語語之,此人忻然拜命。神喜,即為易冠服,領十六笥退入司中。神呼前兩人送玘付土地祠,令轉達東嶽還魂。至祠,土神冠佩出受牒,自遣部下兩人送詣嶽祠。既到,停門外,入投牒未出,玘望之,見嶽帝冠冕赭袍,據案治事。侍立皆紫衣紗帽者,不知幾百,而庭下往來擾擾,又數百人。玘自念:「吾方足痛,恐入門不堪諸人踐踏。」躊躇間,忽門內有人出呼曰:「郎君何為在此?」

視之,乃唐氏故僕也。玘具說前事,僕曰:「郎君當復生,吾今送歸。」玘告以足痛,僕曰:「當覓一舟相載也。」扶玘至岸下一空舟,無頭尾,僅有腹,掖登之,縮腳而臥。僕立舟上,不見其鼓棹而舟自動。祠下去家約四十裡,頃刻已至,又掖而升岸,回顧,失僕及舟所在。入門,為門限所蹷,惺然而寤,以手捫四壁不可出,已知在棺中也。乃以足蹴其板,家人聞而駭之,亟揭棺蓋視,玘已活,距死時四十七日矣。欲扶出之,憊不可起,破棺後一板,始得出。灌以薑汁,氣息才屬,而雙目昏暗,手足皆傷,厭厭未有生意。方謀迎醫,忽有全真道士過門乞齋,聞之,謂其父曰:「吾能治之,但須先炙其胸穴,若知痛,乃可生也。」

父喜引入,爇艾炙之。火方燃,遽呼痛,道人曰:「生矣。」然猶不能言。道人出囊中紫藥一錠,形制如墨,令研碎以米汁調其半灌之,留半以待昏時服,藥盡則能言而行矣。家人如如教,治具以待。道人不食,止啖水果數顆及酒三杯而已。抵暮告去,去未久,家人覓所藏藥已失之,於是交相尤恨,以為必無生理。詰旦,道人至,告以故,笑曰:「不足惜也。」復出半錠與之,正昨所失者,家人愚,不以為異,曾以十金,道人笑曰:「我方外士,安用金為?」又以布二十匹,曰:「且留之,明日來取。」遂去,竟不復至。玘得生,備述冥中事如此。

相關焦點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某郎中
    某郎中某郎中是武林人,能記住前輩子的事。他說自己前生是蘇州秀才,到了六十歲還沒有兒子,家境貧寒,教書維持生計。因為家貧,從曾祖父到父母三代人的屍骨都沒有下葬。棺材停在破屋裡,老秀才深深自責,每天夜裡都點燃一炷香祈禱,願意減自己的壽命得到百兩銀子來安葬先人。祈禱了五六年,都沒能如願。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某公子
    某少君某公子是個翩翩美少年,十七歲,詩文作的很好。父親科甲出身到四川某地任縣令,公子隨行。到了一處羊腸山路,馬驚滾落山崖,魂魄隨風飄蕩,自己不能控制,瞬息到了千裡之外。(以前發過兩個借屍還魂的故事,都是窮人生在富人家,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奢望幻象。這個故事比較少見。)【原文】少君某,年十七,能詩文而未遇,翩翩美少年也。父以科甲銓得四川縣令,少君隨任。行至羊腸阪,馬逸,顛落崖下,身糜而魂出,隨風飄蕩,瞬息數千裡,求止不得。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唐參軍,水太尉
    唐參軍唐朝洛陽有個唐參軍,他喜歡安靜,很少和人來往。某天,有叫趙門福和康三的人求見。參軍讓看門人問來意,二人說:「只想求頓飯吃。」參軍讓門人推辭,就說自己不在。這兩個人卻直接走到堂屋,趙門福指責說:「唐參軍為什麼說自己不在?是不是吝惜一頓飯?」參軍託詞門人沒有通報,然後讓僕人安排飯,領二人到外間大廳就餐。參軍暗自命令僕人準備短劍,他對著趙門福刺去,沒有擊中。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水鬼報冤,吳唐射鹿,靈鳳
    水鬼報冤鎮海薛某,身材修長勻稱,是個武生,性格豪爽不拘小節。哥哥在山西某地做縣令,兩袖清風,所以薛某也沒去投奔他。哥哥死後,家道敗落,家裡人口多,費用大,沒辦法,薛某出錢做了一艘船,販運貨物為生。某年船到了乍浦,風急浪高,一時難以靠岸。薛某親自站在船邊,和船工們一起用篙撐船。卻被一個商業夥伴推落水中淹死。眾人貪圖錢財,把貨物賣掉,船也拆掉。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某巡檢,鴨卵珍珠
    某巡檢直隸某縣令,因為勘察不周,造成一個冤獄,案件平反後,吏部要責罰他。上司認為這是小錯,很同情,但卻包庇不了。就讓他進京找吏部下屬官員商量補救的方法。他進京找到一個吏部小官。小官翻看卷宗後說:「能保住官職,但是必須重重酬謝我。」某縣令沒那麼多錢,被撤職罷官。後來再次捐官,被派到貴州黔西縣做縣令。一年後,那個小官也被下派到貴州做巡檢。
  • 故事:古代故事——洛陽王某,青州朱氏,王生陶師兒
    洛陽王某王某,洛陽人,以倒賣木材為業。他和一個歌女唐玉簪相好。唐女能歌善舞,溫柔體貼,二人真心相好,王某每年給唐女百兩銀子。鼓樓東住著一個周郡王,愛好音樂,聽說唐女的名氣後,重金從鴇母那買下。王某思念成疾,賄賂王府中的老女僕傳話給唐女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唐大冒,張羅兒,廣川王,代州民
    唐大冒乾州人唐文選好說大話,大家都叫他「唐大冒」。有個居民家被狐妖騷擾,要酒要飯,置辦的慢些就在房間裡拋灑汙垢的東西。某次唐大冒路過,說大話道:「妖魅雖然猖狂,但是不敢靠近我。」等他回到家,狐狸已經來了,並且說:「你不是說我們怕你嗎?現在就住在你家不走了。」從此,他家怪異百出,唐大冒也無可奈何。乾州城牆下有很多狐狸的巢穴,有個在城牆根住的人夜裡看到兩個小人兒。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方某遇狐仙
    方某大吃一驚,不敢回應,趕緊回屋躺下。第二天早晨,看到桌子上有一封銀子,稱了稱,正好二十兩。方某大喜,把銀子寄回家。當天晚上,他在月光下,對著空中道謝。空中又傳來說話聲:「你是個忠厚的長者,我想和你做個朋友,可以嗎?」方某滿口答應,然後問對方的姓名。空中回答道:「在下姓胡,是大內庫官。」接下來的兩年,方某的生活全靠狐仙資助,平日交談非常投機,只是看不到對方的身形。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前妻,馮玠,梁瑩,歐某,庾某
    前妻浮梁城北餘某,娶妻後感情很好,但不久妻子去世了,他接著娶了同村的另一個女人。某天,餘某外出,前妻的鬼魂回來了,對著後妻罵到:「你奪走了我丈夫!」把後妻痛打一頓,家人聽到聲音趕來,鬼不見了。從此,只要餘某出門,前妻就來毆打後妻。 一日,餘某假裝外出,藏在床下。後妻躺在床上,前妻又來打她。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張氏怪,妖人
    張氏怪我家鄉有個秀才張某,喜歡談論鬼怪學說,也經常讀志怪小說。某天,他聽到房梁上有人喊他相公。起初只聞其聲,後來妖物現形,有時候是個高大的男子,有時候是十一二歲的小童,還有時候是丫環的形象,全家人都能看到。有一天,張某起早讀書,妖怪也變成他的樣子來搶著讀。不但樣子完全相同,連衣服上的破洞都完全一樣。爭奪了一會兒,妖怪回到房梁上。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彥子
    大約有幾十個故事。內容比較新穎,比如我昨天發的《王子珍》。每個故事都用「昔有」開頭,比較少見,一般古代志怪開頭都直接說年號,主人公的名字。句道興版《搜神記》錯字很多,有些語句錯亂,看來是修訂了,但某些地方還是不確定是什麼意思。比如北鬥呵斥彥子,我懷疑前面有脫漏的地方,是不是北鬥在前面曾驅趕過彥子,而原文脫漏了呢?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高舜臣,錢齋郎
    高舜臣大名府進士髙舜臣曾經說,他堂兄高某是縣裡的低級武官,當時有幾百個小卒在山裡伐樹。某天,高某進山督工,迷了路。他聽到山谷裡有奏樂的聲音,就循聲走去。看到幾十個穿戴華麗的女子,在大石頭上奏樂飲酒。坐在首位的女子請他坐下飲酒,並說:「我做你妻子可以嗎?」
  • 古代志怪故事——張孝通冤報,郭某
    張孝通和客店老闆白某有仇,就對趙某兒子說:「你父親的去向,白某應該知道。」趙某兒子報告了官府,白某被下獄,屈打成招,但是判決始終沒下。明昌初年,白某妻子進京告狀,朝廷派賈公下來查訪。賈公到民間密訪,有人告訴他一件奇異的事:張孝通和兒子趕著一匹騾子在路旁樹下休息。騾子貪吃青草跑了,張孝通兒子用鞭子打它。騾子忽然說起人話:「你殺了趙官人,還來打我!」張氏父子嚇的變了臉色。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無錫木匠,嘉魚龍珠,郭某
    郭某後珠村有個郭某,某次出門賣布回來,途中遇到一個黑衣人,好像是富貴人家的僕人。黑衣人把他邀請到一個大宅院,看門人把他領進去,只見主人穿戴整齊的坐在堂上,非常氣派。左右站著幾十個手下,有的穿長袍戴高帽子,有的短衣衫穿草鞋,都表情嚴肅。主人詢問郭某住址姓名,郭某如實回答後叩頭祈求放他走。主人說:「不用多說,這都是定數。」
  • 古代志怪故事——黑衣太僕,布客
    窮措大(古代對讀書人的蔑稱)讀了兩行書,動不動就冒迂腐氣。假如你生在嚴相國的年代,想要拜見相國,看到牛太爺還不知道出什麼諂媚的樣子。再者說,人各有主,秀才們供奉文昌公,不過也是希望中舉得官,商人們供奉財神,是盼望財源廣進做富翁。我們這些人供牛公,和你們供孔子有什麼兩樣?」張某知道這些人無法說服,就稟報縣令,毀去了這座廟。但是信奉牛二的風氣卻不是毀廟就能杜絕的,照樣流傳天下。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誠意伯,尚某,周氏三子
    某次,在一個古廟裡看到一個老道在桌邊讀書,他上前請教,老道士不搭理。再三懇求,道士指著他自己讀的書說:「十天你能背誦下來,我就教你,不能就趕緊離開。」這本書兩寸多厚,劉基讀了一晚就記住一半。老道驚嘆到:「你可真是個天才!」於是指點他兵法。劉基後來輔佐朱元璋,曾對皇帝推薦老道士。皇上下旨召進宮,老道士已經八十歲,但面容很年輕。
  • 故事:古代故事——某縣令與皇族決鬥,楚二鬍子捋腰帶
    某縣令與皇族決鬥某縣令是邵中丞朋友的妹夫,從小就桀驁不馴,擅長技擊,能敵十幾人。十七歲時住在京師,偶然涉足青樓,和一個皇族弟子起了衝突,約好了打架的地點和日期。到了那天,那個皇族領著十幾個人來,而某人只孤身一人。他衝入人群,把那十幾人都打翻在地,又把那皇族弟子按倒,差點打死,因此在大牢裡關了幾個月。出獄後,他開始足不出戶刻苦讀書,不到三年接連中榜。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易萬戶
    易萬戶隆慶年間,西安易萬戶帶兵駐守京城,和同鄉某官員來往密切感情很好。當時兩家的妻子都有了身孕。某次喝酒的時候,就指腹為婚,按照本鄉風俗,割下一片衣襟,分別寫上今日的誓約。後來,某官員因為觸怒皇上被貶到遠處。易萬戶也鎮守邊疆,相隔萬裡。易萬戶家生了個男孩,某官員生了個女孩,卻因為離的太遠,斷了音信。
  • 故事:志怪故事:鬼畫
    他非常喜歡妖魔鬼怪的故事,偶爾也讀讀佛經。某天突發奇想,立志寫一本志怪集。雖然不能以此為生,萬一流傳下去,也算不虛度一生。他開始留意民間傳說,也到些陰森恐怖的廟宇、廢墟去尋求靈感。回來後就閉門不出,徜徉在妖仙神魔的世界裡。無奈才疏學淺,不久就江郎才盡,想放棄又實在不甘心。於是更加去找那些奇奇怪怪的地方遊覽。
  • 中國古代民間志怪故事:王良娶妻
    據說這是一個流傳於山東的民間志怪故事。看下來有一個感覺,古人的邏輯真的不是現代人能夠理解的。不過朋友們姑妄讀之,不必深究。故事開始。從前有個戲子,名叫王良,三十多歲,眉目清秀,非常英俊,長年在外跟班唱戲,難得回家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