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湯用中,喜好書寫奇聞異事,於筆下寫過四則有關「龍」的故事,權且轉譯成白話文,供各位看官一閱。
第一次見到龍,他自稱是八歲時,一日隨父親看望曾在他家擔當乳母的李氏,走到太湖濱時,突然聽到有渡船人喊叫,隨著聲音望去,只見水面之上浮現龍身一段,長十餘丈,粗二十圍,鱗片大如小簸箕,頭大如牛頭,但無角。頭上有兩處傷口,深可見骨。
那條龍浮在水面不動,附近村民用繩索將其拖到岸邊,用刀斧將其斬斷為數節,血水腥臭不堪聞。村民競相用刀割去龍肉,拿走龍骨以及龍鱗,有老者說此乃為「蛟龍」,骨頭可製作成骨臼,鱗片掛在屋門處,盛夏之時,蚊蟲不敢接近。湯用中的父親從村民手中買下一塊鱗片,掛在家中,果然如那位老者所言,蚊蟲繞開飛行,真是奇怪。
第二則遇到龍的故事是他一個海州的朋友對他說的,那位朋友說自己去雲臺山之時,在山路上望見一條黑龍抬著頭盤踞在一處小山峰上,這條黑龍有四隻爪子,鱗片好似小蒲扇。隨行的僕人以及過路的山民認為黑龍出現必有緣故,因此都不敢前行,選擇繞路走。
誰料剛走出不遠,就聽到空中霹靂驚雷響起,再看那條黑龍,鑽入雲洞當中,繼而下起瓢潑大雨,大雨當中夾雜冰雹,足有鵝卵大。一行人在山洞中躲避冰雹,等到撥雲見日之時,方知山下許多房屋被冰雹擊穿房頂,有不少牲畜也因冰雹而死。有當地老者聲稱黑龍乃為「渡劫」,不知真假。
第三則遇龍的故事,仍發生在湯用中身上。當時他已經年邁,長孫在太湖縣服役,離縣城東北八裡外便是太湖。湖中有座觀音山,四月八日香火鼎盛。他趁著去看孫子的機會,前往觀音山上香。有個陪他上香的當地士人對他說,湖中有兩條龍,一條赤色,一條青色,每年這個時候,會有許多小龍來此朝拜兩條龍,但都是小青龍。
湯用中一心想看「奇觀」,果然天隨人願,本來晴空萬裡,突然風雨大作,水面波濤洶湧,站在高處望去,只見一條粗如木檁的龍出現在水中。隨即風平浪靜,那條龍昂首立在水中,屹立不動,頭顱好似牛頭,有兩支七八寸的龍角,龍角生叉,鼻子處還有兩條極像鯉魚須的長鬚,足有五六尺長。龍頭在外,龍身在水中,隔著多遠都能聞到一股腥味,約摸一個時辰後,波濤再次湧起,風雷過後,那條龍就不見了。
第四則遇龍的故事,是他的學生對他說的。那個學生是淮北青口鎮人士,某年,一條龍掉落鹽池當中,有十餘丈長,叫聲如牛。附近有座寺院,這條龍爬到寺院中的井口處,將頭伸入井中,便不能再動。
廟裡的主持僧十分害怕,忙帶著弟子們焚香誦經,一連三日不間斷。第三日夜裡,突然狂風大作,繼而下起暴雨,等到雨停後,那條龍不見了蹤影。往井裡看,井壁光滑,黏著龍涎,起初很腥,曬乾後結成顆粒,賣給藥鋪,一粒可換二兩銀子,這便是龍涎香。
好了,四則有關清朝人遇龍的故事說完了,至於真假無從考證,只能是信則有,不信則無。實則我個人是信的,因為我小時候見過一次「異象」。當時是傍晚,突然颳起大風,天色迅速變為黑暗,就在西邊的天空當中,有一大片紅雲,雲中有類似蛇的東西在翻滾,約摸十幾分鐘後,雲開霧散,紅雲消失不見。當時我還小,認為那就是傳說中的龍。將此事跟祖母說過後,祖母說她年輕的時候,也在水中見過一條紅鱗的小龍,當時許多人都看到過,只不過是不是龍沒人敢肯定。
根據古代的文獻,比如《山海經》,當中記載了很多不同的龍,孰真孰假,自然是沒有人知道的。我們總認為「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如果鸚鵡是一種僅存在古代的鳥類,古人記載一種長有七彩羽毛可口吐人言的鳥,我們會不會認為古人是在胡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