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近日,由張一山等一眾實力派演員參演的新版《鹿鼎記》正在央視八套熱播,然而,這部經典金庸劇自打開播以來便爭議不斷。比如在第三集中,韋小寶與索大人同去鰲拜家裡搜查《四十二章經》,而特寫鏡頭下鰲拜家門口的匾額上竟赫然寫著「鰲府」,一時引得網友吐槽不斷。
在一些網友眼中,鰲拜姓瓜爾佳氏,府邸匾額並不該以「鰲」為姓氏,而另一些網友則覺得滿人稱名不舉姓,鰲拜家的匾額這樣寫完全沒有問題。
那麼,網友們的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清朝的匾額,又究竟有哪些講究呢?
一、匾額中的文化
說來中國匾額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
據《說文解字》記載,「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而「額」字,多指懸於門庭上的牌匾,結合起來看,匾額是古人懸掛於門屏上,表達情感或是彰顯身份的裝飾品。
歷史演變下,匾額到了清朝就成了光耀門楣的利器。比如在《紅樓夢》中,寧國公的府第上便赫然掛著「敕造寧國府」的匾,鬥大的字讓來來往往的路人盡知此間主人乃是天子近臣。
正是由於匾額的作用偏重於炫耀而非單純當作門牌號指路用,這就讓匾額的內容有了諸多講究。
據《清會典》記載,皇族中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的匾額中可以稱「府」,其中親王、郡王中功勳卓著者可稱「王府」,而其他官員家的匾額按品級劃分,三品以上叫第,三品以下叫宅。
不同的稱呼對應不同的建築規模。清朝規定,王府中正房稱殿,殿頂可使用綠色琉璃瓦,殿中可擺放屏風與寶座,而一般的府則不許使用琉璃瓦與屏風,並且門釘數量也有嚴格要求,其中公爵門釘縱橫皆七枚,從侯爵到男爵遞減到五枚。
眾所周知,鰲拜是清初權臣,官拜太子太傅,加封一等超武公。那麼按照《清會典》中的要求來看,鰲拜既不是王爺也沒有公爵,他家的匾額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寫「府」,而是應該稱之為「第」。
事實上,乾隆時期吳長元所著《宸垣識略》中,就曾提到「一等超武公第在東堂子胡同」,這裡的一等超武公第指的便是鰲拜故居。想來鰲拜若真如電視劇中演繹的那樣公然寫上鰲府,那大概活不過兩集吧。
二、稱名不舉姓
或許有人會問,鰲拜住宅自稱為府固然不妥,但匾額使用鰲字是否正確呢?
這就要從滿人稱名不舉姓的習慣說起了。據《養吉齋叢錄》記載,「凡公私文牘,稱名不舉姓,人皆以其名之第一字稱之,著姓然。」
按照這個習俗,滿族人的姓名常常將名字與滿族老姓分開使用,其中名字裡的第一個字被當作「假姓」。因此鰲拜明明姓瓜爾佳氏,卻在電視劇裡頻頻被人稱作鰲大人或是鰲中堂。
無獨有偶,清末滿人大學士寶鋆也有過被稱呼「假姓」的遭遇。在清代人寫的筆記中,寶鋆在書中的稱呼不是寶中堂就是他自號的寶佩蘅,根本無人理會他的滿族姓氏索卓羅氏。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乾隆時期寵臣和珅身上。雖然和珅出身於滿洲八大姓之一的鈕祜祿氏,但出於「稱名不舉姓」的習慣,人們一般都稱呼和珅為和中堂或是和相,幾乎沒有人叫他「鈕祜祿大人」。
和珅本人顯然對這樣的稱呼也十分受用,以致和珅在1776年修建私家豪華四合院時,還在門口匾額上赫然寫下了「和第」。
彼時和珅已是乾隆眼前的紅人,身兼軍機大臣與內務府總管多項職務,可在禮法限制下,和珅的住宅依然只能使用「第」而非「府」,清代禮制之嚴,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待到和珅倒臺後,恭親王回收了和珅的二手房,這時這棟住宅就可以稱「府」了,並且由於恭親王極得聖寵,封爵又高,和珅的老宅也跟著搖身一變,成為了承載半部清代史的「恭王府」。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和珅手裡的「和第」名動京城之際,另一位滿人重臣傅恆正用略有些不同的方式題寫自家匾額。
在《清史稿》中,傅恆的宅子曾多次被提及,但每次的記錄都使用了傅恆全名。比如「傅恆第所詞甚多」等等記載,這裡面關於傅恆的住宅稱呼統一是「傅恆第」,而非「傅第」。
一些學者認為,傅恆宅子中出現全名稱呼,是因為滿人雖有使用首字代替姓氏的習慣,但多用於日常稱呼中,官方正式記錄裡,仍以全名為主。
上述說法是否屬實暫且無從分辨,但清代流傳下的文獻中,倒是時常出現滿人在正式場合依舊「稱名不舉姓」的情況。比如乾隆年間的一份官員履歷表中,便出現了「奴才玉德,現任廣西泗城知府」、「奴才齡椿,正紅旗滿洲人」等等記載。
或許是不寫姓氏的人太多,弄得乾隆一度臉盲,憤然下旨要求「嗣後凡有引見人等,姓氏俱於綠頭牌繕寫」。
連覲見皇上都敢不使用滿洲姓氏,可見假姓早已深入到滿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麼鰲拜在自己門口的匾額上用「鰲」字代替「瓜爾佳氏」老姓,也算是正常操作了。
照此看來,《鹿鼎記》中,鰲拜家門口的匾額只需改稱「鰲第」,便分分鐘符合史實,只是苦了劇中的韋小寶,畢竟連「鰲宅」都認不全的他,如何能弄清「鰲第」的意義,這抄家的任務,執行起來太容易誤傷隔壁鄰居了。
所幸韋小寶的苦惱,清代人早已想好了攻略。住宅門口的匾額雖然主要用於誇耀,可家門口的燈籠卻可以寫上主人姓氏名號充當簡易門牌。《鹿鼎記》劇組若是想要韋小寶不迷路又符合史實,不如讓道具組提前在鰲拜家門口掛倆燈籠吧。
參考資料:《清史稿》、《養吉齋叢錄》、《宸垣識略》、《鹿鼎記》、《清會典》
拓展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