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鹿鼎記》鰲拜家寫鰲府,到底是不是失誤?

2020-11-20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近日,由張一山等一眾實力派演員參演的新版《鹿鼎記》正在央視八套熱播,然而,這部經典金庸劇自打開播以來便爭議不斷。比如在第三集中,韋小寶與索大人同去鰲拜家裡搜查《四十二章經》,而特寫鏡頭下鰲拜家門口的匾額上竟赫然寫著「鰲府」,一時引得網友吐槽不斷。

在一些網友眼中,鰲拜姓瓜爾佳氏,府邸匾額並不該以「鰲」為姓氏,而另一些網友則覺得滿人稱名不舉姓,鰲拜家的匾額這樣寫完全沒有問題。

那麼,網友們的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清朝的匾額,又究竟有哪些講究呢?

一、匾額中的文化

說來中國匾額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

據《說文解字》記載,「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而「額」字,多指懸於門庭上的牌匾,結合起來看,匾額是古人懸掛於門屏上,表達情感或是彰顯身份的裝飾品。

歷史演變下,匾額到了清朝就成了光耀門楣的利器。比如在《紅樓夢》中,寧國公的府第上便赫然掛著「敕造寧國府」的匾,鬥大的字讓來來往往的路人盡知此間主人乃是天子近臣。

正是由於匾額的作用偏重於炫耀而非單純當作門牌號指路用,這就讓匾額的內容有了諸多講究。

據《清會典》記載,皇族中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的匾額中可以稱「府」,其中親王、郡王中功勳卓著者可稱「王府」,而其他官員家的匾額按品級劃分,三品以上叫第,三品以下叫宅。

不同的稱呼對應不同的建築規模。清朝規定,王府中正房稱殿,殿頂可使用綠色琉璃瓦,殿中可擺放屏風與寶座,而一般的府則不許使用琉璃瓦與屏風,並且門釘數量也有嚴格要求,其中公爵門釘縱橫皆七枚,從侯爵到男爵遞減到五枚。

眾所周知,鰲拜是清初權臣,官拜太子太傅,加封一等超武公。那麼按照《清會典》中的要求來看,鰲拜既不是王爺也沒有公爵,他家的匾額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寫「府」,而是應該稱之為「第」。

事實上,乾隆時期吳長元所著《宸垣識略》中,就曾提到「一等超武公第在東堂子胡同」,這裡的一等超武公第指的便是鰲拜故居。想來鰲拜若真如電視劇中演繹的那樣公然寫上鰲府,那大概活不過兩集吧。

二、稱名不舉姓

或許有人會問,鰲拜住宅自稱為府固然不妥,但匾額使用鰲字是否正確呢?

這就要從滿人稱名不舉姓的習慣說起了。據《養吉齋叢錄》記載,「凡公私文牘,稱名不舉姓,人皆以其名之第一字稱之,著姓然。」

按照這個習俗,滿族人的姓名常常將名字與滿族老姓分開使用,其中名字裡的第一個字被當作「假姓」。因此鰲拜明明姓瓜爾佳氏,卻在電視劇裡頻頻被人稱作鰲大人或是鰲中堂。

無獨有偶,清末滿人大學士寶鋆也有過被稱呼「假姓」的遭遇。在清代人寫的筆記中,寶鋆在書中的稱呼不是寶中堂就是他自號的寶佩蘅,根本無人理會他的滿族姓氏索卓羅氏。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乾隆時期寵臣和珅身上。雖然和珅出身於滿洲八大姓之一的鈕祜祿氏,但出於「稱名不舉姓」的習慣,人們一般都稱呼和珅為和中堂或是和相,幾乎沒有人叫他「鈕祜祿大人」。

和珅本人顯然對這樣的稱呼也十分受用,以致和珅在1776年修建私家豪華四合院時,還在門口匾額上赫然寫下了「和第」。

彼時和珅已是乾隆眼前的紅人,身兼軍機大臣與內務府總管多項職務,可在禮法限制下,和珅的住宅依然只能使用「第」而非「府」,清代禮制之嚴,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待到和珅倒臺後,恭親王回收了和珅的二手房,這時這棟住宅就可以稱「府」了,並且由於恭親王極得聖寵,封爵又高,和珅的老宅也跟著搖身一變,成為了承載半部清代史的「恭王府」。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和珅手裡的「和第」名動京城之際,另一位滿人重臣傅恆正用略有些不同的方式題寫自家匾額。

在《清史稿》中,傅恆的宅子曾多次被提及,但每次的記錄都使用了傅恆全名。比如「傅恆第所詞甚多」等等記載,這裡面關於傅恆的住宅稱呼統一是「傅恆第」,而非「傅第」。

一些學者認為,傅恆宅子中出現全名稱呼,是因為滿人雖有使用首字代替姓氏的習慣,但多用於日常稱呼中,官方正式記錄裡,仍以全名為主。

上述說法是否屬實暫且無從分辨,但清代流傳下的文獻中,倒是時常出現滿人在正式場合依舊「稱名不舉姓」的情況。比如乾隆年間的一份官員履歷表中,便出現了「奴才玉德,現任廣西泗城知府」、「奴才齡椿,正紅旗滿洲人」等等記載。

或許是不寫姓氏的人太多,弄得乾隆一度臉盲,憤然下旨要求「嗣後凡有引見人等,姓氏俱於綠頭牌繕寫」。

連覲見皇上都敢不使用滿洲姓氏,可見假姓早已深入到滿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麼鰲拜在自己門口的匾額上用「鰲」字代替「瓜爾佳氏」老姓,也算是正常操作了。

照此看來,《鹿鼎記》中,鰲拜家門口的匾額只需改稱「鰲第」,便分分鐘符合史實,只是苦了劇中的韋小寶,畢竟連「鰲宅」都認不全的他,如何能弄清「鰲第」的意義,這抄家的任務,執行起來太容易誤傷隔壁鄰居了。

所幸韋小寶的苦惱,清代人早已想好了攻略。住宅門口的匾額雖然主要用於誇耀,可家門口的燈籠卻可以寫上主人姓氏名號充當簡易門牌。《鹿鼎記》劇組若是想要韋小寶不迷路又符合史實,不如讓道具組提前在鰲拜家門口掛倆燈籠吧。

參考資料:《清史稿》、《養吉齋叢錄》、《宸垣識略》、《鹿鼎記》、《清會典》

拓展連結:

相關焦點

  • 新《鹿鼎記》將鰲拜家寫成「鰲府」引爭議
    【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鰲拜家寫成「鰲府」,錯的是「鰲」還是「府」?因為這個掛匾,張一山主演的新版《鹿鼎記》又被嘲上熱搜。在11月16日更新的第3集中,鰲拜家門口的掛匾把網友看笑了:鰲拜不是姓瓜爾佳嗎?該叫「瓜爾佳府」吧。
  • 新版《鹿鼎記》中的「鰲府」,很多人都說寫錯了,到底錯在哪裡
    近期,新版的《鹿鼎記》已經開播,此劇一經播出,就引發不少觀眾吐槽。這不,就在韋小寶幫助康熙扳倒鰲拜,康熙讓韋小寶去抄鰲拜家的時候,觀眾又發現一處不對勁。原來,在鰲拜家的大門口,牌匾上寫著碩大的「鰲府」兩個字。或許有人會說,這沒什麼問題吧。
  • 新《鹿鼎記》「鰲府」引熱議:到底哪個字錯?權威解答來了
    瓜爾佳府、鰲第、鰲宅……一時間,網上流傳著各種考證,各路民間歷史達人吵翻天。鰲拜家到底該叫什麼?錯在「鰲」,還是錯在「府」?《新鹿鼎記》劇照鰲拜家的門匾到底該寫什麼?兩天前,由馬進執導,張一山、唐藝昕主演的新版《鹿鼎記》開播了,沒想到引發的第一個爭議就是「鰲府」問題。認為「鰲府」不對勁,在於稍有歷史常識的觀眾發覺,鰲拜只是他的名字,而其姓氏為瓜爾佳。按照漢族的習慣,「X府」自然該稱姓而不是名。不過,也有網友發現,和珅本姓鈕祜祿,但在各個影視劇中,他被一水兒地稱為「和大人」,難道大家都錯了?
  • 張一山版《鹿鼎記》,鰲拜的府邸叫「鰲府」,編劇功課不到位啊
    鰲拜姓鰲,鰲拜住的地方叫鰲府!這編劇挺有才的!在最新版張一山版《鹿鼎記》的第三集中,韋小寶擒拿鰲拜後,奉康熙的旨意到鰲拜家裡抄家,到了鰲拜家門口,牌匾上「鼇府」兩個字,看著還是挺精神的!其實就顯得有點尷尬了,鰲拜的府上會是寫「鰲府」嗎?
  • 張一山版鹿鼎記大結局是什麼 新版鹿鼎記結局遭網友瘋狂吐槽原因
    導演是認為我們都看過《鹿鼎記》所以不用說了?所以,3分鐘就救完茅十八,5分鐘就到京城,15分鐘就入宮啦。這是電視劇?這比電影還快。我現在很懷疑導演到底怎麼拍出45集的。據說原來有60集,還給砍了15集,也不知道那15集是什麼,反正應該不會是小說裡的內容。
  • 新版鹿鼎記各人物大結局是什麼 鹿鼎記2020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目前張一山新版鹿鼎記正在熱播,其實鹿鼎記作為經典已經有很多版本了,韋小寶也是個大家很熟悉很喜歡的人物了,還有他的七個老婆,那麼這一版本的會不會有什麼特殊之處呢?各人物大結局是什麼呢?下面小編帶來介紹。新版《鹿鼎記》各人物大結局是什麼這一版本的結局和小說並沒有不同,最後韋小寶還是隱居了,跟雙兒等七個老婆一住數年。
  • 豆瓣評分2.6、張一山被吐槽,《鹿鼎記》翻車誰的鍋?
    「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是新版《鹿鼎記》豆瓣熱評的最高贊。11月15日,新版《鹿鼎記》悄無聲息地就上線了。「鹿鼎記評分」「新鹿鼎記鰲拜家寫了鰲府」話題,立刻就登陸了微博熱搜榜高位。連帶著陳小春和黃曉明版本都迅速躥升到了豆瓣實時熱門書影音榜前列。
  • 《鹿鼎記》索額圖歷史原型:擒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最終卻被處死
    《鹿鼎記》索額圖歷史原型:擒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最終卻被處死 文/無計讀史新版《鹿鼎記》的成績單並不優秀,主演張一山也因此被否定了實力。回想當年,他在《家有兒女》中的表現,真的是讓人驚豔。但沒想到這長大後,反倒是實力退步了,這到底是演技問題還是角色問題呢?雖說這新版的被噴的很慘,但說到底還是帶我們回顧了經典。金庸先生的《鹿鼎記》著實讓人懷念。
  • 越罵越火的新《鹿鼎記》,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
    在這種高度關注下,劇中某個細節,都能引起全民大討論,連《光明日報》都撰寫了一篇長文,探究鰲拜的家到底能不能叫鰲府。梁朝偉、周星馳、陳小春、黃曉明……舊日韋小寶的影子,舊版《鹿鼎記》的印象,在新版裡被一掃而光,那種差別,就像以前我們在紙質書上看武俠,如今在電子書上看玄幻。
  • 《鹿鼎記》中提到的反派鰲拜,曾是大忠臣,4個階段走向滅亡
    順治五年(1648年),鰲拜徵討張獻忠的大西軍得勝,卻捲入皇太極打擊肅親王豪格的爭鬥中,兩度被蓋上論死之罪,最終因旨意得以倖免,卻也是苟延殘喘,鬱不得志。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病重,意欲挾天子以自保,派人慾讓順治入府,遭到鰲拜抵制未能成行,隨之就以「違令瀆請」罪之,再次追究鰲拜死罪,最終鰲拜被降爵罰俸才倖免。
  • 《鹿鼎記》中韋小寶的原型到底是誰?
    《鹿鼎記》是金庸老爺子的封筆之作,也被認為是對人物刻畫最為經典的一部著作。《鹿鼎記》中的韋小寶,不僅名利雙收,還娶了七個如花似玉的老婆,真真正正地成了人生贏家。自然,韋小寶的人生太容易被人羨慕,也很容易被廣泛傳唱。《鹿鼎記》一書也被多次翻拍成電視劇,最近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也開始上映了。
  • 新版《鹿鼎記》走了個野路子?我反倒覺得這江湖更鑿實了
    對於讀者來說,《鹿鼎記》的視角更像是置身事外的歷史旁觀者,從一個冰冷的、灰暗的角度來觀察書中荒誕、熱鬧且真實的世界。而新版以韋小寶的視角為主,以人物的成長帶動世界觀,隨著他的成長和歷練,一個複雜的世界開始逐步呈現出來。
  • 《鹿鼎記》大結局,奸細與韋小寶一同消失,雙兒的嫌疑是最大的?
    《鹿鼎記》大結局,奸細與韋小寶一同消失,雙兒的嫌疑是最大的?新《鹿鼎記》45集終於全部播完了,大家是不是看到後面與小編一樣揪心呢?為什麼風紀鍾已經死了,皇上還是知道韋小寶的一舉一動呢?就連韋小寶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了如指掌,韋小寶身邊的眼線到底是誰?
  • 都在糾結鰲拜家的匾?你知道在清朝抄家有多難嗎?
    江湖的故事從來不曾遠去,早在張一山版「鰲宅」牌匾沒有走紅前,「抄鰲拜家」便是《鹿鼎記》的重頭戲之一。周星馳版中,韋小寶手持火槍拿著多隆當靶子打;陳小春版裡,韋小寶又與索額圖一起對著鰲拜的萬貫家財流口水,這一幕幕搞笑又經典的橋段,不知笑噴了多少觀眾。
  • 《鹿鼎記》中的第一小人,卑鄙無恥的努力,後果會有多嚴重?
    吳之榮就是這麼覥著臉,去了湖州數一數二的大戶莊允城家。而這個莊允城,就是《鹿鼎記》中莊少奶奶的公公,韋小寶最疼愛的老婆雙兒的家主。吳之榮和莊允城的這一次會面,後來直接在整個江南文壇,掀起了一陣血雨腥風。
  • 陳小春版《鹿鼎記》喪生在韋小寶手裡的人,人心才是最厲害的武功
    隨著茅十八誤信康熙的話到京城找韋小寶算帳,然而這邊剛剛走進伯爵府,另一邊康熙就已經派人跟了過來,就這樣茅十八先是被韋小寶的老婆們點穴制服,後又被康熙派去的人帶走,最終淪為處斬,8,陳小春版《鹿鼎記》之滿清第一勇士鰲拜鰲拜作為順治的託孤之臣,結黨營私,把權力玩到了極限,剷除了最大的對手蘇克撒哈後,滿朝文武已經沒人能夠成為他的絆腳石。
  • 《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歷史原型,誰最接近?
    一次偶然事件,韋小寶被江洋大盜茅十八帶到北京,偶入皇宮,結識康熙帝,擒鰲拜,入天地會,拜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為師。赴五臺山探望順治帝,出家少林寺,解救順治帝。後來身為賜婚使出使雲南。平神龍島,幫助索菲亞公主奪權。後因其天地會香主的身份被康熙帝發現出逃,通吃島度過了幾年。
  • 《馬上治天下》:不明歷史大勢,權力衝昏頭腦,鰲拜一手好牌打爛
    ——鰲拜是政治鬥爭的失敗者,他的事跡在很大程度上被正史所掩蓋或抹殺。人們懶得認真探求一個真正的鰲拜,而是滿足於這種戲說,滿足於一個歷史配角、小丑化的鰲拜。書影《馬上治天下——鰲拜輔政時期的滿人統治》以他的博士論文為基礎寫成,是以英文寫就的第一部、也是海內外清史學界迄今唯一的一部全面研究鰲拜輔政時期的專著
  • 金庸筆下的《鹿鼎記》影視,你們更喜歡哪一部?
    《鹿鼎記》是陪伴我孩童時代一起成長電視劇。它給我的童年,展示了不一樣的「江湖」。以前看多的《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神鵰俠侶》都過於英雄主義,《鹿鼎記》下的韋小寶沒有高深的武藝,卻能混得風生水起。《鹿鼎記》的「江湖」不再是誰武功高,誰就能當武林盟主的「江湖」。《鹿鼎記》是金庸筆下最後一部武俠小說。金庸一生寫了十五部武俠小說,每一部都精彩絕倫。而我唯獨對《鹿鼎記》情有獨鍾。
  • 看武俠電影,品江湖往事,推薦星爺的作品——鹿鼎記第一部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是來自這個星爺的作品——鹿鼎記第一部。鹿鼎記這本書作為金庸老爺子的封筆之作,劇情是錯綜複雜,登場人物繁多。影片上下兩部的一共也只有兩百來分鐘,想要把這樣的一部篇幅宏大的作品編入電影當中,大幅度的刪改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