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國人最熟悉的外國短篇小說,也許非《我的叔叔于勒》莫屬了。這篇被選入語文課本、陪伴過無數人的青春時光的短篇小說出自法國作家莫泊桑筆下,這位位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的高手,寥寥數千字就將人們的期待與失落、讚美與苛責、善良與罪惡刻畫得淋漓盡致。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的叔叔于勒》入選語文課本時原著被掐頭去尾,只呈現出了中間核心的部分。然而,正是這被課本刻意抹去的202個字,卻恰恰講述了人性中最隱秘的角落和最不可說的秘密,彰顯著莫泊桑對人性敏銳深刻的洞察和憐憫。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莫泊桑以第一人稱講述了「我」們一家人身處困窘境遇,期待著寫信回來說自己到遠方做生意的叔叔于勒「拯救」,卻終究在哲爾塞島旅行時發現叔叔在輪渡上賣牡蠣,成了流浪漢的故事。
在小說的前半部分,于勒是活在親戚一家人口中的人物,年少時的花花公子形象,寫信來說賺了點錢後的慷慨能幹,都不過是一家人的想像而已。
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
一家人憑著這樣的信念度日,「于勒」成了一家人的希望。然而當他們在船上與于勒偶遇時,現實瞬間讓「我」一家人展現出最初的態度、避之不及:
已經夠倒黴的了,要是再被這個討飯的認出來,在這船上可就有熱鬧看了。咱們到船那頭去,注意別叫那人挨近我們!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隱深山有遠親。老話俗語裡總是展現著人性最真實的一面。也許是語文課本的編寫者們生怕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難以消化比失落和悲傷沉重的情緒,才會將莫泊桑精心安排的情節斷然刪掉。然而,如果你覺得莫泊桑只是想通過《我的叔叔于勒》吐槽一下人性的真實,那就太天真了。
《我的叔叔于勒》原著的開頭,同伴約瑟夫·達弗朗舍「豪氣」地給了乞討的白鬍子窮老頭五法郎的銀幣,引來「我」的驚異,這才是故事的緣由。叔叔于勒,是約瑟夫·達弗朗舍的叔叔,期間種種,也許是莫泊桑聽來的故事。
一個自身貧窮的人為何要給陌生的乞討老人巨額金錢?小說原文裡的最後一句話給出了答案:
今後您還會看見我有時候要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幣給要飯的,其緣故就在於此。
人們總是對陌生人很禮貌,卻對親近的人很苛刻,然而,當我們真的用那些像刀子一樣鋒利的語言、態度去對待家人時,心中總是不免愧疚。
然而人生有太多的抱歉來不及表達,即使關係親密如叔叔于勒,擦肩而過之後可能就是永別。因此,當人生的路旁出現一個蒼老的、佝僂的、貧困的身影,我們寧肯相信,他是像叔叔于勒一樣的人。每一種莫名的慷慨背後,都是未能彌補的遺憾,和無處言說的心酸。
《我的叔叔于勒》的結局,是人性本善的執念,莫泊桑想要告訴人們的,不僅是人性中最隱秘的角落,更是照亮人心的一小束光芒。
莫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