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同題材的影視作品上一部讓我這麼喜歡的還是《烈日灼心》。
不管是《太陽黑子》還是《壞小孩》,兩本原著都要比劇版更痛快,惡是純粹的惡,而不是為了過審的小心翼翼。
兩天的時間看完了《隱秘的角落》,總覺得還不夠痛快,像有什麼東西卡在中間,總是到不了底,於是花了三小時把原著一口氣讀完,一邊讀一邊起雞皮疙瘩。
我以為國產劇敢拍成這樣已經很牛逼了,但是原著還要來的赤裸裸一些,有一種潮溼的猥瑣感。
原著中朱朝陽和丁浩(劇中嚴良)都是15歲,普普是12歲,這個年紀正是青春中最潮溼的時候。
像是心底悄悄伸出一隻手,欲望也在默默滋生。
朱朝陽因為自己長得瘦小沒有女生喜歡而買了一本劣質的《長高秘籍》,普普的外號來歷是因為她腸胃不好,吃完飯就想放屁,而丁浩拔下自己的陰毛塞進朱晶晶嘴裡的情節更是讓人覺得猥瑣又變態。
就像是每個人心裡都曾經有過的念頭,微弱又令人作嘔,但是又帶著一種說不出來的過癮。
1
相信童話還是相信現實
笛卡爾的這個故事顯然暗示了整部作品的走向,看似拍出了童話式的大歡喜結局,實則導演處處在暗示,結局還是所有人都死了的殘酷現實。
如果說為了幫普普救弟弟是最開始的動機,偶然拍下張東升行兇過程是事件的起因,那麼朱晶晶的死就是故事最關鍵的推動。
在朱晶晶死之前,朱朝陽是完全置身事外的,他幫或者不幫普普嚴良都是無所謂的選擇,他並不會因此失去或得到任何東西,但是在朱晶晶死後,他就被牽扯進了整件事情當中。
實際上,從朱晶晶死後,朱朝陽的重點一直放在了如何讓自己脫身這一點上,至於能不能要到錢救普普弟弟,並不是他的主要目的。
而他之所以會順從的幫助普普和嚴良,我認為僅僅說是處於友情是很單薄的理由,朱朝陽不會因為這樣牽強的理由而把自己卷進這麼複雜的事件。所以,一定是有另外的原因逼迫他不得不這麼做。
關於這一點的暗示導演安排在了最後一集,朱晶晶顯然並不是自己直接摔下樓的。
最後一集的閃回畫面中,普普說的是:「她要摔下去了。」,而在正片中朱晶晶死時,普普說的是:「她摔下去了。」
一字之差暗示了不少信息,而且警察在五樓調查案發現場時,明顯地看到窗外樹上有衣服的殘留布料,這說明當時朱晶晶或許是掛在了窗邊,朱朝陽有機會拉住她,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或許是他見死不救,或許是他又推了一把,才讓朱晶晶墜了樓。
都是一瞬間的惡,原著中朱朝陽把朱晶晶推下窗戶也是因為朱晶晶的話激怒了他。
在劇中普普的信裡說,這件事她連嚴良哥哥都不會告訴,就明確地指出了朱晶晶的死,朱朝陽並不是完全無辜的,所以可以說,朱朝陽之所以會參與敲詐張東升的事,都是因為他有把柄在普普手裡。
實際上選擇相信童話還是相信現實,本質上都是朱朝陽的決定。
結尾處張東升被擊斃前,對他說,你可以相信童話了,所以後面的大光明結局就是所謂的童話版本,只是朱朝陽心理臆想的而已。
2
我還有機會嗎?
張東升兩次問這個問題,實際上都是在給對方機會,然而嶽父嶽母和徐靜在面對這個問題時都沒有鬆口,所以張東升才選擇殺人。
在原著和劇版中,普普和嚴良都說過,張東升好像沒有那麼壞。
實際上他本來並不願意殺人,他一直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別人,如果徐家沒有那麼決絕,如果朱朝陽一夥沒有用複製卡欺騙他,他肯定不會選擇繼續殺人。
張東升只是想繼續過自己的生活,本質上來說,這是全片最大的悲劇角色。
他隱忍克制,一次次向身邊的人祈求一個機會,但是沒有人給他。
有人說他問這一句「我還有機會嗎?」是出自他的偽善,為自己心安理得的行兇找一個藉口但我認為他的內心一定是存在掙扎的,不然他不會在後面幫助嚴良和普普。
在張叔叔這一集中,他帶著朱朝陽三人去吃麥當勞,假意離開的時候,是朱朝陽叫住了他,隨後朱朝陽故意到廁所和嚴良商量扔掉複製卡的問題,但沒有提及這張卡是空的,就是因為他知道以張東升的多疑,他必然會跟著偷聽,只要讓張東升知道現在最大的威脅是嚴良和普普而不是自己,那麼他的脫身計劃就又進了一步。
至於他為什麼想要除掉嚴良和普普,我想都是和朱晶晶的死有關,從頭到尾他想要隱瞞的事情都只有這一件,而唯一知道真相的就是普普,只有除掉了他們,才能萬無一失。
在後面冷庫的情節中,朱朝陽和爸爸被張東升控制起來,嚴良的手機鈴聲暴露了自己,朱朝陽大喊讓嚴良快逃,實際上也並不是為了真正讓嚴良逃走,而是為了把張東升的注意力轉移到嚴良身上,為自己和爸爸爭取時間。
張東升應該是一個性無能。
在劇集開頭,小孩兒拿著滋水槍往他的褲子上噴水的情節就暗示了這一點。
而且在回憶畫面中,他和徐靜商量以後想要一個大眼睛,齊劉海兒的小女孩兒,之所以他們一直沒有孩子,鬧到要離婚的地步,跟此時應該也有關係。
所以他在後面幫助嚴良普普的動機又多了一個,普普就是一個大眼睛,齊劉海兒的女孩兒,他們在麥當勞時也被店員誤認為是父女,這或許讓他產生了一些特別的情感。
普普的死就是因為哮喘發作,張東升因為怕叫救護車暴露了自己和三人之間的關係而沒有救下普普。這也就照應了官方放出來的花絮中,張東升一個人要了三份兒童套餐邊吃邊哭的情節,因為普普一直想集齊兒童套餐裡的玩具,但是卻再也沒有機會了。
3
壞小孩
不管是原著還是劇版,本質上都是一個高智商犯罪的故事,朱朝陽一個人把所有人都給陰了。
在人物關係上,劇版的改編使這個關係網更加緊湊,同時也削弱了一部分原著的陰暗氛圍。
劇中加入了陳警官這個角色,讓三個孩子的行動有了一定的後備保障,也為嚴良這個角色添加了一些溫情的光環。
而在原著的設定中,普普是因為在孤兒院遭到性侵,所以選擇和丁浩(劇版嚴良)逃出孤兒院。
而丁浩也遠遠沒有劇裡那麼靠譜,大多數情況下他只是充當一個小弟的角色,被普普和朱朝陽完全支配著。
劇裡二人的出逃是為了救普普的弟弟,這也就使後面敲詐張東升的情節變得更加有說服力,原著中完全只是為了自己將來的生活打算,並沒有這麼善良。
網上有推斷說普普的弟弟其實早就死了,所謂的救弟弟本來就是普普編造的,這個角色遠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簡單。
這個說法我認為有一部分並不正確,普普的弟弟應該是真實存在的,片中幾次出現普普給弟弟養母打電話的情節,並沒有異常,如果導演有心暗示背後的隱情,那麼肯定會在打電話的情節做處理。
至於在少年宮合唱團裡,普普在光中看到父母和弟弟的幻影這一情節,普普最後轉過身取代了弟弟的位置,我認為是照應了她「真希望我能替弟弟死」的情節,並非是弟弟真的死了。
而這句「真希望我能替弟弟死「,朱朝陽也對父親說過同樣的話,希望死的是自己而不是晶晶,這樣父親就不會這麼難過了。
說這句話的時機是他發現了父親包裡的錄音筆,知道了父親故意想套他的話,所以有意煽情。隨後父親回到家中,聽著朱朝陽的話,看似被感動了,所以刪除了錄音,打了自己一個耳光。
實際上之後的劇集中放出來的彩蛋裡,父親聽到了來開手包拉鏈的聲音,就說明了朱朝陽當時發現了這支錄音筆,那麼他說的所有煽情的話語不過是虛情假意而已。
朱永平此時肯定知道了朱朝陽並不單純,但是她還是決定了保護住兒子,打自己耳光只是因為對不起死去的女兒。
「在成年人眼裡,小孩子永遠是簡單的,即便小孩兒會說謊,那謊言也是馬上能戳穿的,他們根本想不到小孩子的詭計多端,哪怕他們自己也曾當過小孩。」
這段話是對作品最準確的描述,大人永遠覺得孩子是孩子,但是孩子的惡,往往更讓人脊背發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