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那麼一本書可以作為人生燈塔一般,那一定是美國作家哈珀·李的《殺死一隻知更鳥》。
這是一個關於正義與教養的故事。
[美] 哈珀·李譯林出版社2017-2
該書以一個小女孩的口吻講述了作為律師的父親阿蒂克斯接受了被指控強姦罪的黑人的委託,替他進行辯護,阿蒂克斯的這個行為使他受到了身邊人的指責與不解,包括自己的孩子也受到了牽連。
文中以三個好奇的「熊孩子」作為線索,他們不停地探索著詭異神秘的怪屋和變異的怪人,在探索的過程中慢慢長大。
《殺死一隻知更鳥》自1960年發表以後,不僅被搬上了熒幕,還獲得了普立茲獎,更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售出超過三千萬冊。
雖然距離小說發表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但至今讀來,小說裡的人物還歷歷在目,它更傳揚著我們無比珍惜的品質:善良、勇敢、寬容。
對於許多中國讀者來說,《殺死一隻知更鳥》這個名字並不能一眼就理解。
在美國南方有這樣一句俗語:殺死一隻知更鳥是一種罪惡。
書中也做出了解釋,律師阿迪克斯就對他的孩子——傑姆和斯科特說過:
知更鳥有著動聽的歌喉,它除了給人們盡情歌唱外,從不破壞花草,不毀壞莊稼,殺死這樣的鳥是一種罪惡。
在哈珀•李的這本著作中,「知更鳥」最大一層的象徵意義,是指在白人社會飽受不公的黑人群體。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正值經濟大蕭條時期,在美國南方小鎮梅崗上,黑人勤勤懇懇為白人服務,但白人對黑人的偏見還是根深蒂固。
在小鎮的白人眼裡,黑人是社會動亂的起源,黑人本身就具有邪惡的品質。
而小鎮黑人青年湯姆被誣陷強姦了白人女孩,被鋃鐺入獄,事件鬧的沸沸揚揚,大家不根據事實情況判定,只根據社會風氣導向認為湯姆的行為就是既定的事實。
小說最吸引人的部分,莫過於阿蒂克斯在法庭上為被冤枉的黑人辯護的發言。
其實他從一開始就知道這件事情會失敗。
但是當女兒問起既然會失敗那麼為什麼還要做時。
他說:「不能因為我們在此之前已經失敗了一百年,就認為我們沒有理由去爭取勝利。在我能和別人過得去之前,我首先要和自己過得去。有一種東西不能遵循從眾原則,那就是——人的良心。」
這是爸爸的回答。
其實,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他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更在乎的是,孩子如何看待這位做律師的爸爸。
當正義與偏見、善良與仇恨在生活中出現時,父親的做法會對孩子產生最大的影響。
他希望自己能夠做一個正直的人,這樣他才能夠直視孩子們的眼睛。
孩子們的存在也給了他勇氣,讓他不顧別人的嘲諷和譴責,選擇迎難而上。
一個人很少能贏,但也總會有贏的時候。
父親阿迪克斯是全書的根基,無時無刻都在圍繞這個人物發生,鮮活溫暖的力量源泉,充滿人格魅力。
一位從來不去打獵,不玩撲克,不釣魚,不喝酒,也不抽菸。除了工作,只喜愛坐在客廳裡讀書看報。
對於每次身處危機時:阿迪克斯總是從容不迫的躲在報紙後面靜靜地審時度勢。
對於自己的榮耀:阿迪克斯在年輕時是百發百中的神槍手,但在我們面前從不顯露和炫耀,甚至我們都認為父親不會使用槍,卻在關鍵時刻冷靜果敢,利落地擊殺了對大家造成安全威脅的瘋狗。
對於回答孩子問題:阿迪克斯說道「當一個孩子問你問題的時候,你要正兒八經地回答,不要東拉西扯,顧左右而言他。雖說孩子畢竟是孩子,但他們會比成人更敏銳地察覺到你在迴避問題,迴避只會讓他們糊裡糊塗。「
對於遇到謾罵和不理解時,阿迪克斯仍然以恭敬的方式一泯而過。並教育我們道:「如果別人把那當成一個侮辱性的字眼來罵你,並不能貶損你的人格。那只能讓你看到,罵你的人有多可悲,他的謾罵並不能傷害到你。」
一名父親在兩個孩子前樹立了榜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其終生:這個世界有太多足以改變你的東西,你不應該輕易改變自己。你要不停的學習,去感受和吸收,用思想為行為劃線,即使成為千夫所指那個人,也要堅持,你說堅持的東西最終會成就你的人格,慢慢才會被理解。
這是一個永恆經典的故事,普立茲獎和奧斯卡獎都不足以衡量它的價值。
書中的阿迪克斯這位平民英雄父親為迷茫的父母提供了一本教育說明書:
如何去鑑別孩子的問題,那些是年齡造成的,應該給他們時間去成長,哪些問題又是成長中的關鍵,是原則問題,必須及時幹預;
父母應該是什麼樣一個形象,在複雜的社會中,哪些方面應該去適應去順應,哪些方面應該堅持自己的立場,哪怕要為此付出代價。
難怪不少人在閱讀後評價:
沒有讀過這本書的人生跟讀過之後的人生,真的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