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紅飄帶》是我國第一部描寫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的長篇小說。作者魏巍以詩人的激情和歷史學家的嚴肅精神,真實地、藝術地再現了長徵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壯舉,使詩與史融 為一體。 作品描繪了中央紅軍長徵的完整過程。作品著重從敵我雙方的最高層活動反映其長徵壯舉。四渡赤水,佔遵義,逼昆明,渡金沙江,奪瀘定橋以及翻雪山、過草地等峻險危急卻又精彩絕倫的歷史生活場景,在小說中化為鮮活生動的藝術情節,震撼人心,不僅再現了紅軍長徵途中徵服千難萬險的真實情景,而且揭示了紅軍內部的激烈鬥爭,從而使作品具有更深的思想內涵。
文章中有這樣寫道:「地球上曾有一條紅飄帶,一頭連著黃土高原,一頭連著瑞金城外。跨過二十四條大河,翻過十六座巍峨的山脈,全長二萬五千裡啊,全靠紅軍穿草鞋的雙腳踩出來。」《地球的紅飄帶》的意思就是指:中央紅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地球上的紅飄帶的根在瑞金,緊緊地拴在瑞金城外雲石山的那顆參天大樹上。
由於王明左傾路線的錯誤領導,在博古,李德的錯誤指揮下,第五次「反圍剿」戰鬥接連失敗,中央蘇區根據地慢慢縮小。自1934年4月21日至5月16日,廣昌, 筠門嶺,建寧,龍崗等地相繼失守後,中央蘇區僅剩下瑞金,長汀,石城,寧都,興國,於都等狹小的區域,紅軍在中央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的希望破滅。1934年5月下旬,博古在瑞金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會議決定「將主力撤離中央蘇區,進行戰略大轉移」並獲得共產國際批准,九月下旬截獲蔣介石「包圍蘇區,蕩平瑞金」的《鐵桶計劃》,轉移時間提前到10月上旬。按戰略轉移計劃,所有參加突圍轉移的中央機關和紅軍第一,三,五,八,九軍團統一編為紅軍野戰軍,其中軍委機關編為第一縱隊,中央機關編為第二縱隊。1934年10月9日中革軍委發出突圍的5號命令,10月10日中央機關人員和紅軍戰士總共87059人從瑞金雲石山馬道口出發,撤離中央蘇區,踏上了慢慢長徵之路。瑞金雲石山馬道口是長徵的出發地,就是魏巍筆下《地球的紅飄帶》瑞金城外紅飄帶飄起的地方。
長徵就像那鮮豔的紅飄帶一樣,中央紅軍帶著必勝的決心,不畏艱難險阻,用穿著草鞋的雙腳,爬雪山,過草地,經過了二萬五千裡,走到了紅飄帶的另外一頭黃土高原--延安。長徵是一部偉大的史詩,中國工農紅軍用他們的堅韌,用他們對無產階級崇高的信仰,用他們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去譜寫,突破敵人的包圍,一步步的走向勝利。長徵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典範,他留給後世的是無價的精神財富,讓後人永遠都要銘記這段光榮而偉大的歷史。
讀過著名作家魏巍這部膾炙人口的著作,讓全國各地知道了瑞金還有一個響亮稱呼:紅飄帶飄起的地方
(請瑞金人們好好珍惜這個寶貴的稱呼,別再讓別的地方偷換概念盜走了。瑞金要做好防賊防盜工作)。
原作:紅都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