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如果將最令人討厭的人物進行排名,前三名中一定有康姨媽。
康姨媽是盛家大娘子王若弗的親姐姐,華蘭,如蘭的親姨母。
康姨媽出生在官宦之家的王家,父親王老太爺身居高位,整日忙於朝政,因資歷出眾為人嚴謹,多次被調去外省,這樣的他,自然無瑕顧及孩子們的教育,於是便將他們子女的教育交給了老妻王老太太全權負責。
因王老太爺的職位特殊,所以王老太太便將長子長女帶在身邊,而將年幼的次女若弗留在了鄉下的叔叔嬸嬸家。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王老太太很是溺愛這個一直帶在身邊的長女,更是養成了她驕縱的性格。
王老太爺被調到京城,生活也穩定了下來,王老太太便將從小寄養在鄉下叔叔嬸嬸家的王若弗接了回來,孩子之間也是有攀比的,康姨媽覺得回來的妹妹搶了自己母親的愛,便處處和妹妹別苗頭。而在鄉下長大的王若弗,看著樣樣都比自己出色的姐姐,自然也是處處忍讓。
處處以己為先,被驕縱慣了的孩子,她的內心沒有忍讓,更多的是自私的貪念。
哥哥逐漸長大,王舅母進門之後,康姨媽的自私全然暴露無遺,她先是攛掇著王老太太給王舅母立規矩,又在母親和哥哥面前挑撥離間,嫂嫂的好物件她搶來先用,就連嫂嫂剛生完孩子不久,她還攛掇著母親給哥哥納二房。
一個未出閣的姑娘,竟然連哥哥嫂嫂房中的事都要插手,這麼沒有分寸的事情,也難為她能想得出來。
終於,她到了出閣的年紀,選了門當戶對的康家,將那家境不如康家的盛紘踢給了妹妹王若弗,心滿意足的嫁了。
可是,老天爺是公平的,盛紘既有才能,也懂得為官之道,還有嫡母的從旁告誡,更有堂兄盛維的財力支持,他的仕途一帆風順,青雲之上,慢慢從一個外任的小官一步步成為朝廷看重的京官。
而相比之下,康家姨父的官途不順,還沉迷女色,納了不計其數的妾侍,更是將原本殷實的家財敗去了大半,後來更是到了要用康姨媽的嫁妝貼補家計的程度。
對心高氣傲的人而言,別人過得不如她,她會嘲諷會挖苦,而當別人過得比她好時,她便是要想方設法的超過對方。
尤其是當她得知,盛家那個自己看不上的小庶女嫁給了朝廷新貴顧廷燁,過上她想也想不到的富貴生活時,她的內心更是充滿了嫉妒。
所以,她和小秦氏狼狽為奸定下毒計,逼迫明蘭替顧廷燁納康兆兒為妾,既讓康家攀上顧侯這棵大樹,也給明蘭添添堵。
可惜,她的奸計被明蘭識破,原著中,明蘭將兆兒送回了盛家交給了盛老太太處理。
盛老太太替兆兒在宥陽選了夫婿,讓盛紘告訴康姨父兆兒的去處,並且狠狠處罰了王氏。
這才是康姨媽最後設計毒害盛老太太的真正原因。
康姨媽毒害盛老太太的毒計失敗後,盛長柏力排眾議,主張將她送到慎刑司。
其實能救康姨媽出來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明蘭,她是絕對不會放過毒害祖母的康姨媽。還有一個,就是康家很得寵的一位蘇姨娘的女兒,一個年紀輕輕就被嫁給老王爺做侍妾的庶女。
康姨媽是一個在康家一手遮天,最看不慣康姨父的庶出子女的女人,康兆兒就說過,她和母親在康家謹小慎微,最怕得罪康姨媽,明蘭也說過,康姨媽對待康姨父的姨娘和庶出的子女,非打即罵,逼死人命的事情更是不在少數。
所以,蘇姨娘母女在康家的日子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情況下,蘇姨娘母女也斷不會請求釋放她的。而且蘇姨娘的女兒在王府很得寵,康姨父事事都要求助老王爺。
所以如今的康家,只要康姨媽不在,也沒有被休,就沒有新夫人進門,那麼這位蘇姨娘就能成為康家當家,兒女也能受惠。
壞事做盡又樹敵太多,康姨媽是親手將自己的後路堵得死死的。
康姨媽的自私和傲慢就像一劑迷藥,迷暈了她自己的靈魂,讓她成了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更是讓她在達不成目的時,不擇手段的去傷害他人,這種歹毒的惡果,也終是被她自己服下,得到應有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