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是我非常喜歡的女作家,從《預約死亡》到《女心理師》,每有新作我都會第一時間購買,先睹為快。在她眾多佳作中,對我內心衝擊最大,讀後最為忐忑難安的當屬《花冠病毒》。
《花冠病毒》2012年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在該書的自序裡,畢淑敏說2003年SARS在北京爆發時,她受中國作家協會派遣,深入北京抗疫一線採訪,身穿特種隔離服在焚化爐前近距離貼近SARS病毒,如此經歷讓她充滿驚懼的想像。但卻一直找不到好的支點表達。直到8年後也就是2011年,才開始創作並完成這部與病毒有關的小說。
她強調:「本書純屬虛構。祈願書中情形永不再現,但我堅信人類和病毒必有血戰。誰勝誰負,尚是未知之數。讀這本小說,有一個小小用處——倘如某一天你遭逢瘟疫,生死相搏,或許你有可能活下來。」
我初讀這本小說是在2012年,彼時國泰民安,SARS的陰影已經消散,連畢淑敏都把它歸類到科幻小說的範疇,我也是抱著讀科幻的心態來讀的,儘管書中很多描寫觸目驚心,慘烈無比,但我真的堅信,在現實生活中,至少在我的有生之年,書中情形當不可能再現。
但沒想到,僅僅隔了8年,人類就真的與病毒正面相遇,生死相搏。畢淑敏在《花冠病毒》中把疫情的發生地設置在燕市,是個人口逾千萬的大都市。並祈願讀者「不要對病毒噤若寒蟬。不要和SARS對號入座。不必尋求真實的燕市在中國的什麼地方。」
估計連她自己都沒想到,從2019年年末至今,舉國甚至全球都對病毒噤若寒蟬,真實的燕市就在湖北,就是武漢。
現將書中一些描寫與現實生活中的疫情比對如下:
一、病毒的來源
小說開篇描述:「一種來歷不明的病原體強烈襲擊燕市。」
現實情形:12月26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科主任張繼先(疫情上報第一人)發現不明病情並於次日把情況上報;12月31日,武漢市衛健委公開通報了不明原因肺炎疫情。
這裡,兩者都有一個關鍵詞「不明。」
之後,隨著病名的確定和武漢疫情的大爆發,因國內絕大多數確診病例均來自武漢或湖北或與之有直接聯繫,公眾一般把武漢當作疫情的發現地,把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當作是發源地。早期的診斷標準中,曾把「要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作為重要的一條。
但時至今日,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歐洲多國、日本及中東多例確診病例並沒有與中國及武漢的接觸史,一些科研團隊提交的研究報告也表明,華南海鮮市場的病毒是從其他地方傳入的。
1月27日,鍾南山院士在新聞通氣會上說:「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是發源在中國。」至少,到目前仍沒有確鑿證據表明武漢是疫情的發源地。因此,新冠病毒到底源於何處,0號病人是誰,還是待解之謎。
二、病毒的命名及症狀
小說中, 病毒被命名為花冠病毒,「它比草帽要華麗得多,有一些鏤空狀的絲縷花紋裝飾在周遭,呈流暢的半月形,好像不可一世的花冠。」。其主要症狀是發燒、咳嗽、血痰、腹瀉,最終導致全身各系統崩潰。
現實生活中,新冠病毒從發現、確診到命名經歷了一個過程,開始是不明肺炎,診斷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主要症狀是:發熱、咳嗽、氣促和呼吸困難等,在較嚴重病例中,感染可導致肺炎、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腎衰竭,甚至死亡。直至 1月7日,根據中國疾控中心實驗室的檢測,專家組初步判定:本次武漢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這是人類所知的第七種冠狀病毒。
兩天之後,新華社官宣,中國測出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的基因組,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瑞士日內瓦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COVID-19」。
三、病毒的潛伏期及欺騙性
小說中,病毒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染,有一周的潛伏期。「起病並不很急驟,甚至可以說有一點溫文爾雅。最初對人體的進犯,是輕微與緩和的,像一場風寒引起的感冒。」正因為這種欺騙性,才使它後續的殺傷變得極為兇殘。」
現實生活中,根據《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聯合考察報告》提供的2020年2月16-24日的統計數據:「新冠病毒平均潛伏期是5-6天,範圍1-14天,出現輕度呼吸道症狀和發熱等症,從起病到進展為出現缺氧等重症的時間為1周。」
從見諸於媒體的各種報導和患者自述的信息中,也會發現,此次新冠病毒不僅潛伏期長,而且狡猾多變。無症狀感染者、超級傳播者、超長潛伏期患者以及康復患者復檢「由陰轉陽」的病例都有,令人防不勝防,網友多次驚呼「極妖。」
尤其是近日,隨著伊朗一名副總統在內的7名高層先後確診,伊朗衛生部副部長哈裡齊都說:「這次的病毒很民主,不認識貧窮和富貴,不管是否是官員,都可能感染。」
四、病毒的防控
小說中的兩段描寫:
之一:「瘟疫爆發後,外省市很多地方封鎖了燕市的出口,基本上是只能入,不能出。各省市都怕花冠病毒侵入,民間開始嚴防死守。」
之二:「城市並沒有被圍得鐵桶一般,加上各自施展神通,有人就能沙漏般滲出了燕市。他們贏得了片刻的寧靜,但把危險傳播到了全國。」
怎麼樣?熟悉吧?
除了上述兩段具體描寫,在小說中,由於花冠病毒的高傳染性和欺騙性,確診及死亡人數以每天幾乎3倍的指級數飆升,醫院裡報病危的重症感染者俯拾皆是,不斷有醫護人員感染並以身殉職,超市貨物被哄搶一空,口罩斷貨,醫用防護物資緊缺,醫療系統崩潰,死亡勢不可當。為阻止疫情蔓延,疫情防控總指揮部下達燕市封城令,呼籲市民在家自我隔離15天,停工停學休市,舉國傾力援助燕市等。
這些場景,在武漢幾乎全部真實再現。各定點醫院人滿為患,一床難求,多名醫護人員感染乃至以身殉職,舉國之力馳援武漢,口罩斷貨,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的火速建成以及方艙醫院的大規模使用都歷歷在目。
當然,還有23日武漢悲壯的封城。封城之前因各種原因已經離開武漢的近500萬人中,的確有些把病毒帶到全國各地,無一省倖免。之後,為阻止疫情在全國的蔓延,在舉國傾力救助武漢和湖北的同時,各省先後啟動一級應急響應,實施新中國史上最嚴管控,各地停工停學休市,封村封路停運,設崗盤查,圍追堵截。10幾億人宅在家中過春節。曾經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繁華都市,一片冷寂與孤清。
截止到目前,從「新冠肺炎數據實時播報」中不難發現,湖北和武漢的情形正在日益好轉,其他各省的防控也卓有成效,但現在還稱不上抗疫勝利,因為全國境內各省確診病例清零的只有西藏和青海兩省。而且,新冠病毒已經開始肆虐韓國、日本和義大利、伊朗等,呈現出欲在全球蔓延之勢,局面堪憂。
2020年1月27日,鍾南山院士在廣州醫科大學舉辦的疫情防控專場新聞通氣會上所說:「這是一個人類的疾病,不是一個國家的疾病。
五、病毒的治療
小說中的描寫:身穿白色醫生工作服的抗疫總指揮,也是醫學專家的袁再春說:「我們現在沒有針對花冠病毒的特效藥物,靠的是意志和信心。以現有的經驗,康複比例較高的人,多屬於沒心沒肺的性格,不知道花冠病毒的厲害,一味盲目樂觀。那些所知較多,對此症憂心忡忡的人,病死率甚高。」
現實生活中,爆紅網絡的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接受採訪中,也承認沒有針對這個病毒的特效藥,他對媒體的回答是:「現在最有用的還是人的免疫力。醫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幫助病人挺過兩個禮拜,兩個禮拜以後,病人自身的抗體就起來了,但有的病人很難熬過這兩個禮拜,可能面臨多器官的衰竭,我們就是幫助病人熬過這兩個禮拜。」
書中的醫學專家和現實版的知名教授結論異曲同工,都是目前還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因為特效藥和疫苗從研發到問世,需要嚴格的臨床測試,需要層層審批,有非常嚴格的流程要走,快則幾個月多則幾年才有可能,我們只能期待它儘早面世,清除疫情,卻無法將這種期待立刻轉化為現實。甚至,小說中提及的解剖患者屍體提取病毒株以供研究和採用康復患者的血漿救治危重病人的做法在現實中也屢被提及。
六、尾聲
《花冠病毒》畢竟是小說,通過作者瑰麗的想像賦予其超現實的結尾:疫情指揮部在窮盡各種方法都無法有效遏制疫情之後,市長拍板發布「人民榜」,坦誠告全體市民,面對花冠病毒的肆虐,鑑於目前無特效之藥,不限國籍學歷資歷等:「凡對治療花冠病毒有獨到心得和有效藥物者,都可以迅速和」人民榜「辦公室聯繫,醫學專家們將以最快速度審查和落實相關提議。」
此榜刊出之後,一直致力於花冠病毒特效藥研究的傑出醫學專家詹婉英教授和她帶領的研究團隊應聲而來,接榜應戰,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廣泛用之於臨床,終於戰勝病毒。
小說中的結尾溫暖且簡潔,只有一句話:「20NN年9月1日,最後一名病人出院,中國燕市徹底平息了此次花冠病毒感染。」
此刻,在全中國,在全世界,我們也都期待這樣一個美好的結局,一場期待已久的勝利,讓我們可以摘下口罩,自在地走出家門,讓陽光照在我們臉上,去擁抱我們思念的人,過上我們熟悉的喧囂熱鬧的生活。
行文至此,實在不知道如何結尾,就援引《花冠病毒》一書中燕市市長陳宇雄發布的「人民榜」的結尾,作一個不算結尾的結尾吧。
陳宇雄說:「我鄭重地向你們呼籲,罕見的災難不能毀滅我們,只能更加促進了我們的團結。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各種災難,最後都被我們一一克服與戰勝。我們萬眾一心,必將以非凡的智慧和在所不惜的勇氣,拯救我們自己,進而拯救人類。因為,病毒是沒有國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