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作為兒女向母親表達感恩、關愛的洋節日,這些年也在社會上流行開來。每逢母親節,微信的朋友圈裡就被各種對母親的表白霸屏。
以至於有人調侃說:自古網絡多孝子,可惜你媽不上網。
但今年的母親節,導演張唯攜主演「老戲骨」祝希娟,以一部極具現實主義和人文關懷的電影《空巢》,成為獻給全天下母親最真摯的禮物。
影片改編自薛憶溈同名小說《空巢》。薛憶溈是旅加華人作家,低調不張揚,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甚至沒聽說過這位在國外很有名氣的作家。
薛憶溈的創造靈感及素材,來自於其母親親身經歷的一樁電信詐騙事件。
薛憶溈寫成這部小說,只用了短短的六十四天,但他卻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才完成對母親的「心理分析」,或者說完成了母親那一代人的「心理分析」。
薛憶溈說,將《空巢》獻給「所有像我母親那樣遭受過電信詐騙的空巢老人」。因為「那一天的羞辱摧毀了她們一生的虛榮」。但我覺得,這本書更應該引起的是我們對「空巢老人」現象的關注和思考,不僅僅局限於「遭受過電信詐騙」及「那一天的羞辱摧毀了她們一生的虛榮」。
《空巢》以第一人稱敘述了一個遭受電信詐騙的八十歲空巢老人,她在備受羞辱的一天(24小時)裡,重溫自己異化和扭曲的一生。當荒誕的歷史和魔幻的現實屢屢碰撞、互相觀照,我們會發現,「當前混亂的根源就是從前的混亂。」所有現在的受騙都有歷史的原因。
書中的老人是個把名譽和「清白」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老知識分子。雖然自己一生一事無成,「但是誰都不要想在這一事無成的一生中找到任何汙點:政治上的汙點,生活上的汙點,經濟上的汙點、、、」這是老人唯一值得驕傲的沒有任何「汙點」的,「清白」的一生。
但也正是老人這種精神上的「潔癖」,對「清白」的極端推崇和維護,使老人在接到不法分子打來的詐騙電話中,面對他們對老人「捲入犯罪集團」的活動、「清白」不保,晚節不保的指控時,立即亂了分寸,喪失了辨別是非的能力,陷入了大恐慌中。為了證明「我」的「清白」,老人積極主動地配合著詐騙分子,步入他們設下的陷阱,使他們的詐騙順利得逞。
電影《空巢》劇照
把錢匯入騙子指定的銀行帳號後,卻沒在約好的時間裡等到騙子「顧警官」的出現,又使老人陷入了大疑惑中。在這疑惑和忐忑不安的等待中,過去的歷史一幕幕出現,原來,她的一生中,沒有什麼是清白的,現在對「清白」的執念,是她對這一事無成失敗的人生的否定和迴避。
她三十歲生日剛過不久,新的政治運動又來了,她和丈夫相繼被領導談話,要求她劃清與剝削階級家庭的界限,雖然她有疑惑:父母在解放前是自食其力的小地主,但在解放初期的土改運動中,已經被沒收了田地、房屋,早就是「無產者」了,怎麼還能算是剝削階級家庭?但也不敢申辯,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內心痛苦掙扎之後,還是給父母寫下了那封「斷交」的絕情信。也使她的後半生終日活在對父母的愧疚之中,她不是個合格的女兒,這是政治上的不清白。
婚姻是她這一生所犯的最大的錯,三觀不合又出軌,卻湊合著過了一輩子的丈夫、未滿月就夭折的大女兒、遠隔重洋冤家似的小女兒、與自己格格不入的兒媳婦,這一切都在證明著,她不是一個合格的妻子和母親,這是生活上的不清白。
生產隊隊長的兒子,雖然對他只有剛學會走路時的模糊印象,但在他騙她母親膽結石發作,要手術,託他來要錢時,她沒有一絲懷疑,馬上取了2個月的工資讓他捎回去。後來不放心,託表姐去家裡看望時,才知道父母身體健康,自己被騙了。這是經濟上的不清白。
電影《空巢》劇照
因為給父母造成的傷害,因為婚姻的失敗,兒女的疏離,極有限的社會交往,老人把自己困在「空巢」之中,被歷史的車輪挾裹著,沒有發聲質疑的想法,更沒有擺脫改變的勇氣,只是被動地隨波逐流,把時代和生活加在她身上的恐慌和屈辱,深深地埋在心底,小心翼翼地維持著自己的所謂的尊嚴和虛榮,想當然地把這清白看得比命都重要。這是她對抗荒誕過去的唯一方法。
騙子的詐騙電話,是對老人一生「清白」的嚴重威脅和否定,對失去「清白」的深深恐懼,淹沒了她的理智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這個也不難理解,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最看重的東西,它就是我們的軟肋和死穴,當這些我們最看重的東西面臨要失去的危險時,誰都做不到淡定從容。更何況她是個風燭殘年的獨居老人呢?
後來,在兒子的反覆解釋和勸告下,老人終於相信是遇到了騙子。卻又陷入了大懊悔中,她既想去報案,以證明自己是受害者,是「清白」的,又不願意去報案,她擔心這件奇恥大辱被別人知道,失去別人的尊敬,又擔心被當作反面教材再受媒體的羞辱。
在這反覆的糾結中老人終於鼓起勇氣,再次走進派出所時,無意間,老人發現了因「保健品」詐騙被抓的小雷。母親怎麼也不相信,平時對自己那麼體貼,比兒子女兒都親的好孩子,怎麼也會是詐騙犯。她不願意承認小雷對她的好,都是有目的的騙取信任的手段,她不願意承認自己看錯了人,錯付了真心,也不願意承認自己對小雷工作的支持,就是對犯罪活動的支持,自己的清白早就在對小雷毫不設防的信任中,不知不覺地毀了。這一切完全顛覆了老人的認知,小雷詐騙犯的身份成了壓垮老人的最後一根稻草,老人一下子就崩潰了。
電影《空巢》劇照
在派出所門前的大街上,身體裡的汙垢狂洩而下,困擾老人身體的「便秘」病痛,困擾她思想及靈魂的傷痛,都在這一刻得到了大解放。經過這魔幻的一天,老人才發現生活是多麼的荒唐,多麼的不可理喻。這一天,所有的騙子用他們的「假」讓老人看到了生活的「真」。鄰居老範對某位美國總統評價的那句話「其實汙點才是一個人生命中的亮點」,終於讓老人放下了一切,與自己恐慌屈辱的一生作了和解。在幽靈母親的召喚下,離開了這充滿騙局的世界。
這是個讓人讀後感覺很沉重的悲劇故事,也是我們繞不過去的現實問題。
在現在的社會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子女們,離開家鄉,離開父母,去異鄉打拼,或為討生活,或為實現夢想。「空巢老人」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不分南北,不分城鄉。
這些老人們,面對的敵人,不只是日益增多的身體病痛,還有形單影隻的寂寞和孤獨。他們抗風險能力差,防範意識弱,不小心跌一跤,就骨折了;陌生人幾句貼心的話,就上當了。他們小心翼翼地跟「年老」做鬥爭,卻脆弱得不堪一擊。每年都有「空巢」老人猝死而無人知的案例被報導,也總能引起廣泛的討論和同情。但在討論和同情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我們能否做到不讓父母成為「空巢老人」?
但願「救救老人」不只是老人恍惚中的一個夢。
也希望我們對父母的感恩和關愛不只是在朋友圈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