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全年齡觀看的野性覺醒——《野性的呼喚》
今天聊聊電影《野性的呼喚》。
片名The Call of the Wild (2020),別名極地守護犬(港/臺) / 絕境長徵(港) / 荒野的呼喚。
《野性的呼喚》的小說原著是美國現實主義作家傑克倫敦的代表作中篇小說《荒野的呼喚》。《野性的呼喚》過於著名,十餘次被改編搬上大熒幕,2020年福斯版是最近的一個版本。
影片主角是一條名叫巴克的大型犬,在淘金熱背景下,它的五段狗生經歷坎坷曲折,即便時過境遷,依舊能讓人們看到閃光點。
《野性的呼喚》採用真人和CG結合方式表現。巴克是一隻串串,老爸是一隻聖伯納犬,老媽是一隻牧羊犬,巴克十分幸運地結合了父母優點,繼承了老爸聖巴納犬的巨大體形,融合了老媽牧羊犬的高智商,一出生就成了狗生贏家。
有《獅子王2019》作為集大成者,《野性的呼喚》中栩栩如生的CG也不會顯得令人驚嘆了。各種動物在熒幕上活靈活現地上躥下跳時,觀眾幾乎找不到一點瑕疵。
巴克的狗生也如那些成功人士起起落落一樣,經歷了大量非同尋常的事情。經歷的越多,它體內最原始的野性也被慢慢喚醒,他也就越能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沒有經歷過低谷的一生是不值得誇耀的。
巴克原本也以為自己可以安穩度過無憂快樂一生,但一個人一隻狗都無法阻止時代巨變,在歷史滾滾向前的車輪面前,個體顯得微不足道。巴克幾經波折、幾任易主,從巔峰墜入低谷,而後一路坎坷,直到最終重回新巔峰。
巴克自幼養尊處優,如果一直這樣無憂無慮地快樂生活下去,它也就會和普通寵物狗一樣,渾渾噩噩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雖然不驚險刺激,但也落得一個平安自在。
巴克幼年在鄉紳法官家裡度過,一家人和小村莊的人都慣著它。此時的巴克就像一位富二代官二代一樣,雖算不上驕橫跋扈,但也是個紈絝子弟的做派。每天生活在文明社會裡,它絲毫不需要為生計奔波勞碌,野性更是無從談起。
好景不長,巴克被誘拐販賣,遭受棍棒毒打,從此認清了棍棒法則。於是它體內的野性開始覺醒,僅僅是表示馴服並不能生存下去,還要表現出自身價值,否則就會被無情遺棄。
隨後它遇到了第二任主人郵差。一望無垠的冰原激發了巴克的鬥志,它開始了解熟悉單打獨鬥和群體鬥毆規則,荒郊野外生活的第一要義是生存下去,任何示弱行為都會被當作軟弱。當有人前來挑戰時,就需要展現自身實力,否則就會成為弱肉強食規則的犧牲品。
巴克可以幫助郵差把送信的工作做到行業頂尖,但無法阻止行業的劇變。電報發展直接淘汰了郵差行業,巴克也重新成為流浪犬,只能等待再次拉上雪橇的一天。
巴克的第三任主人是個滿腦子想著發財的狂熱淘金者,他心裡想的都是快速發財,其他事情根本不懂,更別提在冰原裡生存了。巴克跟著他也算是倒了黴,差點餓死淹死,巴克也第一次知道自己比主人懂得都多。
索性巴克遇到第四任主人桑頓,被桑頓救下後,一人一狗開始相依為命。儘管過得比較清貧,但很快活。巴克除了和桑頓一起,還和叢林裡的狼群打成一片,憑藉智力和體能優勢,漸漸成了領頭角色。
《野性的呼喚》中,巴克和桑頓的生活一段是改編的重頭戲。最大的改變就是桑頓的生死。小說裡桑頓遇襲身亡,巴克在桑頓死後,替桑頓完成復仇,然後回歸森林,徹底完成野性覺醒。
在影片中則沒有讓桑頓死掉,而是一人一狗完成交接告別,巴克在原始野性的呼喚下遁入叢林。
重回叢林的巴克已經不再需要人類做它的主人。巴克已經熟悉人類規則、狗群規則、狼群規則、叢林規則,強者可以很快適應任一環境裡,並再次站在巔峰,巴克就是這樣的強者。
影片的精神內核是共通的,狗類社會、人類社會都有相同之處。一條狗的使命和成長和一個人的使命與成長很多地方都是想通的。人們早已經充分享受發達工業帶來便利,體內最原始的天性估計也像巴克最初一樣,忘記的差不多了。如果情況發生變化,還有多少人會追求服從天性的精神自由呢。
電影《野性的呼喚》改編的部分就像改良過的格林童話一樣,去掉了其中黑暗冷酷的情節,讓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充滿光明與愛。在原本粗獷的荒原,影片將重點放在巴克的成長和與善良人類之間的情感紐帶上,影片也變得適合全年齡觀看。
原著小說裡人的世界、狗的世界、叢林的世界都是十分殘酷無情冰冷的,巴克初入冰原就目睹弱者狗被分屍分食,郵差的雪橇犬領頭犬斯波滋也逃不了被分屍的命運,雪橇犬們也不像影片中表現得那樣無助友愛。
我比較喜歡這樣的改動,因為影片變得萌寵向後,可以更加適合給孩子觀看。世界或許並不完美,但還是需要給孩子們一個美好印象。
給孩子們看電影的話,能夠傳遞積極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就行,過於殘忍的內容還是留個孩子們長大後去看書吧。
Old longings nomadic leap,
Chafing at custom's chain;
Again from its brumal sleep,
Wakens the ferine strain.
壯志本來真,
躍躍出凡塵。
酣沉一夢後,
野性又隨身。
這裡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妙看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