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三部曲——《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是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在這三部作品中,不僅有江湖兒女的愛恨情仇,也有仁人義士的家國情懷,同時還體現了金庸先生不拘泥於中原王朝視角的大歷史觀。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射鵰三部曲自蒙古人崛起大漠、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講起,至朱元璋起兵江淮、驅逐蒙古人結束,可以說這三部曲的暗線便是一部完整的蒙古帝國崛起和衰亡史。
在這部書中,郭靖與華箏的分、楊康和穆念慈的悲劇,都體現的是我國南宋末年民族間衝突的加劇。
南宋末年,天下七分:南宋割據江南、金國佔據中原、西夏在西北、大理佔西南,西遼稱霸西域、吐蕃據有青藏高原,而蒙古人崛起於大漠草原。
這,又是一個大爭之世,也是一個民族間衝突最為劇烈的時代。
按照時間的推算,丘處機經過牛家村的時間應當在公元1204年左右,次年郭靖出生。兩年後,也就是公元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在斡難河召開大會,被群臣上尊號為「成吉思汗」,蒙古人的時間來了。
《射鵰英雄傳》雖然以宋金之爭開始,但暗線卻是蒙古人的崛起。因為丘處機經過牛家村的時候,金國的國祚其實只剩下30年了,公元1234年,金國被蒙古人所滅。
金國和南宋都走向了末世,而蒙古人正冉冉升起。在本書的最後,郭靖隨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徵花剌子模,至成吉思汗病逝止,這便是《射鵰英雄傳》的歷史大背景。
蒙古人的大徵服並非成吉思汗一代人之功,而是由蒙古人三代大汗(成吉思汗~窩闊臺~蒙哥)所締造。
按照時間推算,楊過應當出生在公元1224年左右,其在《神鵰俠侶》出場之時為十三四歲,時間大約為1237年,當時的金國已被南宋和蒙哥南北聯手所滅(1234年),蒙古人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南宋。
楊過和小龍女從古墓出來的時間大約是公元1243年,這一時期的蒙古人已經完成了第二次西徵,勢力達到了波蘭、匈牙利境內,而窩闊臺也於1241年病逝。
之後,蒙古人進入了短暫的內亂時期,也就是窩闊臺系和拖雷系的大汗之爭,最終拖雷系的蒙哥通過武力登上了大汗之位,並剷除反對自己的察合臺系和窩闊臺系王公,為蒙古人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這一年,郭靖鎮守襄陽、楊過斷臂、郭襄出生、小龍女跳崖,接下來便是十六年後。
為何是十六年?因為十六年後的蒙古人恰好處於第三次西徵的巔峰時刻,這一年是公元1259年。此時,蒙哥的弟弟旭烈兀已經在1258年滅了赫赫一時的阿拉伯帝國,而蒙哥的另一個弟弟忽必烈正隨著蒙哥南徵南宋。
《神鵰俠侶》的最後,楊過用飛石擊斃蒙哥汗,蒙古人的西徵隨之結束,忽必烈北上與其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南宋的危機也暫時解除。
楊過擊斃蒙哥,使蒙古人從巔峰之時滑落,帝國也隨之開始分崩離析,這便是《神鵰俠侶》的歷史背景。
《倚天屠龍記》並沒有接著《神鵰俠侶》寫,而是隔了近一百年。這一百年,包括了蒙古人攻破襄陽,郭靖黃蓉戰死,也包括了元朝的近百年史。
在金庸的小說中,郭靖是唯一一個為家國天下而戰死的俠客和英雄,金庸不忍心寫,只是從側面說明了這一點。襄陽城破,時間是公元1273年,郭靖大約70歲,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郭靖當之無愧!
射鵰英雄,是成吉思汗,更是郭靖!
《倚天屠龍記》的背景是元朝末年,之所以選擇這一時代,我想金庸先生應當是想為射鵰三部曲畫一個圓,從蒙古人的崛起和南徵寫起,至蒙古人被驅逐和退出中原為止。
公元1260年左右,張無忌選擇了與蒙古郡主敏敏特穆爾(趙敏)退出江湖,光明左使楊逍接替了教主之位。
八年後,明教的教徒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大明,並最終北伐成功,將蒙古人趕回了大漠草原,這便是《倚天屠龍記》的歷史背景。
射鵰三部曲當然不是歷史,也不可能與歷史完全吻合,但從其中三部曲中悲歡離合的故事中,我們其實也能了解金庸先生的歷史觀。
在華箏和黃蓉之間,郭靖堅定的選擇了黃蓉,放棄了蒙古的「金刀駙馬」,表明了助宋抗蒙的決心。郭靖和華箏青梅竹馬,二人之分其實也正是當時民族衝突的體現。
《神鵰俠侶》中的婚姻安排很有深意。
郭靖的大女兒郭芙嫁給了契丹人耶律齊,徒弟武敦儒娶了契丹人耶律燕(耶律齊的妹妹),武修文娶了女真人完顏萍。
在這裡,郭靖從抗金到同意了徒弟武修文與女真人的婚事,而這在《射鵰英雄傳》中應當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一點反映的正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民族之間的尊重和融合。
在周芷若和趙敏之間,張無忌選擇了蒙古人趙敏,放棄了有婚約的周芷若,這在《神鵰俠侶》中同樣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我想,金庸先生通過這些婚姻,體現的正是各民族之間的衝突和融合。各民族間在《射鵰英雄傳》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會發生在《神鵰俠侶》中,在《神鵰俠侶》中不會發生的事情會發生在《倚天屠龍記》中。
耶律、完顏、孛兒只斤,代表的是塞北三朝,其在小說中與郭芙、武敦儒、武修文、張無忌的結合,表明金庸先生並不是狹隘的從中原王朝的視角看歷史,而是將目光超越了民族,將這一時代、這一亂世放在了整個多民族的大中國背景之下來看待。
後來,朱元璋確實驅逐了北元,但並不表示他要驅逐一切蒙古人: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同時,大明在東北的朵顏三衛,在西北的關西七衛(也稱蒙古人七衛),均由蒙古人組成,明朝本身也是一個多民族政權。
關西七衛
大明最初也想完全接收元朝的政治遺產,所以才會在東北設奴兒幹都司,在西藏設烏斯藏都司,而這正是明朝對元朝的繼承和發展。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蒙古人的崛起和興亡在我國古代史上是極為重要的劃時代的歷史事件,他以武力促成了我國農牧兩區的統一,並使我國開始向多民族的大中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