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裁:小說
◎作者: 段俊慶
大王莊的王大爺榮享九十五歲高令無病壽終仙逝在稷王山下,汾河兩岸廣為傳誦。出殯那天,全村鑼鼓喧天,男男女女贊聲不絕。王老漢真是個大好人。好人無疾而下逝,值。
要知內情,待我慢慢從頭道來。
王老漢真是養了一雙好兒女,兒子王曉斌去新加坡留學後在國外供職,不能回家孝敬父親,每年給父親捎回拾萬元讓他顧人侍奉養老,以盡孝心。女兒留學加拿大也不能膝下行孝,也像長兄一樣每年給父親捎回拾萬元供父親生活化銷。一兒一女每年貳拾萬元供父親生活費用這按說不管他吃什么喝什麼都或顧人侍候是化不完的。可王老漢卻老說不夠化,還要一雙兒女繼續郵錢,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王老漢有一個怪脾氣,說話總是說一不二。帶股倔犟氣。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吹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黨的富民政策讓農民腰包鼓了起來。大王莊山變水變天地變。村民王小虎腰包鼓起來後,準備將自已的舊房子蓋成樓房。娶媳婦蓋廈,夢見害怕。尤其是蓋樓房化錢更是多的無法。王小虎建新房到關鍵時刻,因資金短缺,無奈去找王老漢借錢。王老漢說蓋新房是好事,你需要多少錢?王小虎說,借我壹仟元行嗎?王老漢說,借壹仟元怎能行呢?我給你伍仟元行嗎?小虎說那我就感激不盡了。我給你打個借條。這娃打什麼借條呢?你拿去用吧。
村民王大龍給他兒子結婚也要化很多錢,無奈也去找他借錢,他又給了五千元。大龍說,大叔你借我這麼多錢,只要我手裡有錢一定先還你。這娃要還錢你到別處去借。這,這,這怎麼行呢?大龍結結巴巴的說。
王老漢這家借的錢要還,不要。那家借的錢要還,不要。大王莊全村三,四百戶人家大部分都有向王老漢借的錢。大家為了感謝他的大恩大德,這家捏下包子給他送去,那家做下好飯請王漢去吃。王老漢雖然一子一女全都在國外供職,但全村人都對他很好,比他子女照顧的還周到。大家就這樣把輪流侍奉到壽終正寢。
王老漢的靈柩抬出了家門,開追悼會時,大隊黨支部書記親自致了悼詞,高度讚揚了他給村裡修路捐款一萬元,建校捐款一萬元的感人事跡。群眾代表也給老人敬獻了花圈。其子女致答謝詞時高度讚揚了全村群眾對他父親無微不至的關懷與贍養的高尚品質。他說出了他父親生前想說但沒有說出來的心裡話。他父親經常教育他兄妹倆說,做人要知道感恩,他兄妹倆小的時候,因母親去世早,全村人待他兄妹倆視如親生,這家送衣物,那家送鞋襪,上初中,高中,大學時又是全村人借錢供他們姐弟倆讀書,贈糧贈萊讓他父親安居樂業。報達全村人恩德是他全家人的最大心願。現在大家替他兄妹照顧年邁的父親,這大恩大德何時才能報達完。最後兄妹倆代表他父親感謝大家的精心照顧並承諾只要村裡或是鄉親們如有什麼事情只管打電話。他們一定鼎力相助。
鑼鼓歡送王老漢靈柩出村的響聲撼地震天,驚醒了我的沉思,眼看著王老漢遺像和村民們含淚相送的動人場境,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輪紅曰高懸在蔚藍色天空,普天下一朵朵感恩花競相開放,朵朵鮮豔奪目。香風四溢,好一幅相互感恩的溫馨和諧的晴明河上圖啊!一語不由脫口而出。
(圖文編輯:黃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