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北京大名府有一寺廟叫資福寺,寺內有若干僧人。僧人的生活費用除了官府所撥銀兩外,主要靠向周圍農戶收取田租維持。年景好時,田租還能如數收來。但遇上兇荒之年,田租就不那麼好收了。寺裡往往要接連派出僧人,加緊向農戶催租。這年適逢大旱,寺裡便派出僧人海曇去鄉下收租。
海曇是個壯年僧人,入寺為僧多年,雖每日裡吃齋念佛,但遇事仍不能寧靜淡泊,超凡脫俗。這天他來到定福莊,打算向佃戶潘存正索租。海曇走進潘家門中,見潘存正正坐在院裡,愁眉不展地悶頭抽旱菸。
他明白潘存正可能正為田租發愁,但自己要完成任務,也就顧不了許多,便開口對潘存正說:「潘施主,今日我奉住持之命前來討租,你且將租米備好,明日送往寺廟來。」
潘存正本來就在為如何度過荒年一籌莫展,見到海曇和尚前來索租,無異於雪上加霜,於是便沒好生氣地說道:「你沒見到我今年顆粒無收嗎?連吃的都沒有,拿什麼交租?」
海曇一聽也來了氣,當即說道:「我不管你有沒有吃的,反正這租你是非交不可。」兩人一人說要交,一人說不交,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劍,爭執不休。爭吵之中,海曇和尚狂暴性氣,衝上前去就打。潘存正也不甘示弱,和他廝打作一團。
海曇和尚畢竟年輕力壯,一陣拳打腳踢,不一會兒潘存正就倒臥在地,大口吐血,氣息奄奄。海曇還不肯罷休,又重端幾腳,可憐潘存正當即命歸西天。海曇見出了人命,不免心中害怕,草草收拾了一下現場,便匆匆離去。
這時聽到吵鬧聲趕來勸架的鄰居周才等人,剛走到潘家門口,見海曇花正往外走,以為二人已經偃旗息鼓,停止爭吵,便也未進院內,就此轉身回家。
當日,潘存正之兄潘存中來到弟弟家發現他斃命多時,而且身上還有傷痕,便馬上找來鄰居周才等人詢問,潘存正曾與資福寺和尚海曇發生過爭吵,便料定是海曇下手殺死存正。存中當即將存正安葬在莊外後,立即向巡按府狀告海曇和尚殺死其弟。
第二天,大名府刑館得巡撫大人批示,受理了潘存中告海縣殺害潘存正一案,並差人來資福寺拘拿海曇。海曇進入堂內,見潘存中等潘家人已站立在一側,正向自己怒目而視。大名府理刑官舒潤大人則端坐在堂前,上方懸一上書「明鏡高懸」四字。差役手持刑具,分列大堂兩側,神情威嚴。
此時舒潤問:「僧人海曇,定福莊村民潘存中告你殺死其弟同莊佃戶潘存正,並有鄰人周才等人作證,你認罪不認?」海曇聽後忙從懷中掏出狀紙遞上道:貧僧正要告潘存正賴租不交,如何就成了被告了呢?那日貧僧為索要租米和他爭吵,是事實所在。但他堅持不交,貧僧也無可奈何,只得離開潘家,後在門外遇見周才等人。
據此怎能斷定貧僧是殺人兇手呢?潘存正一直體弱多病,此人所周知。他的死一定是重病所致,而潘家人趁機誣陷,說是貧僧殺害,這真是冤枉之極。大人明鏡高懸,萬望給貧僧作主。
舒大人道:「你們一方說被殺,一方說病亡,看來本官只有開棺驗屍,才能辨明真偽。」然後立即向潘存中問明墓葬所在,令幾名差役帶上仵作,前去開棺驗屍,其餘人在堂內等候。不一會兒差役匆匆趕回報告說,掘墳開棺後,發現其中只是空穴而已,並無屍體。
潘存中聞聽屍體不翼而飛,更是火冒三丈,對舒大人說,定是海縣為逃避罪責而竊屍轉移,以此布下迷陣疑惑眾人。海曇分辯道,潘存正本來就是因病身亡,潘存中為了達到誣陷的目的,便事先轉移屍體,企圖掩蓋真相。
舒大人見雙方爭執不休,審訊受阻,便喝令退堂,次日再審。退堂後,舒大人思忖,潘存正屍體不翼而飛,定是被人移走。無論是誰移屍竊屍,當務之急是要先找到屍體。於是舒大人喚來差役,囑咐他們多帶些人在資福寺和定福莊四周仔細尋找,留意有無可疑之處,同時張榜告示,若有發現蹤跡並報告者,必有獎賞。
潘存正之屍體四處尋找不得,日子一天天過去,由於屍體下落不明,所以此案一直沒有辦法判決。潘家人要求將海曇和尚拘押拷打,逼問他屍體下落,舒潤大人覺得這樣做無異於刑訊逼供,若是海曇和尚咬死不承認,此案也將無法破解。
一天,有一香客到資福寺進香,無意中走進寺廟後院一處隱蔽的房間裡。香客好奇地推門而入,卻見房間中有一巨大木偶神像被布袋緊緊纏繞,隱約之中有一陣陣臭味從木偶之中滲出。再細看屋內蚊蠅,有飛向木偶處集結的跡象。香客貪戀布匹,想要將布匹扯下帶走,撕開纏裹的布匹,一隻有些腐爛的手從木偶之中掉了出來。
香客見此情形,差點嚇得暈死過去,趕緊丟下布匹就跑出了寺廟。香客來到巡案衙門狀告,將所見情況一一向舒潤大人稟報。舒潤聞言大驚,立刻帶人前往現場查驗。當驗屍官將木偶打開抬出裡面的屍體時,屍體正是失蹤的潘存正。
舒潤當即將資福寺所有和尚拘押,又搜查了海曇和尚的房間,結果發現有半段還未用完的布匹藏在了床底下。舒潤當即提審海曇和尚,海曇和尚起初並不承認,但舒潤把半段布匹丟在他眼前時,海曇和尚傻眼,二十大板殺威棒打下去之後,海曇和尚才承認了作案的經過:
原來,當天海曇和尚與潘存正發生爭執,海曇和尚將潘存正打死後,思慮了一番。潘家人肯定會將自己告上衙門,且有周才等作證,自己只怕要吃官司。縣衙斷案,肯定會以驗屍情況為準,潘存正棺材被打開後,其被毆打致死的情況一目了然。若能將屍體盜走,衙門無屍可驗,就不能定自己的罪。於是,海曇和尚便在夜裡悄悄將潘存正之屍盜走。
海曇和尚將潘存正之屍盜走後,為掩人耳目將其藏入一座大木偶神像之中。木偶神像將於近日舉行的佛典活動中焚毀,海曇和尚負責木偶神像的焚燒活動,於是便想藉此毀屍滅跡,掩人耳目,誰知道在祭典活動的前一天,香客誤入房間,並貪圖木偶上捆綁的布帶,扯下布帶之後,發現了藏在裡面的潘存正之屍。
經過仵作再次查驗,潘存正的確被毆打致死。海曇和尚無話可說,只得在供狀上簽字畫押。舒潤大人當即將海曇和尚定為斬首之刑,助紂為虐幫助海曇和尚搬運屍體、掩蓋罪行的資福寺兩個和尚,分別被處杖責三十,以儆效尤。
此案之中,和尚海曇和佃戶潘存正都是脾氣暴躁之人,二人一言不合就開打,最後海曇花和尚打死了佃戶潘存正。和尚殺死潘存正後,為掩蓋罪行盜挖屍體,又將屍體藏入木偶神像之中準備毀屍滅跡。若不是香客無意中撞見,潘存正屍體一旦被燒毀,此案就成了無頭公案。
鄰居周才並未見親眼見到和尚殺人,和尚只要咬死不肯承認,就死無對證,頂多關押幾年就能出獄。海曇和尚作為出家人與佃戶鬥毆,致人死命,又盜挖屍體藏入神像準備毀屍,此舉喪心病狂,人神共憤。最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香客發現屍體,真兇被擒。
自此,明朝木偶神像案,結案。
參考文獻:《廉明奇判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