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姐不僅姓馬,而且長得是人高馬大,比一般男性都高。人們估量馬大姐得有1米8,實際一量是1米75.馬大姐不識字,搞不明白又記混了,因此當人們問馬大姐身高有多少時,馬大姐大聲說:7米15.人們一聽都愣了,隨即哄堂大笑。大家調侃說,馬大姐,你比村裡的電線桿都高了。
馬大姐不明所以地問:那我究竟是多高呢?人們告訴她應該是1米75.後來人們一看到馬大姐過來,就開玩笑說:7米15來了。馬大姐會一本正經地說:我是1米75,不是7米15.由此馬大姐得了個7米15得綽號。
說馬大姐是閒人,是指馬大姐喜歡走街串戶,東家長,西家短,沒有她不知道的。而且馬大姐無論到了誰家,都喜歡脫了鞋上炕,尤其是冬天,大家喜歡燒柴火把炕烤得暖暖的,一家人都在炕上暖和。馬大姐一來,脫鞋上炕,在人家的炕頭上一坐就是大半天,她人高大,坐在炕頭上,把最暖和的地方佔去了,別人都沒地方了坐了,只好搬個板凳坐在炕前。馬大姐走街串巷知道的事多,沒事就光聽她高談闊論了。
馬大姐腿長嘴快,凡事都是包打聽和大喇叭,時間長了,就有人拜託馬大姐給說媒,東村的姑娘看上了西村的小夥,或者是哪家的父母相中了某村的姑娘了,因為馬大姐四裡八鄉的都認識,就讓她跑跑腿,動動嘴,從中穿針引線,牽線搭橋,沒想到還真成了幾對。由此馬大姐媒婆的名聲就聲名遠播了,她到了誰家,都好吃好喝地伺候著,大家都有幾個孩子,不定什麼時候就用到馬大姐了。
馬大姐靠著那張能說會道的嘴,真是沒少吃香的喝辣的。大家一方面是有求於馬大姐,另一方面是不想得罪她,你要是沒伺候好馬大姐,她那張嘴死的能說成活的,黑的能說成白的,要是不捨得把家裡的好東西給馬大姐吃,還不知道怎麼出去給你廣播呢,一旦小氣巴拉的名聲傳出去,名聲臭了,男孩子找個媳婦,姑娘尋個婆家,人家一打聽就吹了。
正是因為會說媒,馬大姐更是整天不著家,家裡的活還有人搶著替她幹,因為都想巴結她給說個媳婦,尤其是家裡找對象困難的,簡直成了馬大姐家的長工,挑水,掃地,種地,收莊稼,馬大姐家是事事都趕在人家的前面。馬大姐動動嘴,人家就得累斷腿。大家還心甘情願,忙得不亦樂乎。
別看馬大姐整天給人家說媒牽線,自己還是個未嫁出去的老姑娘呢。小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回事,大了看到馬大姐家沒個男人,只是和老母親娘倆相依為命,曾經感到奇怪,問父母馬大姐整天給別人說媒咋不給自己找個婆家?,父母也沒說為什麼,只是後來隱約知道,馬大姐年輕的時候也不是沒找過,只是不知道為什麼男方退婚了,流言說馬大姐是個不完整的女人,具體情況當事人不說別人也只是猜測。
後來馬大姐還有一次脫單的機會,介紹的是本村的也是娘倆過日子的人家,談婚論嫁時,倆人進城扯衣服,散了。原因是馬大姐嫌棄對方小氣,倆人逛了一天連頓飯也捨不得在城裡吃。男方因為馬大姐的名聲本來就不是很積極,被母親逼的沒辦法才不得不跟馬大姐處處看,這樣一來,正好一拍兩散。此後,倆人沒成,後來也相互再沒成家,都這樣孤單單地過了一輩子。
別看馬大姐不識字,人家還是黨員,那時入黨不看學問,主要看你積極不積極。馬大姐就是個積極分子。馬大姐雖然沒文化,但是對黨的政策方針背得還很熟,你要是守著馬大姐說黨的壞話,馬大姐跟你理論起來沒完,非得讓你承認錯誤不可。
馬大姐愛串門子,宣傳黨的思想工作,如果你有什麼意見或者建議,只要跟馬大姐說了,她就能在黨支部會議上提出來,或者把村民的困難反映上去,在這些方面,村民們還是很喜歡馬大姐的作風的。
小時候記憶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年夏天,公安在押解犯人的過程中,不知道為什麼讓一個罪犯逃脫了,公安順著蹤跡追到了我們村,村民們都很緊張,有幫著公安搜索的,也有看熱鬧的。後來還是馬大姐發現罪犯藏在一處隱蔽的樹叢裡,報告給了公安,公安把犯人逮住帶走了。對於馬大姐的勇敢,村民們還是很敬佩的,人人都說:不愧是共產黨員。
馬大姐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年輕時馬大姐忙著地裡的活,忙著給人家說媒,忙著黨員的工作,母親就在家裡操持家務,是她的後方。娘倆過日子非常節儉,不捨得吃,不捨得穿,人們都勸她們,你娘倆攢那麼多錢幹什麼,不吃不穿,死了能帶走?可是過慣了窮日子的人家是很難改變的,即使後來生活好了,仍然不像其他人家那樣放開吃喝。可能這就是勞動人民的本色吧。
我記事的時候,馬大姐大約五十多歲了吧,還是自己挑水、種地,那時還是有幾個光棍漢去給她幹活的,就是希望她給幫著說個媳婦,馬大姐也以此為誘餌,讓人家給她幫忙幹活。
後來馬大姐的母親去世了,馬大姐消沉了很長一段時間,畢竟娘倆共同度過了那麼長的歲月,彼此是對方的精神支柱。老母親離開,馬大姐的心裡肯定是非常孤單的,雖然她在外面風風火火的,但是回到家還是個有母親的孩子,母親一旦走了,她可能會很失落,從此在這個世界上她真的是一個人了。
後來沒過幾年,馬大姐也走了,一個人走得悄無聲息。村民們幫著辦完了馬大姐的後事,議論了幾天馬大姐的是是非非後,日子繼續往前奔。
馬大姐身上有農民似的狡詰,有農村婦女的長舌,但是也有中國人的熱心,正直,她就是鄉村農民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