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者大學
作者 | 胖貓
「什麼是烏合之眾?」
這讓我我想起電影《悲傷逆流成河》裡的一個鏡頭。
電影裡,女主易遙站在河堤的一頭,她的背後是一望無盡的大海,在她的對面,她的同學們站在岸上,他們都認為:「易遙是兇手,易遙殺了人。」
圖片:電影《悲傷逆流成河》
想像一下這個畫面,一個人對抗全世界,光是唾沫星子都能把人淹死。
面對千夫所指,易遙說:「殺死顧森湘的人是誰,我不知道,但殺死我的兇手是誰,你們都清楚。」
說完,易遙轉身跑向無盡的大海。
是誰逼死了「易遙」?是謠言嗎?不是。
是相信謠言並傳播謠言的人殺死了易遙,是那些高高在上,站在岸上「指點江山」的易遙的同學,他們殺死了易遙。
在這個片段中,他們就是「烏合之眾」,他們一些行為表現,也符合書中勒龐對群體行為社會心理特徵的描述:
第一,衝動和多變,當危機出現時,他們往往是情緒壓倒理性、盲目衝動代替思考。
對於易遙是不是兇手,傳謠言的人並沒有明確的證據支撐,因此當看到易遙跳海,他們很快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說:「我什麼事都沒做,這不管我的事兒。」
第二,易受暗示和輕信。
故事一開始,他們就受到了「易遙不是個好女孩」這樣的暗示,於是問題出現時,他們便相信這就是易遙做的,只有易遙才會做這樣的事。
第三,情緒的誇張與單純。
指責易遙時,他們如同受害者家屬一樣義憤填膺,那一刻,他們自認為自己是正義的化身。
第四,偏執與專橫。群體中的個人會表現出明顯的從眾心理,在心理學範疇這又被稱為「匿名狀態」,個體藉助「數量即正義」之名行不負責任之事。
這表現在,當有人提出質疑,說「易遙沒有殺人時」,他們強烈指責說:「你是不是沒有人性啊?」
從上面這些心理特徵來看,好像「易遙的故事」裡,那些傳謠言的人就是勒龐筆下所謂的「烏合之眾」,但其實二者之間還是有一點的細微區別。
勒龐筆下的「烏合之眾」更多偏向於「暴民」,沒有任何理智,被情緒衝昏了頭腦,是愚蠢的,是野蠻的。
但「易遙的故事」中的「烏合之眾」,他們並沒有表現出狂熱,相反他們十分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一件「好事」。
於是他們便打著做好事的旗幟,開始對他人進行「精神霸凌」。
而在資訊時代,這種「霸凌」也變得越來越容易。
圖片:電影《悲傷逆流成河》
網絡暴力便屬於其中之一。
這種新形式的「烏合之眾」,最可怕之處在於人們進行「霸凌」、「暴力」的時候,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相反他們覺得自己在做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兩年前,重慶一輛公交不幸墜江,最開始的報導裡稱,由於女司機逆行致使公交車墜江。
消息一經發散,各路網友紛紛出動,開始口誅筆伐女司機。
有網友甚至惡毒地說:「如果我是這個女司機,當場就跳下去算了,你還有臉活著嗎?」
很多評價裡,還包含著對「女司機」這個名詞不懷好意的偏見。
後來事情出現逆轉,女司機在這件事情中沒有任何責任,只是很不幸地出現在了那裡而已。
收到最新消息後,人們開始轉向,指責那些「網絡暴力」女司機的人,以及對「女司機」這一名詞,有所偏見的人。
沒有人反思,沒有人去道歉,沒有人說自己當初做錯了,仿佛當初指責女司機的人不是他們一樣。
前前後後兩次網絡暴力,施暴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是懷揣著自以為是的正義感自發聚集的。
雖然跟勒龐的「烏合之眾」有些不一樣,但是這種新形式的「烏合之眾」破壞力可能更強。
勒龐的「烏合之眾」個體需要隱匿在「群體」中才能施暴,而新形式的「烏合之眾」只需要隱匿在網絡背後,就可以施暴了。
這也許就是「網絡暴力」頻發的原因。
從表象上看,「烏合之眾」現象只是人們的一種從眾行為,而背後表現出來卻是人性的弱點。
首先是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很多人可能不解,這怎麼能說是人性的弱點,但從本質上說它也是人性弱點的表現。
人往往有趨利避害的動物偏向,而思考意味著你要收集足夠多的資料,然後對比分析,最後得出結果。
相信這個過程對大部分人來說,是比較痛苦的,所以他們把思考的這個選項交給別人,等別人想好了,他們跟著走就可以了。
網紅經濟就是這麼來的,人們不需要思考,跟著網紅買就可以了。
其次是缺乏責任感。
書中,勒龐有段話說得特別好:
單獨一個人必須要為他的行為承擔責任——法律上或者道德上。
但是,群體則不然,群體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群體就是責任,群體就是道德,群體就是法律,群體就是道德,群體的行為自然是合理的。
這也能從一定程度上解釋,有些人為什麼不喜歡做決定,因為他們怕承擔責任。
書中勒龐還寫到了「烏合之眾」現象對政治經濟的影響,這部分也比較有意思。
細想我們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史,不就是一次浩浩蕩蕩的「烏合之眾」行為嗎?
統治者鞏固「皇權高於一切」的信仰,等這個信念根植人心的時候,統治者的統治也就越發穩定。
圖片:電影《悲傷逆流成河》
對於「烏合之眾」現象,書中勒龐的側重點在於它的弊端。
這也許跟勒龐的經歷有關。
勒龐出生於1841年,他親眼見識過法國巴黎公社革命中的許多暴行,比如焚燒盧浮圖書館。
這些痛苦的經歷,體現在他的作品中,便是不嗇筆墨地對「烏合之眾」現象的批判。
但我們知道,一件事情它是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的。
之前我們推薦的一篇文章《成熟度有三個層次,可惜大多數人都在最底層》中提到了一個詞,叫「灰度哲學」。
意識是說,看人看事,不該用簡單的「非黑即白」的價值觀去判定,而是既要看到「黑」的一面,也要看到「白」的一面,也就是用「灰色」的價值觀來看。
就拿「烏合之眾」現象來說,放在戰爭年代,放在戰場上,它就能表現出它好的一面來。
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片段:
軍隊開拔之前,將軍一般會講一大段話來鼓舞士氣。
這段話一開始會抒情,要告訴士兵們:「我們這次出徵是為了保衛祖國山河,是為了守護我們父母妻兒」。
抒情的目的,其一是煽動士兵的情緒,讓他們的心變得柔軟;其二是傳達一個信息:「我們的戰爭」是正義的,讓士兵更信任將領。
但前面的都是鋪墊,最後才是高潮。
講話的最後,將軍一般會用簡短的四字成語來升華本次演講主題,順帶結束髮言,諸如:「犯我疆土,雖遠必誅」。
將領講完後,士兵在底下高聲齊呼:「犯我疆土,雖遠必誅」,這也就達到了演講的目的——鼓舞士氣。
在這些場景裡,士兵儼然就是「烏合之眾」,可在戰場上,這是取得勝利很關鍵的因素。
如果士兵沒有被鼓舞,沒有被煽動,那他們死在戰場上的可能性會更大。
圖片:電影《悲傷逆流成河》
從這方面來說,「烏合之眾」是可以被利用的,而且從歷史上看,群體力量也確實推動了一些法律制度的完善,一些不公平現象的改變。
可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警惕「烏合之眾」現象,避免自己成為別人手中傷人無形的利器。
作者:胖貓,一隻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貓。
明天就是教師節啦,我們給大家準備了超值秒殺活動哦~歡迎來約讀半徑的小店逛一逛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