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不住各大社交網絡的強推,終於去看了《隱秘的角落》。
劇的質量名副其實,但結局卻差強人意。「童話版」的結局暗示,朱朝陽和張東升最終都有向善的舉動——張東升把普普送進了醫院,也沒有殺嚴良,而朱朝陽也選擇向警察坦白朱晶晶的死亡真相。這也算是給了觀眾一點安慰。但我覺得這種「向善」並不徹底,童話或現實的選擇也略顯蒼白和膚淺,朱朝陽和張東升的悲劇人生依然無解。
整個劇情就像一壺逐漸升溫的水,蒸汽把蓋子頂到「鐺鐺」作響,卻最終沒有衝出壺頂,讓看的人也無法得到釋放。
但話說回來,看一部劇,有了精巧的構思和合理的劇情,看完爽完不就得了?為什麼還要糾結主人公悲劇人生的解法?
因為這部劇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它反映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朱朝陽和張東升無一都是不幸的原生家庭的受害者,現實中也不乏這樣的案例。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也都存在著受到原生家庭影響的隱秘角落。
所以,看到癥結,找到解藥,才能真正讓朝陽東升,照亮那些隱秘的角落,讓悲劇不再發生。
1. 少年朱朝陽:離異家庭中的缺愛者
先說朱朝陽,他是一個妥妥的學霸,每次都考年級第一。這對於中國家庭來說,在他這個年齡段,他無疑就是一個最優秀的孩子。他的好成績對於婚姻失敗的母親來說,就是最大的安慰。
他還是個聽話的孩子,個性隱忍、溫順,這一點也是好孩子的標準之一,因為聽話能夠讓父母省心,能夠避免很多激烈的衝突。畢竟哪個父母都不願意天天與孩子耗神耗力鬥智鬥勇,寧願多花點時間在工作上。
但他與母親真的就沒有衝突嗎?母親真的對他就百分百滿意嗎?非也。
劇中用一個很細微的喝牛奶的劇情展示了他與母親的衝突。在王瑤的逼迫下,母親被迫在廣播中公布了自己與主任的秘密戀情,甚至說出了他們在賓館開房的「不堪」事實。就在當天晚上,母親強迫兒子在她的監視之下喝牛奶,在想要給兒子擦嘴的時候,兒子的躲避還造成了母親更為粗暴和激烈的「擦拭」行為。
這種令人窒息的操作,表現出了母子之間深深的隔閡。母親一方面覺得孩子對自己的不堪行為不滿意,另一方面又怨孩子拖累自己,讓她無法進行自由的戀愛。所以,她是又自怨,又怨他,矛盾又糾結。而相反地,兒子並非不想跟母親溝通,又或者不想讓母親再婚,只是母親拒絕與他溝通,可能單方面的認為再婚會讓兒子不開心。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離異家庭的母親。她們充滿了愧疚和恐懼,卻從來不敢表達。她們把所有的愛和精力都注入到孩子身上,用孩子的優秀來證明掩蓋他們的失敗。她們觀念傳統,不敢奢求個人的幸福。感情方面的不滿足和生活的壓力,最終表現出來的,就是對前夫的無休無止的抱怨和對孩子「變態式」的嚴格管教。
在這樣的環境下,朱朝陽的性格逐漸扭曲,缺愛讓他變得自私。
他不喜歡嚴厲的母親,更喜歡寬容的父親。但父親的愛已經被同父異母的妹妹分走一大半。為了得到父愛,他隱藏了妹妹的死因,甚至在妹妹死後也沒有過多表現出來愧疚感,而是一種父愛失而復得的喜悅。
他缺乏友情,所以在得到普普和嚴良的友誼之後,不惜觸犯法律幫助他們,儘管他知道後果的嚴重性。而在一系列的偶然事件導致父親被殺之後,他又對倆人產生了埋怨,後悔接納了他們。他還故意給了嚴良一個空白的內存卡,假裝是已經複製的,挑起張東升和嚴良的衝突。
殊不知,勒索張東升要30萬是這個故事的開始,但悲劇的導火索是他破碎的原生家庭,以及他對妹妹死亡原因的隱藏。如果他從一開始就坦白妹妹的死因,也不會有繼母弟弟的綁架,也就不會有後續的一系列事件。還有,如果不是這個空白的內存卡惹怒了張東升,也就不會有父親和繼母的死亡。
其實,如果多一點溝通,多一點理解,或許離異的家庭也不至於造成悲劇。離異的父母首先應該心理健康,不要總是怨天尤人,積極的向前看,還應該主動跟孩子溝通,不要減少對孩子的關愛。這樣,孩子才不至於壓抑自我,為了獲得愛和自由而不擇手段。
對比朱朝陽和北大弒母案中的吳謝宇,就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完美。只是如果完美被定義為成績優秀、過度順從和高度自律時,就成為了對成人世界的屈服和諂媚。希望更多的中國家庭能夠意識到,身心和諧,內外統一,才是所謂的完美。
2. 中年張東升:無法自愈的鳳凰男
有人說張東升就是長大後的朱朝陽,我認為,還不如說張東升是成人版的朱朝陽。他們同樣的聰明、冷靜、溫和,只是張東升多了一絲冷酷和殘忍。
張東升的悲劇,發生在他的新生家庭之中,但根源也是原生家庭。
根據小說中的描述,張東升來自農村,家境貧寒,卻在學習上很優秀,在數理邏輯方面有過人的天賦。如果繼續學習,他是有直博的機會的,可以說是前途無量。但是為了跟徐靜結婚,他竟然選擇放棄了學業,在少年宮做了一個普通的代課老師。
可以說,張東升的出身和財力,都無法與妻子匹敵,唯一的優勢就是他的才智,但他又偏偏放棄了才智換取地位和金錢的機會。他將自己的生活完全依附於妻子,庸庸碌碌多年之後,最終遭到了嶽父嶽母的嫌棄和妻子的背叛。
長期的壓抑,導致了他矛盾的個性,懦弱卻又殘忍。他平時對家人的嘲諷連一句反抗的話都不敢說,但卻用最殘忍的手段一一進行報復——把嶽父母推下山崖,偷換妻子的藥,讓妻子慘死海上。
從他作案的動機上,你可以嗅出和朱朝陽的母親同樣的味道,那就是怨恨。他怨恨嶽父母和妻子,因為自己多年的付出換來的卻是背叛;他怨恨三個小孩,他們的勒索,讓他走上了不斷殺人來掩蓋錯誤的道路。
事實上,他的悲劇完全是自私導致的。當生活出現問題時,他沒有選擇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也沒有選擇去改變自己,而是簡單地歸咎於他人。殺戮,成了他對抗命運的手段,而這種手段無疑也是懦弱的一種表現。
他沒有把聰明當作改變命運的手段,而是用在了犯罪上。如果他利用自己的才智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和妻子平起平坐,也就不至於成為了依附於他人、沒有尊嚴的人。再如果,他發現妻子不愛自己了就選擇勇敢放手,去追求更精彩的人生,那麼他會有更美好的人生。
出身並不代表所有,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已經不是少年了,在脫離了原生家庭之後,他接受到了高等教育,已經擁有了治癒原生家庭影響的能力。但他仍然內心自卑,缺乏改變自我面對現實的勇氣。
他的故事讓我想起了去年大火的韓國電影《寄生蟲》,兒子學習優秀,女兒美術功底出色,父親開的一手好車,母親年輕時是運動員,一家人各自都有隱形的才能,卻偏偏消極懶惰、不思進取,走上了寄生於富人家庭的道路。他們聰明嗎?很聰明。精心設計的一個個騙局,把富人耍的團團轉。他們貧窮嗎?很貧窮,窮在視野和心智。
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跟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對抗,包括天生的性格缺陷、社會資源的不公平。家庭真的很重要,它能塑造你的個性,決定你的人生起點。但我們別忘了,人生還有另外一個武器,就是強大的自我塑造力,這才是決定你人生終點的重要因素。世上沒有完美的家庭,也沒有完美的父母,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學會自尊、自愛、自強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如果讓我來編一個結局,大概會是這樣:朱朝陽的母親意識到了自己教育方式的錯誤,與兒子進行坦誠的溝通,兩個人達成了互相理解;張東升在臨死之前,發現所有的錯誤本可以避免,自己還有另一種人生選擇;而少年的朱朝陽,在成長的過程中內心陰暗的角落逐漸被照亮,最終沒有成為中年的張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