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爬山嗎?」
《隱秘的角落》雖然播完了,但是這部劇的力量還在影響著看完劇的人。
除了環環相扣的縝密劇情,我們還看到了朱朝陽、嚴良、普普三名主角的人格、命運與他們背後的家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從最開始天真爛漫的孩童到漸漸展露出越來越深重的陰影,最後一步步跌落深淵。當「童話」成為「魔鬼」,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的原生家庭都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今天,我們就聊聊這部劇,聊聊每個小孩「變壞」的真相,以及如何避免對原生家庭的複製,完成自我察覺和人格獨立。
朱朝陽
令人窒息的母愛與游離的父愛
朱朝陽是典型的離異家庭,母親周春紅獨自撫養兒子,極盡照顧之能事:
從不允許兒子吃垃圾食品,不許吃有防腐劑或者是在正常人眼中都只是一些普通零食的東西;即便有適合的重組家庭對象,也以不影響孩子成長為由拒絕了男方的求婚;為了保證營養,強迫兒子每天喝一杯牛奶。
但這份愛並不純粹,還時常讓朱朝陽感到壓抑,因為母親為他犧牲了全部,如果他稍有不從,就是對母親的背叛。這種令人窒息的犧牲變成了他們之間共同的枷鎖。
朱朝陽知道母親一個人拉扯自己不容易,所以努力活成一個懂事的好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屈服,千方百計想讓她滿意,但她的愛裡混雜了她自己的各種缺憾,變得偏執、脆弱,甚至歇斯底裡。
她將全部的愛都給了朱朝陽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思想和立場毫無保留地灌輸給自己的孩子。看似無微不至的照顧,實則是很強的控制欲。
這種毫無邊際的愛,讓朱朝陽害怕母親的靠近。他需要過早地學會如何察言觀色、權衡利弊,根據母親的情緒變化不斷調整自己,壓抑自己真實的自我與情感需求,以滿足母親的需要,這也讓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朱朝陽的家庭中父親是缺席的,父親朱永平在離婚後有了新家庭,對兒子沒有絲毫的關心,就連兒子考第一的消息,都是在牌桌上聽牌友說的,直到朱朝陽洗得發白的衣服和穿到破爛的鞋子連牌友都看不下去,他才帶著兒子去商場買鞋。
看得出來他非常渴望和父親的連結,但對他來說,「父親的確是一棵可以依靠的大樹,只是樹底下沒有他的位置。」
教育家斯賓塞曾在他的《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中指出:「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好的不好的都影響巨大。」
曾經有一項研究,分別調查了三個群體與父親關係的好壞:包括失去父母,父母離異,以及穩定家庭的孩子。結果顯示,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與父親關係好的孩子,都會比那些和父親關係不好的孩子,更受大眾的歡迎。
朱朝陽無法在自己身邊最親密的男性長輩身上,看到一個示範,也缺少與父親的接觸,缺乏正面男性長輩的支持,最後變得更容易被外在影響所控制,需要依賴朋友來填補空缺。
迎合著父母的期望,希望有一天真實的自己能被父母真正的接納和肯定,換來的卻是母親的歇斯底裡與父親的敷衍偏心。
對於尚未成年的孩子來說,家庭是安全的代名詞。缺少父母任何一方的愛,對孩子來說,都意味著失去了一方的庇護。朱朝陽的「變壞」,離不開壓抑的家庭環境和情感缺失的童年。
朱晶晶
無節制的溺愛與無原則的包庇
朱晶晶是幸運的,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被父母寵愛著。但也是不幸的,因為父母無節制的溺愛方式,間接成為她失去生命的隱形殺手。
當朱朝陽穿著新買的白色運動鞋,和朱晶晶的母親王瑤站在一起時,王瑤用嘲笑又嫌棄的口吻問朱朝陽:「你媽不給你買新衣服嗎?」
感受到母親對朱朝陽的瞧不起,話裡話外的諷刺和挖苦,朱晶晶更是故意踩了朱朝陽的新鞋,果然也沒有被要求道歉。
孩子是一張白紙,沒有是非觀,也沒有道德的標尺,父母的態度和原則就是他們的態度和原則,他們的表現映射的是家庭的模樣。
母親不以為然的態度讓朱晶晶對是非和規則失去了判斷,同時滋長了孩子的壞習慣。
熊孩子們的父母大多不以為然:「孩子還小,犯錯可以被原諒。」他們會認為衝動的自由表達是健康、合理的,正是這種觀念縱容了他們和孩子。
他們極端的放縱和無約束的紀律要求,以及對孩子自由表達衝動的鼓勵,都與孩子的缺乏控制和衝動行為的發展相關聯。
在放縱型父母教養下的孩子性格一般表現為衝動、攻擊型兒童,對成人反抗,不順從,缺乏自控,專橫,衝動。
正是這種專橫,讓朱晶晶對朱朝陽吼出:「你不是想和我搶爸爸嗎?你做夢!他都和我說了,他只喜歡我,根本不喜歡你!」最終導致了她的墜亡。
父母的溺愛,是孩子成長的毒藥。在溺愛嬌慣中長大的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沒有責任心,時間長了會形成扭曲偏激的個性,長大後沒出息不說,很容易犯下錯誤。
臺灣女星狄鶯,就曾因溺愛兒子出名。她在綜藝節目中自曝,兒子每頓飯都要她親自餵2個小時,12歲才斷奶,同床睡了15年。
最終狄鶯的溺愛毀了兒子,2018年,孫安佐因持槍威脅校園被捕,在搜捕中,警方甚至從他家裡搜出一支9釐米手槍和1608發子彈。
這種愛,打著愛之名,卻過度關注和幹預孩子,不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實則是害了孩子,不懂得愛,也不珍惜愛,變得要麼自私,要麼自大。
嚴良和普普
缺乏父母的管束,直至誤入歧途
嚴良母親不詳,年幼目睹警察抓走犯罪的父親;普普父母雙亡,家裡只剩下自己和瀕臨死亡的弟弟。相對朱朝陽和朱晶晶來說,他們來自無父母照顧的家庭,成長中缺少父母的培養和管理。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變成兩個極端的人:要麼無法無天,自由散漫,誰說都不聽;要麼自立、有主見。嚴良和普普則屬於後者。
在一個家庭裡,父母的角色同等重要:母親在教育方面看重的是細節,而父親更注重孩子的整體和方向的教育,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
而缺乏父母的管束,甚至從父母身上耳濡目染的不良習氣,都會導致孩子遊走在社會的邊緣,直到迷失自己,誤入歧途。
你/我/我們每個人
如何避免對原生家庭的複製
我們無法選擇父母與成長的環境,但在對待已經發生的事情上,我們可以有很多選擇。比如在已經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後,如何給孩子一個可以健康成長的環境,避免對原生家庭的複製?
你可能會在某一天突然意識到,「明明最討厭成為像父母一樣的人,卻在某一個瞬間,突然發現自己越來越像他們」。其實,覺察即是改變的開始。
在決定避免重複父母舊有模式的時候,要讓自己首先知道,性格是自己塑造的。家人只是提供了原生家庭的環境,以及他們的個性風格,他們對你的影響僅此而已,他們無法決定你應對原生家庭的方式,你將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對家庭環境以及家庭成員的個性風格做出反應。
沒有任何其他人可以塑造你的個性—這一點的好處在於只有你能夠改變自己,這種改變並不依賴於別人的改變,你無須再像幼年時候那樣,對家人所營造的環境以及他們的個性風格做出機械的反應,你完全可以做真正的自己。
要做到這一點,你要先對自己負責,不再怨天尤人。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可以嘗試通過以下方式來進行:
1. 弄清楚你的原生家庭都有誰
即使是你不了解的不經常往來的家庭成員,他們的影響力依舊在家庭族群中發揮作用,並深刻影響著家庭的發展和平衡。繪製家譜圖,可以讓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2. 連接家庭成員並創建家庭歷史紀事
在收集家庭成員資料的過程中,你會對整個家庭體系的了解不斷深入,並會發現家庭的特定事件,會形成甚至包括三代人在內的「家庭編年史」。
比如重要事件包括出生、死亡、結婚、分居、重大疾病住院、職業變化、居住地變化、離開家鄉等。
3. 發現家庭內部運行模式
將所有信息整合在一起,並試圖找出其中的意義,就能發現其中的內部運行模式。
試著問問自己:你態度與行為的改變,會對家庭造成什麼影響?你的家人將如何應對?你也可以探訪家人,在面對家人時,試著回想一下自己之前對他們的印象,看看哪些你直接接觸後產生的?哪些是別人告訴你的?它們如何影響你對家人的印象。
在這個探訪中,你更應該關注自己,觀察自己在家庭體系中所發揮的作用。
4. 完成最後的自我分化,接受你自己
以上所有的一切行動的關鍵在於改變自己,完成自我分化,情感成熟。這也將意味著你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你能明確區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接納自己
與親人保持合適的距離
學會應對因為原生家庭而產生的焦慮
學會欣賞自己和他人之間的不同
……
5. 在你的新家庭中實踐你的改變,結束原先的家庭模式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對原生家庭的解釋:「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我們可以選擇的是,在發牌的時候,給孩子發下一幅好牌。
懷著醫療人的初心和使命,曼朗醫療(ID:Mindfront)致力於將國際前沿的循證醫學治療項目和整合醫療服務體系引入中國。
如果你有任何疑惑,歡迎向我們私信提問或文末留言,告訴我們你自己的故事,我們將儘可能的幫助你。
References:
Delsol, C., & Margolin, G. (2004). The role of family-of-origin violence in men's marital violence perpetra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4(1), 99-122.
Sabatelli, R. M., & Bartle‐Haring, S. (2003). Family‐of‐origin experiences and adjustment in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1), 159-169.
本期心理諮詢師:
曼朗醫療西安診所心理諮詢師 紀豔陽
免責聲明: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電視劇《隱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