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個姓魯的木匠,手藝高超。魯木匠有三個兒子,他一心想讓兒子們繼承他的事業。一天,他買了三匹快馬,分給三個兒子,要他們到終南山找一位著名的老木匠學藝。由於三兒子還小,就先暫時留在身邊。大兒子和二兒子先騎著馬走了,三年後,卻又來那個手部空空地回來了。原來,哥倆在外面混了三年,根本沒到終南山,什麼也沒有學到。魯木匠一氣之下把他倆趕出家門,不再相認。對小兒子魯班說:「孩子,我一生的希望就寄托在你的身上了!」
小魯班從小就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他騎上馬,告別了父親。翻過高山,跨過大河,歷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終南山下,見到了老木匠。老木匠問:「一門手藝,有人三個月就學好了,有人三年才學好,這是為什麼?」
魯班答道:「三個月學到的只是皮毛,三年才能學到真本事。」老木匠點點頭,拿出一把崩了口的斧頭和兩隻又禿又彎的鑿子,讓魯班磨。魯班什麼也沒說,耐心細緻地將他們磨好。老木匠高興地說:「孩子,你不怕困難,有心靈手巧,我願意把全部手藝都傳給你!」
就這樣,魯班跟著老木匠學藝,常常天不亮就起床,很晚才睡覺。他如此辛勤地學習,以至於常常是眼兒熬紅,腰兒發酸,手兒磨破。可是一份辛苦一份收穫,幾年下來,魯班慢慢學會了老木匠的所有手藝。
魯班學藝出師後,手藝更加精湛,後人都尊稱他為「木匠祖師」。
啟示:
同樣的學藝機會,大兒子二兒子毫不珍惜,混了三年,一無所成,結果被趕出家門。小兒子魯班卻努力刻苦,勤奮好學,終有大成,被後人都尊稱他為「木匠祖師」。
這一失一得、一成一敗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只有勤奮刻苦地努力鑽研,才能學有所成。
知識拓展:
魯班,姬姓,公輸氏,名般。春秋時期魯國人。&34;和&34;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大約在公元前450年以後,他從魯來到楚國,幫助楚國製造兵器。他曾創製雲梯,準備攻宋國,墨子不遠千裡,從魯行十日十夜至楚國都城郢,與魯班和楚王相互辯難,強行說服楚王停止攻宋。
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啟發,經過反覆研究、試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