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我家附近有一座橋,住附近的人都默認會把不需要但是還能用的東西放在橋下,讓有需要的人帶走。
每天都會經過,我總是會很好奇的看看橋下又放了什麼。剛開始還特別不好意思,怕鄰居們覺得新來的中國女人怎麼總是在撿破爛…後來我們也在橋下放了好多自己不用的東西,我才開始特別坦然的每次路過都翻翻撿撿。
撿到過一本超美的小王子繪本,1956年的,不知道伴隨了誰的童年。
撿到過一本百年大事記,類似於全世界20世紀重大事件的剪報,當然是西方視角的。
撿到過一本全新的2020年手帳本,回頭查了下居然還是個挺貴的網紅牌子,在TB上賣的挺貴的。
七七八八尤其撿了很多書,感覺如果我的德語閱讀水平突飛猛進的話,我的鄰居們絕對是居功甚偉。撿的多了我不由得思考一個問題:為啥東西還這麼新,會有人捨得直接放棄呢?
這一點在我男朋友(後面簡稱M)身上也能得到體現,家裡的東西,如果同一功能的超過兩種,他就會把多餘的直接放在橋下,即使這樣東西還很新或者仍然能用很久。剛從國內搬過來的時候往橋下扔過但不僅限於:充電線,耳機,藍牙小音響,一口鍋,柜子,椅子…
扔的時候我真的還挺不捨得的。我屬於比較節儉的類型,可能是受我父母影響比較大。總覺得東西還能用的話為什麼要扔掉呢?而且只是暫時不用,可以收起來用的時候再拿出來啊!用的時候沒有再去買,不是很浪費嗎?
而M的想法是:如果現在不用,那麼用在保存上的時間,精力還有空間都比東西本身更有價值,所以不如乾脆扔掉,節省空間和精力。
感覺自己確實沒有這麼豁達,而且對所謂的身外物有一種佔有欲,尤其是在橋下看見書的時候總覺得:這本好像很有意思啊!等我德語再好一點肯定可以讀!然後就很想拿回家…導致家裡的書架現在已經幾乎飽和,M也嚴厲禁止我再撿書帶回來了。
對於金錢,我也能感覺到我們明顯不同的態度:還在北京的時候,有幾次跟朋友聊天,M老是說,我覺得我賺的錢夠啦,想買的東西也都能買得起,不需要太執著於賺錢…之類的。
我不得不事後教育他:不要說自己賺錢夠了!這話在國內聽起來特別狂,除了馬爸爸這種的,誰敢說自己賺的錢夠了啊!尤其是他其實賺的也不多,就是很正常的薪水,在德國能保持衣食無憂,但絕對不屬於高薪,可是M對金錢真的不是很有執念。
剛開始我以為他從小家境比較優渥(畢竟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沒過過苦日子才不在乎金錢,後來聊起來他說,小時候其實家裡也不富裕,家裡都沒有錢供他上大學。他的大學學費靠的是國家貸款,生活費就是自己打零工。甚至有過沒錢吃飯,餓了一個禮拜,每天就吃點土豆的日子。
他當時跟父母要錢,結果他爸說「沒錢」,他媽給他寄了點吃的…(德國的親子關係也是我很想吐槽的一點,有機會會寫一寫) 如果我經歷過這麼缺錢的日子肯定對金錢會格外執著。
我不是一個買買買的人,但是對金錢始終有一種不安全感,總擔心不夠(確實也不太夠)。我想像中要物質極大豐富,可以實現財富自由的時候才能真正鬆一口氣。估計大部分中國人跟我的想法都是一樣的,這一點可能永遠跟M也不能達到統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