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劇《隱秘的角落》大火,頻頻上微博熱搜,這部劇有太多老戲骨了,如秦昊、王景春、劉琳等,甚至那三個00後演員的演技都讓人感到驚豔。目前這部網劇豆瓣評分高達9.0分。
這部劇改編自紫金陳推理小說《壞小孩》,我其實是看完小說,再來看這部劇的,一些情節改編還是很大的。特別是最後朱朝陽父親朱永平和後媽王瑤的死,改編比較多,小說中是朱朝陽威脅張東升在朱晶晶墓地裡殺死他們的,電視劇則是因為他們在水產房不小心撞見張東升行兇,而被東升殺的,把朱朝陽的仇恨更弱化一些。
小說中把三個小孩的「惡」表達得更直接,更黑暗一些。電視劇裡把孩子的「惡」表達得更委婉一些,更隱秘一些,有的需要從一些細節裡才能看到真相,因為劇中很多場景都是朱朝陽想像的童話,或者謊言。
如朱朝陽對警察說朱晶晶是不小心從窗臺掉下去的,後來從普普給他的信中,就會發現有可能是朱朝陽見死不救或親手推下去的。
還有朱朝陽故意複製一張空白的卡,又故意在肯德基廁所和嚴良商量這件事,讓張東升聽到,想借張東升的手除掉嚴良和普普。
在水產廠裡,王瑤只是被張東升弄暈了,可後期王瑤位置變了,身邊還有一根紅色鐵棍,而朱朝陽被救後在車上一直擦拭手上紅色鏽跡,他可能想銷毀殺死王瑤的證據。
他們敲詐張東升的起因是因為要救普普的弟弟欣欣,可欣欣從來沒出現過,普普在少年宮看到朱晶晶在唱歌,想起了父母和弟弟,最後普普替代了弟弟的位置,而且還唱起了《小白船》,說明弟弟可能死了,這個跟原著也是一致的,普普實際上是恨弟弟的,因為媽媽太偏愛弟弟了,而普普想要那30萬隻是為了自己。
這部劇如果單單看情節,結局還是很完美的,嚴良、陳警官、普普最後都活下來了,可實際上結局就像原著一樣,只有一個小孩活下來了,那就是朱朝陽,其他的都死了,劇中的陳警官也因為救嚴良死了。
其實在開頭的動畫和《三隻小雞和狐狸先生的故事》都可以看到結局,最後都只剩下朱朝陽一個人。
相比小說,這部劇最絕的是加上了笛卡爾的故事,笛卡爾故事有兩個版本,張東升最後對朱朝陽說:你可以選擇相信童話!朱朝陽最後選擇了看似美好的一種,而這些美好的情節卻都是他自己編造出來的童話,實際上真相遠遠比童話更殘忍。
看了這部劇或小說,你會覺得驚訝甚至恐懼,為什麼小孩心理這麼陰暗,這麼惡毒,這麼有心機,這些壞小孩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壞小孩的造成,家長肯定脫不了關係。仔細看這部劇,其實每一個壞小孩的家庭都是有缺陷的。他們父母離異、重組,給了孩子畸形的愛;有的孩子甚至連父母都沒有,愛和溫暖對他們來說那麼奢侈。
爸爸偏心的愛
朱朝陽學習非常優秀,在班上和年級上總能保持第一。他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跟父親離婚了。父親出軌娶了小三,還生下了一個女孩晶晶。
朱朝陽的父親朱永平是做水產生意的,很有錢,但他很少把錢給朱朝陽和他母親,自從離婚後,在現在的妻子王瑤控制下,幾乎很少聯繫兒子,更是很少關心兒子。
他父親幾乎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女兒朱晶晶,對王瑤也是言聽計從,所以把晶晶寵成了驕橫的公主,在媽媽王瑤的教育下,總是和朱朝陽做對。
有一次,在牌友的鼓動下,父親帶朱朝陽去買鞋,結果晶晶故意把朱朝陽的新鞋踩髒,但是朱朝陽絲毫不敢反抗。
在王瑤和晶晶面前,朱永平永遠都是偏向她們,朱朝陽也總是小心翼翼地維護著這份來之不易的父愛。
朱永平開車載著朝陽時,問他為什麼不坐前面,小時候最喜歡坐在前面了。朝陽推說,後面寬敞。然後鏡頭給到車前的「幸福掛墜」,上面是朱永平現在一家三口的照片——那不是朝陽能待的地方了。
朱永平帶朝陽喝甜水,這是他們第一次來這的地方,朝陽興致勃勃說起,爸爸卻早已忘記。還帶來錄音筆探測朱朝陽,這讓朝陽徹底黑化。
朱朝陽一直都在渴望父愛,對於父母的離異,在他的內心深處覺得和自己有關,所以只有努力學習才能讓父親喜歡他。
「我努力學習,是因為我覺得我不夠乖。如果我那時候夠懂事,你們是不是就不會分開了。」
朱朝陽曾對爸爸說過:我真想和晶晶妹妹交換一下,就算我死了也沒關係。其實他是渴望得到爸爸對晶晶那樣的愛。
所以,晶晶那句「爸爸喜歡我,不喜歡你」,才會格外刺激到朝陽,讓朝陽失去理智。
臨床心理學博士喬尼絲·韋布(Jonice Webb)在其《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提出,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可能不在於他們做了什麼,而恰恰在於他們沒做什麼。換句話說,在於他們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朱朝陽的父親就是一個忽視兒子情感的家長。
媽媽令人窒息的愛
朱朝陽的媽媽周春紅表面上很關心朝陽,特別是他的生活和學習,如花錢記帳、按時喝牛奶、一切以學習為中心。
但她卻很少關心兒子的心理,朝陽有什麼心裡話基本不會跟媽媽講。
老師找周春紅談話,聊到朝陽內向,不跟同學交往等,周春紅立刻反擊回去說:「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其實我還真怕朝陽跟一些壞小孩瞎玩,耽誤了學習」。或許她想讓朝陽考好成績,也是為了讓丈夫愧疚。
周春紅是典型的操縱型母親,她的愛,極度的操勞、細緻,卻又讓人窒息。
她把全部的希望傾注在孩子身上,如果孩子不聽她話或者反抗她,她會覺得非常失望。
特別是她要朝陽喝牛奶這段,讓很多網友都感同身受。
剛開始周春紅很溫柔的讓兒子喝牛奶,朱朝陽說想一會再喝,這小小的不服從在媽媽敏感的內心就被放大了一點,後來看到兒子小口小口喝牛奶,她火氣又一下上來了,眼神緊緊盯住兒子並故意大口喝了一口牛奶,並表示「有那麼燙嗎?這不正好嗎?」兒子表示自己會洗杯子,她終於忍不住爆發出來,「你長大了能自己照顧自己了是吧」,最後開始責怪他的父親拋棄他們,把所有負面情緒都發洩在孩子身上。
這個角色,其實是很多中國父母的縮影。他們的身上承載著生活的重壓,自己遭遇過很多不公、委屈,失去過愛,他們就想把遺憾在孩子身上找補回來,結果卻變成了壓迫孩子而不自知。
雖然媽媽的愛讓朝陽感到窒息和壓抑,但朝陽知道媽媽不容易也很可憐,為了讓媽媽高興,他一直在迎合媽媽的要求和控制,千方百計想讓媽媽滿意,默默承受著媽媽的消極情緒。
其實我覺得朱朝陽的母親真的特別矛盾,把孩子當成發洩情緒的工具。一方面她恨自己的丈夫,不斷向孩子抱怨自己婚姻的不幸,並把一切不幸歸結於那糟糕的前夫和小三。一方面又想挽回丈夫,想通過優秀的孩子,來證明他的離去是錯誤的選擇,所以每次孩子去父親那,她都會叫他帶上成績單。
朱朝陽做好學生,考好成績,都只是為了讓爸爸媽媽高興。
父親已經重組家庭,他得不到父親的愛。母親一直在消極的情感中,無法走出來,他還要被迫去照顧母親的情緒。
在朱朝陽黑化後,他終於對他媽媽說了心裡話,「你們都只是為了自己」,徹底擊潰媽媽的盔甲。
試想一下如果朱朝陽在一個完整,有愛的家庭,他的心理還會這麼扭曲和極端嗎?
或者即使他父母離婚了,他父親能時常看看他,照顧他,關心他,他的母親能及早擺脫消極情緒,過上自己的生活,並試著去關心孩子,而不是只看他的成績,他還會這樣嗎?
在劇中朱朝陽是最有心機,心裡最陰暗的一個小孩,也是唯一一個活下來的小孩。
晶晶的死,借張東升的手殺了嚴良和普普,還準備了兩本日記本,一本日記本是專門給警察看的,裡面記錄的事情都是經過美化的,也就是朱朝陽心裡的那個「童話」,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給張東升、普普和嚴良,把自己偽裝成一個無辜的受害者。
對於朱朝陽來說,善與惡的距離,也許就在一釐米。
就像紫金陳在《壞小孩》中寫的一樣:這一釐米,向右,也許是一個孩子從此過上全新的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向左,也許他的所有虛偽被揭穿,赤裸裸地展現在周圍人面前,心理受重創,改變他接下來的整個人生這一釐米,通向兩個截然不同的未來。這一釐米,是世上最長的一釐米。
沒有完整的家庭
普普和嚴良都是出生在殘缺的家庭裡。
劇中嚴良有父親,但是他的父親因為吸毒而神志不清,早已認不出他。所以把他父親抓進監獄的老陳很內疚,才想當他的監護人,想給他一個完整的家。小說中是沒有老陳這個角色的,這部劇會更溫暖些,至少嚴良還有人守護著。
三個孩子中,嚴良也是最單純的,他逃出福利院就兩個目的,看他爸爸,幫普普借錢救她弟弟。他把普普當成妹妹,兩個人在黑暗中相互依靠,相互取暖。
普普是個孤兒,父母雙亡,特別想念之前很疼她的爸爸,每年都會拍照燒給她爸爸看。
她為什麼會幫朝陽教訓晶晶呢?因為普普失去了爸爸,知道那種痛苦,所以她不想讓朝陽也失去爸爸,還有就是因為媽媽偏心弟弟,導致她一直想取代弟弟的位置。所以她看到晶晶就很生氣,就像看到她弟弟一樣。
普普曾對嚴良說:想和弟弟交換一下,只要弟弟活著就行。朝陽也說過類似的話,因為他們都想要得到的那份愛。
很多人不喜歡普普,覺得她是最陰險的一個小孩,確實,她是可恨的。整部劇就是因為她說需要30萬給弟弟治病,才和嚴良、朝陽一起敲詐了張東升,發生了一件又一件悲劇。
但她也是最可憐的,小說中的普普在福利院被虐待,被院長性侵,導致她從小心理扭曲,在教訓晶晶的時候,甚至想出在她的嘴裡放陰毛,就是因為她曾經被這樣對待過,她知道怎麼做才讓別人最痛苦。
有的孩子有父母,而父母卻一直缺席孩子的成長,缺乏正確的引導;有的孩子沒有父母,社會也不能好好保護他們,讓他們身心受到傷害。如果孩子從小就生活在扭曲可怕的環境中,那麼孩子的心理肯定會不正常,走上歧途也是必然的。
在這部劇的最後寫道: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也點明了這部劇的主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孩子在家庭中的時間正是孩子們培養性格品德,為世界觀打基礎的時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給孩子深遠的影響 。一個合格的父母是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和生活中,成為孩子的精神老師、心理支柱。
紫金陳在採訪的時候也說過:「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成年人應該提高自己的認知,不要認為孩子小,不懂,其實都懂,只是不說出來而已,我們成年人對孩子的外部環境才是最根本的。父母離婚與否是客觀存在,無法改變,我也不贊同要為了考慮孩子而勉強為難的婚姻,但是父母的關係和給予孩子平等的關心和愛才是最重要的。與此同時,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你如果以平等的姿態平心靜氣講道理,其實孩子都懂。」
「生而不養」是現在父母最大的問題,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問題父母,只希望看了這部劇的父母們請不要再缺席孩子的成長,多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多為他們創造健康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勤子的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