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李俠
講述 | 於昕
【 敬 請 收 聽 】
☟
Today's Story
我已經很老了,按照人類文字的記載,我已經超過兩千多歲。
我出生在公元前108年長白山脈松花江邊的一個地方。那時,這片黑土地還是無際的森林,因野雞成群,被人稱之「雞林」。
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這裡留下了人類的足跡。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在此繁衍生息。殷周,這裡存有滿族祖先「肅慎」氏族部落。
俯瞰吉林城
我手中的「回頭雙鳥首銅劍」還依然記得我出生時的情景。
那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346年間,黑龍江的橐離部族王子東明逃難到這裡,帶領當地「穢人」們開荒種田,繁殖牲畜,修建王城,國號「夫餘」,史稱「穢城」。「穢城」是我的第一個名字,是東北地區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我的出生地處於攻守要塞,屬於兵家必爭之地,我的一生都在無休止的戰亂中。命運隨著歷朝歷代的風雲起伏,連名字也被換來換去。
過去,吉林城一角
東晉永和二年(346年),我被鮮卑族首領慕容皝派軍攻佔之後,扶餘國王室便「西徙近燕」。
東晉義熙六年,高句麗王國好太王,在我身邊的龍潭山、東團山和三道嶺子修建了規模大小不等的軍事城堡。而後,我又經歷了勿吉、渤海、遼、金、元等各個朝代,也有了「南城子」、「土城子」、「烏拉國」這些別名。
明朝在這裡設置了造船基地,一是為了加強遼東都司與奴爾幹都司之間的聯繫;二來把這裡作為運輸官兵、糧草的轉運站。那時摩崖碑前的松花江上真是梔檣林立、艦舸橫江、陣勢威武。
曾經的吉林城
跟隨著時光的年輪,到了清朝,我受到了重視。為了保護滿族發祥重地,施行了嚴格封禁政策,還修建了柳條邊牆。
1658年,為抗擊沙俄入侵並加強對東北地區的控制,清廷諭令寧古塔將軍沙爾虎達在松花江畔臨江門至溫德河口一帶恢復「船廠」,操練八旗水師,賜封「江城」。
寧古塔副都統安珠瑚奉命率領滿洲八旗軍隊於公元1673年建吉林木城(後改土城和磚城)。從那以後,我的面積越來越擴大,人類朋友也越來越多。一直到寧古塔將軍(後更名為「吉林將軍」)巴海奉旨移駐吉林城,改稱我為「吉林烏拉」。
曾經的吉林城
到了公元1685年,我已經近兩千歲了,康熙皇帝下令「通稱吉林」,從此「吉林」成了我至今的法定名字。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正式在這裡設立了吉林省。1948年,成為吉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1954年,隨著省會遷往長春,我也結束了279年的省會史。
我是全國唯一與省同名的城市。在我的懷抱裡有商周青銅、秦漢磚瓦、魏晉器皿、唐宋衣物、明清陶瓷。有1742年修建的吉林文廟,有佛、道、儒三教雜糅的北山古廟群。有世界最大的隕石——吉林1號隕石,更有漢、滿、蒙、回、朝鮮等35個民族。
剪紙藝術:吉林城
我是吉林。我雖閱盡鉛華,但我胸中仍有丘壑,眼裡有山河。
我是吉林。我雖素衣清顏,但我在流年中翩躚,驚鴻了時光。
你看,我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我這裡春短多風,夏熱多雨,秋涼多晴,冬長寒冷。
我是已經兩千多歲的吉林城。我會用滿族的燉菜和面點,朝鮮族的冷麵和狗肉,蒙古族的烤肉和奶茶招待你,還會為你們講述這個城和這群人的故事......
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主角,你的故事我們可以聆聽嗎?如果你是才華橫溢的文藝青年,請來這裡☛(微信:18543172225);如果你有煩惱,請來這裡☛(線索郵箱:jldlbzmgs@163.com)
來源:吉林廣播電視臺·吉林大喇叭
編輯:星晴
審核:張亮
監製:金可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