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賈府本來有四位大小姐。元春進宮了,留給讀者可見的只有迎春、探春、惜春(簡稱三春)。
三位姑娘都是公爵府的千金。公爵是異姓爵位的最高級別,一個時代也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家。想要出生在這樣的豪門裡,投胎難度可想而知。
她們從小被養在賈母身邊,同吃同住同上學。僕人編制一樣,月例銀子一樣,吃喝用度都是同等標準。
在電視劇裡,她們連衣服釵環都同款,妥妥的仨閨蜜。往那兒一站三個美人齊刷刷,好生養眼!
榮國府是鐘鼎簪纓之家,既有非同一般的豪門氣派,又有完備的禮儀規則,彼此長幼有序。黛玉進府那日,書中寫到開晚飯:
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熙鳳忙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讓.......迎春姊妹三個告了座方上來。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
你看,三春和黛玉都是小孩子,放在今天一蜂窩就擁上來了,但在那個時代有嚴格的秩序和禮儀。誰先誰後,誰左誰右,誰站誰坐,何時站或坐,都有說法。
如果有十個人,必定有十個節奏。誰也搶不了誰的,誰也欺負不著誰。不會發生一群抱團,孤立某人。
這只是個小細節而已。一花窺見一世界,生活的角角落落都可以此類推。
那麼問題來了:即便享受平等待遇,又有良好的規矩,那養出的孩子也應該井然有序,完全符合兄友弟恭嘛!最不濟,也應該平分秋色,各有所長!
可事實卻是三個人氣質大相逕庭,性格天差地別,人生結局更是相去甚遠。
迎春諢號二木頭,針扎一下都不知道喊疼,活活被虐待致死。
探春諢號玫瑰花,精明強幹的女漢子,壯志沖天。在賈府馬上要倒臺之際,還能接手政治任務。儘管離鄉遠嫁,起碼也留名青史了。
惜春年紀最小,本應是團寵小甜心。偏偏離奇的孤傲冷僻,最後乾脆遁入空門,了此殘生。
這些奇奇怪怪的性格,是怎樣形成的?是什麼造成了她們迥異的世路結局。
許多人解說迎春的懦弱,必先說她庶出的出身,說她娘肯定沒地位。每次看到這,我都啞然失笑。
如果按這邏輯,那三春裡出身最好的是惜春。她可是賈珍的胞妹哦!胞妹就是同母。賈珍既然是嫡長子,惜春就是寧國府的嫡長女。
寧府居長為尊。惜春這個嫡長女,比元春還要尊貴許多呢!
出身如此高貴的姑娘,不應該橫著走路,事事佔先嗎?為什麼反而集體活動一概不參加,退縮逃避厭世呢?
除去惜春,次之是迎春,出身最差的是探春。因為迎探都是庶出,迎是大老爺的,探是二老爺的。迎春本來又是姐姐,長尊幼卑,無論哪個角度都碾壓了探。
邢夫人對此就憤憤不平:
你是大老爺跟前人養的,這裡探丫頭也是二老爺跟前人養的,出身一樣。如今你娘死了,從前看來你兩個的娘,只有你娘比如今趙姨娘強十倍的,你該比探丫頭強才是。怎麼反不及他一半!
這裡把背景交代的明明白白,迎春的母親比探春母親強十倍!
什麼叫強?不僅包含著顏值、性格、口碑,更重要的是指家族地位。
也就是說,迎探雖然都是庶出,但迎春的母親肯定比趙姨娘地位高。倆人很可能不屬於同一階級!
為了讓大家解透,此前卓語發了《》,可參看。
不要認為妾都一樣,其實妾有八個等級呢,地位千差萬別。趙姨娘是個低等賤妾,迎春母親有可能是個良妾。
OK,出乎意料吧!論出身迎春原來比探春好的多,無一處不勝過探春。可她腰杆卻挺不起來,活成最窩囊的人,這到底是為什麼?
三春差別的成因,最最核心在於,她們住在誰家。
儘管表面上看三人待遇一樣,都由老祖母統一照顧管理,但事實上身份大不相同。
賈母把榮國府正堂交給了賈政,自己算跟著小兒子生活。榮國府的主人是賈政。
一大群姑娘裡,只有探春生活在自己家。迎春是住在二叔家,惜春是住在堂叔家,她們都是借居。
很多讀者覺得這根本不是個事!豪門嘛,有的是錢,多添幾副碗筷而已,這還能造成心理壓力?
當然能!如果你理解不了,說明你把豪門當成了俱樂部,太不懂人情冷暖了。
迎惜就算姓賈,就算身份尊貴遠勝探春,只要離開父母家,本質上就淪落成孤兒,跟黛玉一樣。
有賈母在,才有她們表面化的主子待遇,一旦賈母沒了,你看看是什麼樣子。要知道,賈赦賈政賈珍彼此間,不僅互相看不順眼,而且有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
詳見《 》
所以說,除了探春以外,其他女孩子,全部是有今天沒明天的人生。
黛玉被收養,儘管有賈母千寵萬愛,可她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沒有家,知道賈府千百雙眼睛裡,藏著無數的蔑視和嘲弄。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所有表面的繁華,錦衣玉食、座上賓、千金小姐,一切都是假的!只有這句話才是無家孤兒的真實寫照。
迎春惜春二人,雖無收養之名,卻有收養之實,僅僅比黛玉多了個賈姓而已。這個姓在榮府既得利益者眼中,毛都不算。
聚居人類的很多矛盾,並不只局限於「錢」字。
賈母無論養多少孫女,花的是官中的錢,沒吃豪奴一粒米。但是,卻憑空給他們添了幾位主子啊!多一個主子,就多一份勞累,多一份小心,甚至多出一個幫派。能不抱怨嗎?
對王夫人這種主子階層,就更複雜了。多了無數不得已的賠笑、客套、應酬、安全責任、風化事宜。僅僅吃飯時捧飯進羹的活兒,就多出好幾份,你以為她做的很開心嗎?!
關於黛玉寄居被嫌棄,曹雪芹從沒正面寫過一句。反倒是處處只寫黛玉如何被優待,如何懟完這個懟那個.........
這就是神奇的曹雪芹!黑暗的人、黑暗的事,一定要替他們掩蓋。臨到最後,美麗的花朵上全是蚊子血,那是不是花的問題呢?全憑你自己去悟了。
黛玉經歷的所有嫌棄,迎春和惜春都經歷了!可是黛玉擁有的賈母之寵、寶玉之愛,她們卻沒有。
刁奴們再怎麼陽奉陰違,總要顧及點賈母。她們只能暗中刁難黛玉,明面上黛玉是高高在上的人設。
周瑞家送宮花時,故意輕視黛玉,黛玉就馬上發作譏諷她。這份維護自身尊嚴的底氣,並不容易。
女孩子裡只有黛玉和探春有底氣。黛玉的底氣是賈母,探春的底氣是正牌小姐。迎春惜春若遇到這事,絕不會去問:「單送我一個人的呢,還是個個都有呢?」 她們不在乎誰挑剩下的,能有自己的就很好了。
說白了,迎春之所以木訥,惜春之所以孤介,都是在缺乏關愛、倍受歧視的環境中,無奈的生存之道。
也許有人說,湘雲不也是孤兒,她怎麼成天樂哈哈的,真是環境的問題嗎?
真是!史家跟賈家不一樣。賈家表面禮儀齊整,實則毫無親情,親人間只有嫌棄和勾心鬥角。史家正相反,寬鬆、自由、有愛。
35回賈母到王夫人的正廳小憩,於是王夫人傳飯:
王夫人便令「請姑娘們去」。請了半天,只有探春惜春兩個來了;迎春身上不耐煩,不吃飯;林黛玉自不消說,平素十頓飯只好吃五頓,眾人也不著意了。
一共四個人,兩個不來。來的那兩個,還是「請了半天」,明顯是勉為其難。這麼個小細節說明什麼?為什麼偶爾在王夫人那兒擺頓飯,就如此冷場。
如果你認為曹公在寫她們減肥,那我就無話可說了。
其實食慾更多時候不取決於胃,取決於環境和人。有愛的環境、想見的人,自然跑的快。就算不吃飯,見見面也是開心的。然而在榮府,一切正相反。
如此冷場後,有人在意嗎?沒有!誰管你吃不吃,反正禮數已經到了。
反觀湘雲,31回她剛到賈府,午間賈母建議她把外衣脫了,湘雲不耐煩的說:
「都是二嬸子叫穿的,誰願意穿這些!」
我們知道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這一句話,就證明了史家嬸娘是真把她當閨女,親自照管這些瑣碎事。湘雲恃寵而驕,不珍惜反而抱怨,就像是當代熊孩子穿越過去的。
這樣的細節舉不勝舉。只有你足夠留心,只有你把對物質的關注轉移到親情上,才能看到真相。
這些孩子們住在天仙寶境的園林裡,用著白玉盤瑪瑙碗,吃著玉粒金蓴........看似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愛,沒有一絲溫暖和親情。
因為這裡的女主人是個冷冰冰的機器。全書算下來,王夫人沒跟賈蘭發生任何交集,那可是她唯一的孫子哦,普天下有這種奶奶嗎?
奇葩之人就有很多奇葩事。不僅不理賈蘭,跟李紈也沒有正面對話過,跟三春也沒臺詞(除去第80回)。跟黛玉只限於初進府時期,大約黛玉10歲後,她就再沒搭理過黛玉。
是曹公省略了嗎?那為什麼只省略她呢,賈母、鳳姐為什麼跟所有人都有互動?就連刻薄愚昧的邢夫人,跟大家的互動,竟然也比她多得多!
家庭想要和睦有愛,主要依靠女主人,這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榮府的女主人十幾年間沒一句臺詞,這樣的家還能指望什麼?
賈母想愛護她們,但畢竟年老體衰,精神不濟。她有限的精力顧及不到每個人,迎春惜春不幸成為最被忽略的二個人。
她倆再對比的話,迎春墊底。因為老人都是愛屋及烏,賈敬在賈母心目中還不錯,賈赦卻非常不受待見。有了賈赦這層陰影,賈母對迎春基本不管不問。
於是你會發現,賈母沒誇過迎春一句,沒賞過她任何東西,也不關心她的人生大事。可憐迎春,雨露從沒她的份,雷霆之怒倒是屬於她。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社交能力建立在對世界的安全感上。而安全感,並非來自於物質滿足,而是來自於嬰幼兒時期的母愛。
簡而言之,幼年得到的每一個溫暖的擁抱、安詳的觸摸、肯定的微笑,都是塑造人格的利器,決定了我們成人後的社交能力和婚姻成敗。
人生最悲慘的境遇不是缺吃少喝,而是被隔離,被冷漠以待。這樣長大的孩子,內心永遠自我否定。成人後無法融入群體,對婚姻排斥恐懼(可參看哈利·哈洛的恆河猴實驗)。
從這個角度,就充分解釋了迎春惜春的怪誕性格。她們有錦衣玉食,但沒有愛。
尤其是迎春,冷漠的環境令她極度退縮。可退縮無能,又不斷的招致責罵挖苦,越罵她越退縮.....就這樣形成惡性循環,最終成為人格的侏儒,任由外界擺弄。
除了以上原因,還有父母親的差異帶給她們的影響。
一群女孩子裡,最有志向的是探春。黛玉儘管性格悲觀,但正經大場面裡絲毫不怯場,反而躍躍欲試,總想一展才華壓倒眾人。
這種男兒般的志氣,只有黛玉和探春有。為什麼呢?
因為她倆的父親相似,都走文化路線。知識份子養女兒,有意無意之間就養出了男兒志向,不會把她限定為生育工具。
書中有很多細節,顯示賈政年輕時就是個寶玉的翻版。所以賈政的子女們,明顯比同族人優秀一大截。
插句題外話:有人寫文章說,王夫人的子女都那麼優秀,人家驕傲了嗎?
呵呵,搞清楚啊,王夫人半文盲狀態,行個酒令說個押韻話都不行。子女的優秀真是因為她嗎?你就沒想過那都是賈政的子女?
父親的影響不在於親自照管她什麼。他的思想就是界限,越無能的父親心界越小,子女的格局就受到限制。林如海賈政這種父親,無疑會放大子女的格局。
書中探春的容貌:「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何謂不俗?就是有內在追求。
探春比黛玉更務實,也更潑辣。這又是為什麼?
黛玉的父母都太優秀,使黛玉的優越感滲透到骨子裡,不屑於與世俗之人相爭。
而探春有複雜的母親體系,別人沒媽,她卻有兩個媽!她要好好活下去,必須跟親媽撇清關係,投靠王夫人,處處察言觀色,充當她的左膀右臂。否則很可能又是一個迎春。
探春看似疏遠趙姨娘,實則血濃於水。趙姨娘常常去探春處,她們私下有來往。此外看賈環的情況,探春幼年時也應該是趙姨娘帶的。親娘那潑辣大膽的基因,必然遺傳給探春。
也就是說,探春跟其他姑娘截然相反——她有父有母有家,有曠世暖男好哥哥,還有拖後腿的親弟弟,外加一個強權大媽。別人的親情世界太冷清,她並不冷清,而是需要擺平這堆複雜關係。
於是,探春跟其他人背道而馳,其他姑娘都被壓抑了人格成長,探春卻被激發了人格成長。經過不斷的鍛鍊,讓她越來越強大,越來越能幹。
迎春就悲劇了!有個貪財好色的爹,女兒在他眼中毛線都不算。迎春自幼看到的女人們,都是他爹買來的商品,甚至還不如商品主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早已深深根植在腦海中,她如何能對自己產生自信呢?
惜春跟迎春一樣,也受冷遇,也有社交恐懼症。但惜春出身高貴,她骨子裡有黛玉般的高傲。
賈敬中過舉,也是個知識分子。但是個逃避型的,大約有些憤世嫉俗。惜春小小年齡就灰心於塵俗,最終選擇遁世,可見冥冥中都受了父親的影響。
這些豪門千金並沒過上公主的生活,每個人都被促狹的生存條件,塑造成可悲的殘品。
賈母給了黛玉一個世外桃源,但黛玉卻不快樂。她的傷感是那麼重,她的詩詞作品裡充斥著對人生的無望、對生命的悲觀。
可是,你知道嗎:真正的悲傷根本寫不出來,也根本不能寫。
迎春的命運才是真悲劇!出身不好,沒有親娘,還偏有貪財好色的父親和刻薄寡恩的嫡母。
她在榮府已經非常邊緣化,是最不被疼愛的那個,但對她來說卻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時光。第80回她哭訴說:
「幸而過嬸子這邊過了幾年心淨日子……」
可以想像一下,她在賈赦那邊過得什麼日子。大約被邢夫人責罵的多了,被豪奴們欺負的多了,也就麻木了。無力解釋,無力改變,甚至都無力落淚。
她沒有悲傷嗎?但她從來沒有一句傷感之語。木,才是最大的悲和傷!
以她的處境,她能寫嗎?她敢寫嗎?也許曾經表達過,但一定帶來了更多的煩惱。
處在被壓迫地位的人,在逃離那個環境之前,根本不能發聲。黛玉是基於優越地位,才能每日傷春悲秋,放逐自己的情緒,不必忌憚什麼。
黛玉的種種悲情,如果你理解成悲現實生活,那就太狹隘了。
當賈府尚沉浸在烈火烹油時,黛玉已經經歷了父母雙亡,家族敗落。那麼令人羨慕的原生家庭,轉眼就無影無蹤了,讓她深刻體驗了世法無常、生命虛無。
她像是命運的先行者,又像是個旁觀者。她敏銳的察覺到每一個生命的敗壞跡象,不管是大自然的,還是人類的。
所有的繁華熱鬧,所有的美麗鮮豔,在她眼中,都將很快變成一片空寂和落寞。作者借著黛玉這雙冷眼,哀悼所有鮮活的生命。
黛玉的詩作,大多都具有先兆性和概括性。27回出現的《葬花詞》看上悲切,可是畢竟還寫了許多春景,是以「半為憐春半惱春」為基調。可是到了45回的《秋窗風雨夕》,滿篇都是慘澹二字。
「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四大家族的搖搖欲墜、個體命運的互相傾軋,已經開始上演。詩作中不會再有「天盡頭,何處有香丘」的激昂高亢,只剩下「羅衾不耐秋風力」的無力。
到70回填柳絮詞,預示著彼此分離的時刻馬上就要來臨。「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難道這不是預示迎春的哭訴,和探春的悲嘆嗎?
封建統治者為了控制人民,建立了一套確保父權、夫權統治的家庭內部關係,這套制度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裡佔有突出的地位,是宗法制最大的特色。
在這套制度裡,長尊幼卑、嫡貴庶賤、三綱五常、親親尊尊,一切看上去都很美,聽上去都好有道理。可惜......
可惜結果便賈府那個樣子。探春曾一句道出本質:
咱們倒是一家子親骨肉呢,一個個像烏雞眼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多可怕啊,又是多麼真實啊!
成人間顧不得姿態,個個油鍋裡搶錢,恨不得掐死周圍一大片。連兒童的世界也被扯的支離破碎。
第七十一回鴛鴦嘆息鳳姐說:「還提什麼鳳丫頭、虎丫頭,她也可憐見的,雖然這幾年沒有在老太太、太太跟前有個錯兒,暗裡也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總而言之,為人是難做了……不是我當著三姑娘說,老太太偏疼寶玉,有人背地裡還言三語四,如今老太太偏疼你,我聽著也是不好,這可笑不可笑?」
探春笑道:
「糊塗人多,哪裡較量的許多。我倒說不如小人家人少,雖然寒素些,倒是歡天喜地,大家快樂。我們這樣人家,外頭看著我們不知千金萬金小姐,何等快樂?殊不知我們這裡說不出來的煩難,更厲害!」
你看,真話都被探春說盡啦!千金萬金的小姐們,有誰了解她們的苦?
世人一說困難,必說錢少;統治者一提問題,必說道德禮法。榮國府兩樣都是標杆,再沒什麼可挑剔了吧,卻活成冷冰冰的地窖。一切都是為什麼?大寫的WHY。
這便是曹公向這世界提出的問題。
人們評說三春之悲劇,只關注最終的婚嫁,只歸結於賈府倒臺的大背景。殊不知無論賈府倒不倒,她們都是巨大的悲劇,這才是紅樓夢的深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