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小說展現出了各種各樣的女性角色,她們性格不同、品行不同、為人處世的方法也不同,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理由。今天我想說一個比較特殊的人群,那就是單親母親。
單親母親不容易,自己一個人拉扯著孩子長大,孩子是她們唯一的希望,也是後半生的寄託,為了孩子她們可以委曲求全,也可以不顧一切,甚至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而到最後被揭穿的時候,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由,那就是為了孩子!
其實今天我想說的是,單親媽媽是不容易,但是她怎麼做或者她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完全是她自己的選擇,有人選擇了放縱,有人選擇了約束,選擇的不同也導致了孩子人生的不同。
這第一位要說的單親母親非孫母莫屬。孫母年紀輕輕守寡一個人撫養兒子長大,好在兒子爭氣,十二歲便中了秀才,成為了當地人人稱讚的神童。母親多年的辛苦沒有白費,這本是一個好的開端,可沒想到兒子少年成名不僅毀了單親母親的美好夢想,更毀了兒子的一生。
孫母唯一的兒子孫志高自詡高人一等,有名氣在身,又娶了宥陽富商盛維的長女淑蘭,可謂愛情事業雙豐收,於是孫志高開始忘乎所以。從此孫志高不再安心學習,屢戰屢敗,雖然十二歲中了秀才,可到二十五歲他還沒考取功名,每天只知道花天酒地,漸漸地當年的寒門學子不在,他變成了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紈絝子弟。
兒子不學無術,孫母也好不到哪去,娶了富家兒媳後她由原來的窮苦母親搖身一變成為了闊太太,每天只知道吹捧自己,別人的嘲笑諷刺她一概看不出,依然洋洋得意不自知。最可怕的是,她絲毫不知足,拿著兒媳的嫁妝耀武揚威,欺負兒媳不說,還一味縱容兒子敗家。後來盛家忍無可忍要和離,孫志高拿著一半嫁妝開始揮霍人生,直到最後錢財全無,這對母子被身邊最信任的兩個人拋棄成為了整個宥陽的笑話。
當孫志高再回頭去求淑蘭原諒的時候卻發現,淑蘭早已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他卻還沉浸在自我得意之中。最後的結局是,孫志高娶了一個潑辣的寡婦,當街被妻子追打,甚至是侮辱,可他卻沒有絲毫的反抗能力。而曾經那個高傲的婆婆也被眾人踩在腳下唾棄,這對母子就這樣身敗名裂了!
其實孫志高著實是個人,才12歲便中了秀才,本該前程繁花似錦的,可正是因為他的少年成名才讓這對母子過分得了意,最終迷失了自我。作為單親母親,孫母固然可憐,可她一味縱容孩子的行為十分不妥,她本性的自私更是暴露無遺。像孫母這樣貪心又不安分的母親帶出來的孩子註定了不會有什麼好結局,只能說是自作自受吧!
單親母親總會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而兒子出人頭地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書。跟孫志高相比,文炎敬是成功的那一個。他雖出身貧寒,可卻靠自己的能力考取了功名,最後還迎娶了盛家嫡女,是典型的高攀。兒子讀書上進,又有了美好姻緣,這應該是所有單親母親最想看到的吧!可是文母在付出了一切辛苦之後,當美好生活來臨之時卻迷失了自我。
文炎敬一貧如洗,成親時連住的地方都是嶽家提供的,如蘭為了愛情不顧一切要嫁給他,文炎敬很感恩,也格外珍惜,可是沒想到婆媳矛盾卻也由此而生。
文母看著長子有了功名又娶了高門貴女,她的心裡開始不平衡了!兒子成親後,她不僅帶著小兒子一家搬到大兒媳陪嫁的屋子裡共同居住,還總是找兒媳的麻煩。一味為難如蘭不說,還故意找茬招惹如蘭,文母的舉動實在不甚明智。真心想問她一句,兒子過得好,難道不是她最想看到的嗎?
如果她是一個懂事的婆婆就應該與如蘭好好相處,讓文炎敬夫婦心甘情願的幫扶兄弟,可是文母的行為不僅傷害了長子和長媳的心,更讓兄弟之間產生了隔閡。作為單親母親,她一開始的付出固然艱辛,可她卻始終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只一味地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後被兒子嫌棄。
常嬤嬤也是一位單親母親,但是她跟上面兩位不同,她有自己的底線,也十分清楚目標是什麼,所以她選擇了完全不同的路。從一開始她就知道,自己要給孩子創造什麼樣的環境,要讓孩子走什麼樣的路,為此她寧可過艱苦的日子,也不願輕易打破底線!
年輕的時候,她走投無路做了白家大小姐的乳母,白家漸漸發跡,常嬤嬤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可當白家提出要讓她們全家到白家的時候,常嬤嬤卻拒絕了。因為她想讓自己的兒子走仕途,那她就不能入奴籍,她寧可自己少掙些銀子也要給孩子留一個清白的家庭環境。後來兒子去世,她為孫子常年也是如此打算。
常嬤嬤一生堅守底線,從不貪圖榮華富貴,與顧廷燁雖然感情深厚卻從來不主動去找顧廷燁,這也是顧廷燁對這位嬤嬤十分敬重的最主要的原因。常嬤嬤第一次與明蘭相見時就將自家的情況全部坦誠交代,因為她知道明蘭聰慧,與其讓人家打聽,還不如自己直接說出來。這樣的常嬤嬤讓明蘭對她另眼相看。
常嬤嬤為了孫子的仕途主動向明蘭開口,明蘭也是真心相待,向長柏推薦了常年,最後常年成功考取功名,還娶了蓉姐,跟侯府成為了親家,常嬤嬤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
單親母親不容易,獨自撫養孩子長大,且要比一般家庭付出更多倍的努力,要忍受別人的偏見,要經歷更多的苦楚,但是無論如何,為了孩子的將來,作為母親也應該明白自己要走什麼樣的路,自己的底線是什麼,自己要的又是什麼!只有母親把路引好了,孩子才能不走彎路,未來的路上也才能走得更穩、更順。眼前的辛苦都是暫時的,只有把路選對了,未來才能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