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俗語故事 乘風叩橄欖
乘風叩橄欖「乘風叩橄欖」,是流傳於潮汕各地的俗語,也是潮汕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實事。作為俗語,它嘲弄那些乘機撈一把的不良現象或趁火打劫的不法行為。作為史實,它曾發生於盛產橄欖的地方。「乘風」的「風」,指的是颱風。「叩橄欖」則是偷盜的行為。當地人說,收穫橄欖從來都是摘取,不是「叩」。
-
潮汕俗語故事 飼到雞大老爺蛀
俗語「飼到雞大老爺蛀」,意指養雞敬神,等到把雞養大時,神像早就被蟲子蛀掉了,比喻行動太慢,來不及適應需要。與此近似的還有一句俗語,叫「生仔付唔著哭父,」意指父老子幼,把兒子養大來不及為父母送終。有一對知識分子夫婦,生了一個兒子後,父親做了男結紮手術。轉眼兒子二十多歲了,與一個姑娘談了戀愛。
-
潮汕俗語中的民間笑話
潮汕民間笑話豐富多彩,其中不少濃縮成一句精練的俗語而流行不衰。 在這些俗語笑話中,不少是對那些好吃懶做、勢利的人的挪揄。如「絲線頭砧著腰,蟹籃索溫溫燒」,說的是一個富家婦人,當她家有權有勢時,她就裝腔作勢,有一次,她發現床上有一段線,便將婢女打了一頓,說婢女將絲線放在床上硌了她的腰,害得她一夜睡不著。後來,這家人家道敗落了,而婢女嫁了一戶好人家。
-
潮汕俗語故事 無用姿娘勤三頓
澄海流行一句俗語「無用姿娘勤三頓」,用來嘲諷那些生性懶惰,卻又弄虛作假,掩飾自己毛病的人。過去,潮汕濱海某村有一個青年,勤勞樸實,娶了一個老婆,卻是個好吃懶做的貨色。
-
潮汕俗語故事 大頭蚶,開嘴就生蟲
潮汕地區有句俗話叫「大頭蚶,開嘴就生蟲」,直接說明開口的蚶已死亡變質,用來比喻一個人不善於交際,往往是不開口則已,一開口便淨是些不成體統、不吉利的話。從前,潮陽農村就有這樣的一個人,人們都毫不客氣地叫他「大頭蚶」。且說「大頭蚶」接連幾次,因為在一些大場合中說錯了話,遭到了人家的奚落。為此,他決心金盆洗「口」,學人家說吉利話。
-
潮汕俗語故事 無用姿娘勤三頓
澄海流行一句俗語:「無用姿娘勤三頓」,用來嘲諷那些生性懶惰,卻又弄虛作假,掩飾自己毛病的人。 過去,潮汕濱海某村有一個青年,勤勞樸實,娶了一個老婆,卻是個好吃懶做的貨色。 這青年早出晚歸,賺錢維持生計,而妻子在家,卻是東遊西逛,啥事也不幹。鄰居們非議紛紛,說這女人年紀輕輕的,也不會做些針線活,紡些紗來幫襯幫襯家裡。這後生覺得有理,就對妻子說了。
-
潮汕俗語故事 拾著塊姜殺只鵝
俗語「拾著塊姜殺只鵝」義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意指因小失大。據說有一個人在路上撿到了一塊上等的老辣姜,高興極了,匆忙趕回家中,抓了一隻正在下蛋的鵝,就要動手宰殺。妻子上前阻止說「這鵝會下蛋呢,再說今天又不是什麼節日,幹嗎殺鵝呢?」這人拿出拾來的姜說「難道你不懂嗎?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蜈蚣
蜈蚣焦蔭泉先生做秀才時,曾經在我的鄰村開塾館教學生,我當時住在黃臺山,和他經常來往。某次,他說到發生在章邑的一件事。主人公的姓名、詳細住址我都忘了,只記住了事情經過。暫且把主人公叫做某甲。章邑某甲,家境貧困,侍奉母親非常孝順。他身強體壯,每天砍一擔柴,賣了維持家用。
-
民間故事:蜈蚣吐丹
在它後面,有一條長五六尺的紫金色蜈蚣(一尺=0.33米),緊緊追趕上來。蟒蛇跳進溪水,蜈蚣卻不能下水,就擺動它的那些腳,過了很久,蜈蚣嘴裡吐出一粒紅丸,顏色像鮮血一樣,紅丸落在水中。不久,水沸騰起來,一陣陣熱氣直往上衝,蟒蛇在水裡翻來覆去,很快就死了,浮在水面上。蜈蚣就飛到蛇頭上,啄食蛇的腦髓,然後又從水中吸回那粒紅丸,放進嘴裡,騰空而去。
-
潮汕俗語故事,放 屎 畫 大 豬
俗語「放屎畫大豬」意指異想天開,靠幻想過日子。 從前,某村有一個好吃懶做的人,整天只圖享受,卻不想幹活,常常在家裡呆著異想天開。鄰居辛辛苦苦養了一頭豬,年底賣了一筆錢,他十分羨慕,但又怕髒不肯養豬。一次上廁時,他用小竹枝在地上畫了一頭小豬,心裡又想,小豬還要養大,太麻煩了,畫大點更好,於是就畫了頭大點的豬。又想到大豬才能賣得更多的錢,決心畫一頭很大很大的豬。
-
蜈蚣蟒蛇誰歷害,袁玫告訴你!
袁玫在《子不語》裡,講了這麼一個故事章升扶見大蟒身後有一隻身長五六尺的紫金色蜈蚣,緊追不捨。大蛇見擺腿不了蜈蚣的追殺,乾脆停止逃跑,掉頭直奔蜈蚣而去。蜈蚣正在拼命追趕,見大蛇突然轉身衝過來,居然退後幾步,閃在了一邊。大蛇尾巴猛地向蜈蚣掃去,蜈蚣堪堪躲過。蜈蚣隨即展開反擊,飛一般咬住大蛇的頭,緊咬住不放。大蛇疼痛難忍,不住在地上翻滾。蜈蚣隨著大蛇在地上滾來滾去,稍稍一鬆開,大蛇終於將蜈蚣甩開,迅速逃走。
-
潮汕俗語故事,正想千丁,倒想絕種
俗語「正想千丁,倒想絕種」,意在勸告人們凡事應多從正面、好的方面去考慮,並付諸努力去踐行,就自有好結果;若從反面、消極方面著想,並萎靡不振,就沒有好下場。而「千丁」與「絕種」,則是一種帶誇張的形容詞,因古人注重多子多福、千子萬孫;害怕絕了香丁、無可傳宗接代。這兩句話帶有嚴重的警告語氣。這俗語的故事出自古時潮州府屬某地一位赴省城考舉人的秀才。
-
民間故事:蜈蚣報恩
從前有個姓王的小孩兒,整天沒事幹瞎晃悠,捉了只蜈蚣,放在竹筒裡養。竹筒用根麻繩拴在腰上,小孩兒每天捉些蟋蟀、螳螂、螞蟻等昆蟲餵它,有時候也餵些螃蟹、泥鰍、黃鱔。這王秀才趕考也帶著蜈蚣,權當解悶。這一日,王秀才走到山中,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眼看就要天黑,發現一座破廟。王秀才像抓住救命稻草似的跑進去。晚間,打雷下雨,王秀才正慶幸找了個安身的地方,突然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窗戶被吹開了。
-
故事:蓮蓬鬼話:天降雷霆,劈死成精蜈蚣
第二天我們去看這顆被劈死的樹時,竟然在大樹裂開的地方發現一個碗口大的洞,裡面躺著一隻手指大的蜈蚣,早已經死去。今天要說的故事是一個傳說,發生在民國時期,我們那邊有一個砍柴謀生的村民,姓柳,人們都叫習慣叫他柳三。
-
美女蛇原本救命恩人,惡管家本是衣冠禽獸,宋人筆記中的人蛇傳奇
蛇,因長相奇特,面目猙獰,令人極不舒服!中國古代傳說中把蛇列入鬼魅一族,必欲除之而後快。因此,在古代小說中,蛇的結局一般都很慘。當然也有例外,白蛇白素貞和許仙就喜結良緣。古代段子手為了吸引人的眼球,往往把蛇和美女聯繫在一起!據說如果晚上睡覺,聽見有人叫自己的名字,千萬不要答應,以防美女蛇趁機取了人的魂魄!今天的故事講的是北宋的事,宋人筆記描繪的有聲有色,著實吸引人!
-
老和尚守廟五十餘載,卻不知佛像中藏了一隻百年蜈蚣
剛開始也沒什麼事情,村民半夜起來看幾圈,並沒有發生什麼事,但後來老王家的雞開始少了,事情就開始不對頭了。沙墩鎮,有一個大官人,叫張孝,平日間也經常施善村民,很是信佛。聽說了這件事情後,就讓人去請教老和尚,但和尚卻不言說,只是皺著眉頭。村民心想,老和尚都不敢開口,是不是有妖魔鬼怪,降服不了?
-
鬼臉王捕蛇
光緒年間,順德府平鄉縣西山有一條大蛇,不僅偷食村民的豬狗雞鴨,還會攔路吞噬商旅過客。 高知縣貼出告示,重金懸賞能捕殺西山大蛇的蛇師。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膽量過人的蛇師貪圖賞格,組成捕蛇團應募。 捕蛇團先派兩名蛇師上西山偵察。蛇師用溼泥塗身,慢慢在灌木中爬行,悄悄接近西山大蛇。只見大蛇盤曲在山腰的一塊巨石上,身子粗細如桶,腦袋大小如鬥。忽然,大蛇仰頭向天,眼射金光,原來天空飛來了一隊大雁。
-
潮汕俗語故事 趕你去九龍山曬日花
-
男子發現一窩小蛇帶走,母蛇爬進家裡,男子行為救了自己
故事:男子發現一窩小蛇帶走,母蛇爬進家裡,男子行為救了自己這天男子李強上山打獵,沒有打到獵物就砍了些材回家,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李強無意發現一窩小蛇,附近也沒有母蛇的跡象,於是李強將小蛇帶回了家。於是李強決定將小蛇放生去尋找自己的父母,放生這一幕剛好被爬進李強家的母蛇看見
-
奇聞異錄故事:他多次堵塞蜈蚣巢穴,竟遭蜈蚣報復險些喪命
人和動物在地球上共生很多年,產生過很多人和動物互幫互助的故事。當然也產生過很多人和動物間互相傷害的故事。今天講述的就是清代人著作《益智錄》中一個人和動物間互相傷害的故事,雖然裡面有了一些誇張和神話的成分,可是故事中的道理值得我們每個人借鑑。清朝時期,章邑縣有一人名曰甲某,此人是個大孝子。雖然家貧無依,但是生的高大威武,依靠每日打柴販賣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