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節來得特別早,現在距離過年也就只有10多天了。
然而我父親大人卻特意交代我們:「今年過年你們別回來了吧,愛旅遊就出去旅遊吧。」
我很驚訝,過年不要我們回家?這是鬧哪出?
於是我試探著說:「我們不回家就只有你和我媽過年,不會覺得冷清嘛?別人家都熱鬧不已的,這樣不好吧?」
誰知父親大人說:「你們跑來跑去的不是很麻煩嗎?而且過年也就那麼一回事,我和你媽也嫌棄家裡人來人往的鬧騰,清靜著多好,還不用忙活你們的吃喝!」
我一時不知道應該說什麼。
過年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每年年關,「年貨」、「春運」、「回家」等都會成為熱詞,隨處可見,隨處可聞。
對於在外求學、在外打拼的人們而言,「春節回家過年」承載著很多東西,其中就包括父母對一家人團聚的期望。
可我父親大人,今年卻不要我們回家過年了?
想起大學畢業剛剛參加工作的那一年,工資微薄,卻努力攢著,計劃著春節出去旅遊,把過年回家的繁文縟節視作枷鎖,一個勁兒地想逃離。
後來如我所願,春節出去體驗旅遊過年了,可是看著美景和到處張燈結彩的年味,又覺得心裡有些負罪感,自己是暢快了,顧不上父母好像說不過去啊。
不是沒有提議讓他們嘗個新鮮,一起體驗一下與眾不同的過年方式,但是兩位都乾脆果斷地拒絕——又累又浪費錢,吃得還不合心意,折騰自己的新鮮他們不想嘗。
現在父親大人不要我們回家過年的理由,似乎也是意識到張羅吃喝又累又浪費錢,不想折騰自己了?
天底下的父母基本都一樣,兒女回家過年,他們總會提前準備,回家後的兒女不僅有美味佳餚伺候,還可以享受不用拖地不用洗碗的巨嬰待遇。
長此以往,兒女都習慣了享受年節歸家父母給的寵愛,還要調侃自己「每逢佳節胖三斤」。吃吃喝喝,玩手機嗑瓜子,偶爾和家人搭個話兒,心滿意足地覺得自己對父母很貼心。
回憶起來,不管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我們,總是若隱若現地帶著「衣錦還鄉」的心態,嫌棄著七大姑八大姨的八卦和打探,安心享受著父母的眾心捧月,心痛著假期餘額的不足。
卻從來沒有用心問過父母是否需要幫忙,過去的一年有沒有什麼遺憾和不開心,身體有沒有哪裡不舒服,生活裡那些特別開心的小事要不要分享……
我們想當然地覺得,他們無非就是操心自己的工資,自己是否生二胎,而這種操心不過是「鹹吃蘿蔔淡操心」,和我們為生活拼搏的壓力以及煩心事比起來,不足掛齒。
他們吃穿不愁,在這個年紀享受著美好的晚年生活,沒什麼不開心的事值得關注。
這種狹隘又不負責任的想法,今天終於被我父親大人反駁了:
「你們回來過年有什麼意思?我們讓一起走親戚,你們要在家裡玩手機;跟你們聊兩句,你們眼睛盯著手機敷衍我們。手機就跟那吸鐵石一般,吸住你們每一塊兒破鐵!」
「也不能說你們沒孝心,你們給錢,買禮物從不吝嗇我知道。可是我們需要這些嗎?我們又不是三歲孩童,也還沒老弱病殘呢,就想跟你們平等地對話聊天,但越來越說不到一塊去兒!」
你看,我還以為忍耐著繁文縟節,老老實實回家過年,就是回應父母的期盼,表達自己的孝心,滿足父母的情感需求呢。
但實際上,在他們心中,我們回家過年已經成為了一種「還不如不來」的負擔了。
我不死心地想掙扎一下,問父親大人這兩天是不是誰惹他不開心了。
父親大人不管不顧地總結到:「你們不用勉強自己非要回來,我知道你們回來就是個形式,敷衍一下。所以今年不要回來了,省得我們費勁兒準備。你們自由,我們也輕鬆,真的。」
我想起半年前,二老看上了一款代步車,我媽買之前和我們說了下,雖然也說讓我們幫參謀,但是已經明確說價格、款式、顏色各方面他們都非常滿意。
後來我們去看了車,是不知名的雜牌,想著安全說不定無法保證,又覺得車的樣式一般,功能也少,最大優勢就是價格便宜。
於是就各種說服二老,最後直接買了我們看上的另一款,功能豐富,想著他們就是捨不得花錢,而且對這些東西也不懂,買了他們會更喜歡的。
誰知提車時,父親大人一直黑著臉,回家後就說我們不尊重他們:
「我們是老了,但是我們依然有自己的喜好和追求。你們覺得功能多好,可我們覺得累贅!
你們總是很忙,不管我們內心需求也能諒解,家裡什麼事不和我們商量也沒關係,可是不代表你們的決定就是正確的,我們的決定跟不上時代,但也不代表就是錯的!」
當時我只是認為父親大人因為不順著他心裡鬧彆扭,而現在想來,我們的行為和想法,不就是網上瘋狂吐槽的「我是為你好」嗎?
思及至此,我突然靈光乍現,窺破了父親大人的內心——他並非真的不要我們回家過年,他只是內心需求一直被我們忽略,沒有獲得我們用心的關愛,所以情緒不滿,以主動拒絕我們回家過年來發洩。
他在說出不要我們回家過年的背後,更想表達的是:「我想要被尊重,我的內心需求想要被關注。」就好像我們和親近的人鬧彆扭時,彼此都很渴望能夠在爭執中了解自己,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自己內心的需求。
從小,父親在我印象裡很要強,也很倔強。這些年上了點年級,脾氣稍微溫和了些,也不再事事都以自己的意志為主了。
在他剛硬的外表下,他對我們的愛落在小細節裡,數也數不完:就算家裡不富裕,我想要公主裙,他會毫不猶豫地買給我;大學我選的學校和專業不符合他的期望,他一邊賭氣地不和我說話,一邊幫我籌備上學的各種東西;他喜歡抽菸,可是自從我得過一次肺炎,他就把煙給戒了……
所以他只是用「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把自己的內心和想法表達出來,那「不想你們回來過年」的說辭,就跟女孩子說「不要」一樣吧。
於是到了晚上,我和二老開了個視頻聊天,他們樂呵呵地,正在看兩人都喜歡的京劇,好像是《三打陶三春》。
於是我說後天我有空了,要回去。
父親笑呵呵地,說:「後天就回來了?哎喲那剛好,你媽做的醃臘肉已經可以吃了!路上注意安全啊,還想吃什麼菜,提前說,給你們準備齊全哈!」
嘖嘖,他完全忘了中午還跟我說 「不要回來過年了」呢,看來情緒發洩完了,還是和每一個父母一樣,期盼著兒女回家。
所以,我後天就提前回家,和他們一起準備過年,一起用心聊聊天,一起走走親戚,感受真正的「除夕新歲賀團圓」。
作者簡介:紫塵靜雪,90後已婚大齡少女,研究兩性關係、婚姻關係,堅信家長裡短也是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