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
小蔡的父母經常不在家,
所以從小他就學著母親的樣子,
給自己和妹妹做飯:
洗米下鍋、用樹枝燒火,
然後將上一頓的飯菜翻炒一次,
簡簡單單裝碗裡吃。
父母不在身邊,
幸好小蔡有個遠房太婆,
經常轉悠到家裡關照他,
繞著房子走走問問,
問得最多的就是他吃飯了沒有。
「90年代,農村還沒有打火機,
做飯只能用小火柴點燃樹枝。」
有一次,大人遲遲未歸,
家裡的火柴卻用完了。
「沒錢沒火柴,連飯都做不了。」
恰巧太婆轉悠到家裡,
看到面黃肌瘦的小蔡,
責問他怎麼不好好做飯,
小蔡只好把沒錢買火柴的難處說出來。
太婆連忙從口袋裡翻出一塊包裹的布,
從裡面抽出1張5毛的紙幣塞到小蔡手裡。
小蔡握著被捂得熱乎的5毛錢,
心裡也暖呼呼的:
「終於有辦法做飯了!」
「有時候,家裡的米也沒有了,
吃上頓就沒了下頓。」
那些年挨餓的日子小蔡經歷了很多次。
但是每次太婆都會借串門的名義,
悄悄把泡麵塞給他,
「一包泡麵可以頂一頓飢餓,
能斷續忍到母親回來。」
如今,
小蔡再也不用為一頓飯發愁,
逢年過節他也會回到老家,
看望上了年紀的太婆。
「行善不在於大小,
及時最好。
總有那麼幾次,
太婆及時照顧了我。
在我無依無靠的時候,
還有她惦記著我,
幫助了我。」
上面這段故事,
來自今日頭條活動,
自從10月15日活動上線以來,
不少用戶都在頭條中,
寫下了自己被人幫助,
或幫助別人的經歷。
不少人也像小蔡一樣,
感受過來自他人的溫暖。
1.
去年,
曹女士驅車前往火車站,
接外地念書的女兒回家,
路上天降大雨。
而兩個老人的身影,
卻吸引了她的注意。
他們一高一矮,
用棍子擔著兩個蛇皮袋冒雨前行,
身上的衣服已被雨水全部打溼。
曹女士估計,
他們的年齡在80歲左右。
曹女士穿著棉襖還覺得冷,
更何況是兩位穿著單薄的老人。
「他們渾身溼漉漉地走在風雨裡,
該是多麼寒冷和可憐啊。」
她馬上把車開到老人前面,
問他們要去哪裡。
「我們想回家,去車站坐車!」
老人聲音沙啞,雨水也糊住了眼睛。
「二十多裡路,你們走著去?」
曹女士不禁鼻子一酸,
「快上車吧,我去車站,捎你們。」
一聽這話,兩位大爺一愣,
其中一位迅速擺了擺手,
「我們倆都沒錢,你走吧!」
曹女士耐心勸解:
「我不要錢。快上車暖和暖和吧!」
車外雨聲淅瀝,車內暖氣襲人。
大爺漸漸說起這幾天的經歷:
他們都80歲左右了,
聽說臨沂板材廠多,
從菏澤過來,想找個工廠幹活。
結果問了十幾家,沒有一個要他們。
說完,便情不自禁抽泣了起來。
「我恨不得自己也有公司,
讓他們來我這兒,我養著。」
很快就到了車站,
曹女士帶著兩位老人到候車室。
老人們顫抖著手從衣兜裡,
掏出10元、5元的零錢,
團在一起交給曹女士,
但都被拒絕了。
當曹女士把兩張車票交到老人手裡,
另外又給他們每人200元作為開銷時,
老人又激動地擦起了眼淚:
「我們真是遇到好人了,
太謝謝了!」
「女兒見我姍姍來遲,
不免有些嗔怪。
而當我把剛才的經歷告訴女兒後,
她開始跑向候車室。
後來我才知道,
她是把自己打工,
掙的零花錢分出來給了老人。」
2.
這天,
小崔剛踏出地鐵站就發現:
北京西站湧動的人潮中,
蹲著一個身著粉衣、瘦小的女子,
在地上掩面哭泣,
旁邊還有一個手足無措的女孩。
圍觀群眾議論著,
卻又無人上前幫忙。
據說母女倆從廣西來北京看病,
沒想到被老公拋棄了。
在陌生的城市,母女倆沒有錢,
也沒朋友,不知該去往何處。
兩人唯一的旅行箱也已經損壞,
勉強用白布條綁著。
但此時已接近9點,
一旦遲到會被記入績效考核。
小崔看著小女孩有些發抖,
決定就算遲到也要幫助她們。
「徵得她母親的同意後,
就趕緊帶著她去旁邊的
房產中介要了杯熱水。
店員們也非常幫忙,
還給小傢伙搞了個泡麵。」
女孩的眼睛才又煥發光彩,
小崔很是心疼:
「那種倔強的眼神,
是經歷了多少磨難才練成的呀,
一個這個年紀的孩子承受了多少苦楚。」
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小崔決定尋求官方機構的幫助。
他打電話聯繫了當地救助站,
隨後又與警方取得聯繫。
警方答應派車前來送兩人去救助站,
一直悶頭哭泣的女子也終於應允,
輕微地點了點頭。
幫母女倆打點好一切,
已經是上午十點多。
小崔這才顧得上自己的工作,
緊趕慢趕往公司跑。
終於歇下來的小崔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他腦中總浮現母女倆倉皇無助的神情,
於是在今日頭條上記錄了這一幕,
以及自己複雜的感觸。
沒想到被關注了他的主管看到,
默默刪去了他的遲到記錄。
「後來我又回到那個路口看過,
母女倆已不見蹤影。
我猜測兩人應該已經在救助站有了落腳點,
心裡的擔憂也稍有緩解。
人心都有柔軟的一面,
有時候就差一個行動。
善意不需要壓抑和逃避,
勇敢一點就夠了。」
3.
2018年,
是頭條用戶張女士,
父親去世的第二年,
她的母親決定搬回鄉下老家住。
「當時我媽回到老家時,
家裡的菜園已經荒草叢生。」
擔心母親無人照顧,
但自己的工作又脫不開身,
張女士陷入了兩難。
幸好,鄰居張俊楓幫了大忙,
對老人關心照料,毫無怨言。
「隔三差五就摘菜給我媽送去。」
張女士的母親年邁,
幹不了重活,
於是在老家養了一群雞,
張俊楓每次都陪老人撿糧食餵雞,
還用車幫她把糧食拉回家,
盡力不讓老人累著。
平時,家裡的家電出了問題,
老人也是喊俊楓來修理,
而他,從未有過一句抱怨。
村裡家家戶戶都靠賣樹苗賺錢,
張俊楓每次聯繫到樹苗買家後,
只要是張女士家有的品種,
他一定優先向別人推薦。
張女士的父親還在世時,
俊楓也時常幫忙照顧,
張父當時總說,
「要是哪天他不在了,
可能就是俊楓最先知道。」
「我媽年齡大了,
手機經常不帶在身邊。
有時候我們打電話找不到她,
就讓俊楓去看一下。
他每次都是立馬過去,
然後打電話給我們報平安。」
「因為有張俊楓和村裡其他人關照,
老人才不覺得孤單,
反而感到比城裡省錢和舒心。
儘管非親非故,
張俊楓幾十年如一日地照顧我父母,
讓我既慶幸又感激。」
4.
2020年10月19日,
小周剛下班,
就被一位迷路的大爺攔住了:
大爺今年93歲,
忘了回家的路,
兒子也沒法及時來接他,
「因為擔心老人一個人,
在外面待久了不安全」,
小周只好自己護送大爺回家。
大爺堅持要感謝小周,
請他到家裡坐坐,
小周讀出了大爺的孤獨,
就跟著上了樓。
進家門以後老人十分熱情,
又是做飯,又是沏茶,
跟小周聊天,要跟他做朋友。
聽到老人說想去養老院,
怕添麻煩不去兒女家住時,
小周心裡酸酸的,
想著能為眼前這位老人做點什麼。
細心的小周注意到:
老人一直在撓腿,皮膚乾燥,
需要補充維生素C,
於是就順手拿了自己的潤唇膏,
給老人塗抹了一些。
平時老人8點就睡,
但那天跟小周聊到將近10點,
老爺子依舊捨不得他離開。
走後,小周給老人的兒子發了簡訊:
囑咐他要多看看老人。
過了一周,
小周還是惦記著老人,
於是提著水果和自己做的食物,
還有兩種維生素和潤膚霜,
來到了大爺的家:
「大爺見到我,高興得手舞足蹈。」
小周心裡也暖暖的。
「我在今日頭條上記錄了這段故事,
有些感慨,
又有些無奈。
終有一天我們都會老去,
願每一位老人都能善終。」
生活中,
總有人給予過你真誠的幫助,
也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也許是至關重要的大事,
但無論大小,
都值得我們由衷感謝。
如果你也在遇到困難時,
被他人幫助,
或幫助過其他人,
就將你的故事,
帶話題,
分享在今日頭條中,
將這份正能量,
傳遞給更多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