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是誰導致了「洛陽紙貴」?

2020-09-22 玉板橋之城南舊事

成語:洛陽紙貴

《晉書·文苑·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原指西晉都城洛陽之紙,因大家爭相傳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賦》,以至一時供不應求,貨缺而貴。後比喻好的著作,風行一時,廣為流傳。

說的是西晉泰康年間,洛陽一個叫左思的文學青年寫了一篇叫《三都賦》的文章,由於寫得太好,時人爭相傳抄,結果竟然導致洛陽市面上的紙一下子漲了兩三倍的價錢。對於一個寫文章的人來說,恐怕沒有什麼是比這更高的榮譽了吧。

《三都賦》是漢代流行的賦體文,該文從歷史、地理、物產、風土人情等各個角度,對三國時期的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進行了描寫。分《魏都賦》,《蜀都賦》《吳都賦》三篇,全文總共1萬多個字,對三個都城的描寫分別成篇,構思精妙、文筆精當,乃是千古名篇。

左思小的時候長得醜,不但其貌不揚,身材矮小,而且看上去腦子還有點呆呆的,實在是沒有人相信他會在文學上或者其他任何事情上會有所成就,連他的做御史的父親自己都一直非常不看好他,而且還經常在朋友面前抱怨後悔生了他這個兒子。

關於旁人及自己父親對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左思雖然嘴上不說什麼,但是心裡卻很是不服氣,故私底下暗暗的發憤。他看到當時流行的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雖然佩服其宏大氣魄,可也看出了其中華而不實、大而無當的弊病,於是他決定自己寫一篇同類型但更加樸實的《三都賦》。左思先是廣泛收集資料,然後閉門寫作十年,文章始成。

左思帶著自己的文章前去拜見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張華,果真得到賞識。張華將左思的文章推薦給皇甫謐,皇甫謐也很欣賞,並且還親自為之做序。

從此,《三都賦》的價值才真正被人發現,一下子就火了。

《三都詩賦》字數不少,毛筆字又相當佔紙,而且又因為紙是當時才剛剛發明,市面上能提供的貨可能也不會太多,因此在短期內,紙張快速漲價。所以後人便用「洛陽紙貴」一詞來形容某個人的文章寫得了不得。

相關焦點

  • 佐餐故事31:究竟是什麼令「洛陽紙貴」?
    「洛陽紙貴」這個成語,說的是西晉時期生活在洛陽的以無比的勤奮和堅持,整整花了十年,終於完成了《三都賦》,並一舉得到廣泛認可,達到了「洛陽紙貴」的輝煌境地。 因此,這個貴,真正貴的不在這文章,而貴在左思他找到自己,並努力做好自己,這才是令「洛陽紙貴」的根本。
  • 「成語故事」洛陽紙貴
    【故事】有個不喜歡讀書,平時還調皮搗蛋的小孩,無論父親怎麼教育他,他都對讀書不感興趣。一天,父親的朋友們來到家中玩兒,都誇這位父親有位聰慧俊秀的兒子。可這位父親苦著臉和朋友們說:「哪有啊,我的兒子呀,十分頑固,一點兒也不喜歡讀書,還沒有我小時候有出息呢。」
  • 成語故事:一言為定
    【成語】:一言為定【拼音】:yī yán wéi dìng【解釋】:一句話說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說話算數,決不反悔。【成語故事】:當新法令制定好後,商鞅為了樹立新法的威信,就在國都鹹陽的南門立了根木頭,公布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給他十兩金子。大家都感到奇怪,沒人敢動。商秧又把賞金提高到五十兩。有個人將信將疑地去搬了,果然得到了賞金。人們這才相信商鞅說話是算數的。商鞅隨後就頒布了新法令。這個成語指說到做到,不再變動。
  • 成語故事:各得其所
    【成語】:各得其所【拼音】:gè dé qí suǒ【解釋】: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成語故事】:官員告別子產後,出來對人說:誰說子產聰明?今天我騙了他,他還以為是真的呢。這個成語指每人或每樣事物都得到適當的安置。
  • 成語故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苻堅依仗雄厚的兵力,不免驕傲輕敵,導致先鋒部隊被晉軍偷襲,被打得潰不成軍。前秦軍隊士氣大挫,軍心動搖。苻堅和弟弟苻融登上壽陽城,觀察淝水對岸晉軍的動靜。只見晉軍軍容嚴整,數量龐大,連城外八公山上隨風晃動的蒿草灌木,恍惚間也好像是一排排士兵。苻堅大驚失色,對苻融說:「誰說東晉國力弱?
  • 邯鄲學步成語故事
    後來這個故事演化為成語——邯鄲學步,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這是一個流傳的很廣的故事。看來這已經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了。流傳的廣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夠忽視這個故事在今天的啟示意義。如今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人們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傾向嚴重,忽視了自身的特點,結果學得不倫不類。
  • 成語故事:烏合之眾
    【成語】:烏合之眾【拼音】:wū hé zhī zhòng【解釋】:象暫時聚合的一群烏鴉。比喻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一群人。【成語故事】:誰不識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賊,定遭滅族殺身之禍!
  • 成語故事:貧賤驕人
    故事田子方繼續說:「一國之君如果傲然待人,就會失去人心,國家必定不保;大夫如傲然待人,就會失去支持,引起家臣作亂,導致祖業毀棄。這方面的例子已比比皆是。反觀貧賤者,無家無業,四海飄泊,言語不見用,處境不合心,就可一走了之,如脫鞋一樣。貧賤者難道還怕失去貧賤不成?」
  • 成語故事:一身是膽
    【成語】:一身是膽【拼音】:yī shēn shì dǎn【解釋】:形容膽量大,無所畏懼。【成語故事】:這個成語形容那些身臨險境而從容不迫的人。
  • 成語故事:放虎歸山
    【成語】:放虎歸山【拼音】:fàng hǔ guī shān【解釋】: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成語故事】:這個成語比喻放走敵人,留下後患。
  • 成語故事:殺雞駭猴
    【成語】:殺雞駭猴【拼音】:shā jī hài hóu【解釋】:傳說猴子怕見血,馴猴的人便殺雞放血來恐嚇猴子。比喻用懲罰某個個體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成語故事】:>這個成語,出自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
  • 成語故事之旅 | 出言不遜
    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發!郭圖感到很慚愧,又擔心袁紹怪罪自己,於是就誣陷進攻曹營的張郃,對袁紹說:「張郃進攻不盡力,導致大敗,他還出言不遜,對您不滿。」好故事在這等你呢
  • 「成語故事」邯鄲學步
    【出處】《莊子·秋水》【故事】燕國有位不愁吃不愁穿、家庭還算充裕的少年,他住在壽陵,大家都叫他壽陵少年。世紀恆通在線總結: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如果不考慮到實際情況一味地去模仿別人,必將進入學習的誤區,最後會導致既學不好別人的東西,又失去了自己的立身之本。
  • 成語故事之旅 | 背水一戰
    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呢對面的趙軍看到漢軍背水列陣,大笑起來——不給自己留退路,很可能導致全軍覆沒。到了早上,韓信下令擂鼓出戰,趙軍也出營迎擊。漢軍假意敗走,把旗鼓都扔了,向河岸的陣地退去。趙軍一路追擊。這時,漢軍埋伏好的兩千輕騎兵殺入趙營,用漢軍的紅旗換掉趙營的旗幟。另一邊,漢軍背靠河水,無路可退,只有殊死一戰,打得趙軍節節敗退。
  • 成語故事:咄咄怪事
    【成語】:咄咄怪事【拼音】:duō duō guài shì【解釋】: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成語故事】:
  • 成語故事:一事無成
    【成語】:一事無成【拼音】:yī shì wú chéng【解釋】:連一樣事情也沒有做成。指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無成就。【成語故事】:
  • 成語故事:感恩圖報
    【成語】:感恩圖報【拼音】:gǎn ēn tú bào【解釋】:圖:設法。感激別人的恩情而想辦法回報。【成語故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來攻打我們,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可惜沒有一個人想到好辦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個年輕的打漁郎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打漁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車子?」
  • 成語故事:盛氣凌人
    盛氣凌人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以驕橫的氣勢壓人。形容傲慢自大,氣勢逼人。盛氣是指驕橫的氣焰。凌是欺侮,侵犯的意思。這則成語來源於《戰國策》,快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則故事吧!情勢愈發危急,大臣們心急火燎,但趙太后依然不為所動,還怒氣衝衝地對大臣們說:「誰再主張派長安君去當人質,老婦必將唾沫吐在他的臉上!
  • 成語故事:千裡鵝毛
    【成語】:千裡鵝毛【拼音】:qiān lǐ é máo【解釋】:比喻禮物雖然微薄,卻含有深厚的情誼。【成語故事】:
  • 成語故事:自食其果
    【成語】:自食其果【拼音】:zì shí qí guǒ【解釋】:指自己做了壞事,自己受到損害或懲罰。【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