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軼事。

2020-08-30 我的家在七老圖山

礦山軼事。


「有個小夥27,娶個媳婦51,比他爸爸大三歲,比他奶奶小17」

在煤礦的時候,獨身的工人不少,下了班兒沒有事兒幹,文化娛樂的東西又太少了,狗掐架狗撮秧子都圍著不少人在津津有味的看,就是呆的太無聊了。

某天,人們津津樂道的說一個事,說一個小夥子是井下工人,有人給他介紹對象,沒想到長得挺帥的小夥子,那個姑娘愣是沒有相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嫌他是井下工人,說四塊石頭夾塊兒肉,危險太大,不想老早的當寡婦,你說這話多氣人。不成就不成吧,沒成想這姑娘的媽相中了這小夥兒,不知怎麼回事啥時候兩個人好上了,閨女回家一看,她老媽和這小夥子在一個被窩兒睡著哩。頓時如引爆了一顆特大的大炸彈,那些日子人們街談巷議,都當樂子講。這女人人稱王三嫂,是個寡婦,這女人從後面看楊柳細腰阿娜多姿走道扭扭的特別的江山如此多嬌,饞得小夥子們急切的想追上去一飽眼福,追上去回頭一看,哎呀我的個媽呀,看前面滿臉褶子秋後的山核桃一般太婆一個。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兩個人都是王八瞅綠豆——對眼兒了,並有好事之徒編了一個順口溜兒:有個小夥27,娶個媳婦51,比他爸爸大三歲,比他奶奶小17。這兩位愛得死去活來,甜哥哥蜜姐姐,一個非她不娶,一個非他不嫁,海誓山盟,海枯石爛心不變,刀山火海也等閒。這人一旦把事情挑明,撕破臉了,上街也不怕人瞅也不在乎人說了。一天兩人去礦區領結婚證,當年不是想去領結婚證就能發給你結婚證的,得單位或是街道開介紹信,沒有介紹信不給辦結婚證。這兩位去礦、街道開介紹信,礦上和街道不給開介紹信,不知他倆怎麼據理力爭,介紹信開出來了,兩個人馬上去礦區登記結婚,礦上早已給礦區去了電話,不給他倆登記,這兩個人鬧了個八開,也沒有登記上,就都氣鼓鼓的回來了,礦區不給他倆登記也是小夥子家裡做工作的結果。

這小夥子是礦上的子弟,家裡都是礦上的,不過是另一個分礦,他的爸爸媽媽當然的極力反對,甚至提出,如果這小夥子和王三嫂結婚就斷絕關係,可是那也阻擋不了這兩個人結婚的決心。

那一陣子,人們議論得熱火朝天的,成天的談論這娘倆姐弟戀的新聞,不過社會和家庭的輿論與阻力太大了,最終他們倆也沒有結成婚,那個小夥子的家人想辦法兒把他調到另一個礦去了,這段娘倆的姐弟戀算告一段落,人們才不當一景兒說了。

小鬍子 喇叭褲 蛤蟆鏡

當年在煤礦的時候,我們一起招工去的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一次一共招來四十來人,就招了兩個女的,煤礦的女人少,女人是稀有動物,所以這男青年就說是表現也好,表演也罷,箇中意思不說自明。說來也怪,年輕的男人都要裝老成,生怕別人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怎麼才顯得老成呢?臉上沒有皺紋也不能生讓他長出來皺紋來,臉上不顯得滄桑,就裝出一副久經滄桑的神態,就是這麼也裝不像,唯一能顯出老成、老道、滄桑的辦法就是留須,通俗講就是留小鬍子。天津的知青男的有小鬍子的居多,也不知道他們自小吃過什麼東西,有人說是大城市的孩子早熟,可能吧。當年的年輕人都渴望嘴唇上有一抹黑黑的小鬍子,有小鬍子的人特別的自豪。可是這小鬍子不是想留就留的,它也得長出來呀,於是人們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人把嘴唇上下用保險刀使勁的刮,刮完了用生薑抹,據說生薑汁兒能促使小鬍子快生長。有人把僅有的長的稀稀拉拉的有數的幾根鬍鬚揪掉,長出來一點兒就揪掉,長出來一點兒就揪掉,說是鬍子越揪越愛長,揪出來的鬍子根兒都帶著一個黑色的小毛根兒,雖說揪鬍子的時候有點兒疼,但是人們都痛並快樂著,為了長出一抹黑黝黝的小鬍子,這點疼算得了什麼?

沒想到人在上了歲數的時候,又不想留鬍子了,天天的把鬍子刮個溜乾淨,無他,顯得年輕唄。也有的人是鬍鬚已經部分出現白的,可是白也不是純白,是灰白色的,成了花白的鬍子,而且花白的鬍子生長的不一致,灰白的鬍子長得快,就出現了鬍鬚長得裡出外進的,不好看,乾脆一剃了之一颳了之。

天津知青在1969年下鄉的時候,男的穿的褲子和雞腸子一樣,細細的,把大城市的穿衣潮流帶到了鄉下,八溝街的人還穿七八寸的褲腳呢,所以一些老鄉年輕人就學天津人穿瘦腿的褲子,就是俗稱「老趕」的,在努力的攆潮流,直到1975年我們抽調到煤礦都是如此,工人們升井以後洗完澡,在更衣室穿衣服,那個更衣室穿衣服都是站著穿,沒有座位的,在冬天,人們穿的厚,天津的知青穿起瘦褲子來那叫一個費勁,左蹬右蹬使勁兒的蹬也蹬不進腿兒,我看著都覺得難受。

忽然說是改革開放了,一些港臺的東西都湧了進來,一馬當先的莫過於收錄機和大喇叭褲,收錄機太貴又不好買,喇叭褲就簡單多了,買來不管是什麼布,一般都是黑色、灰色、煙色、藍色的居多,找一個裁縫,再拿一條大喇叭褲做樣子,照葫蘆畫瓢的整,一夜之間,滿街都是大喇叭褲,那喇叭褲的膝蓋部位還極細,褲腳那的大喇叭口足有二尺多,而且褲子還挺長,工人們管它叫「掃地風」,說一家子如果有一個穿喇叭褲的人,基本上不用掃地。穿喇叭褲的基本上全部是男的年輕人,歲數大一點兒的沒人穿。後來聽說這喇叭褲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港臺流行過,後來早已過時沒有什麼人穿了,到了七十年代,大陸的年輕人見到喇叭褲,如獲至寶,其實還是脫不了當「老趕」。

隨著喇叭褲收錄機進來的還有墨鏡俗稱「蛤蟆鏡」,當時特別的不好買,屬於緊缺物資。人們好不容易才掏澄到一付蛤蟆鏡,就黑天白日陰天晴天的戴著,就和租來的一樣,不少人的蛤蟆鏡上還貼著商標,那商標佔了蛤蟆鏡三分之一的鏡頭。

那年還有濟南的輕騎摩託車上市,條件好的人家就搶先購買,當年一輛輕騎摩託車是1500元錢,這時人們一個月工資三五十元錢的人家多得是,煤礦的工人就不同了,一家子有三四個人上班,一個月有能開三四百元錢的,開四五百元錢的也不在少數,所以買一輛摩託車,小菜一碟。

於是乎在煤礦就有了一景兒,兩個小子騎一輛輕騎摩託車,都帶著蛤蟆鏡,穿著大喇叭褲花襯衫或是花格子襯衫,後面的那人用手拎著一個或是反手背著一個收錄機,聲音放大到不能再大了,摩託車屁股後面冒著煙兒,「嘟嘟」的響著,排氣管子噪音大得很,滿街的疾駛,招搖過市,摩託車駛過以後,收錄機發出的「蹦嚓蹦嚓」的聲音不絕於耳。於是有老工人就說:要想死得快,油門加腳踹。

忽然有一天,礦上開會兒,說禁止穿喇叭褲戴墨鏡留小鬍子,派人在礦山的大門口截著,見到戴墨鏡的沒收墨鏡,遇到穿大喇叭褲的用剪子將喇叭褲鉸開,留小鬍子的給剃去,一時鬧得動靜不小,把上述幾個愛好的人弄得人心惶惶。你還別說,那些天,沒有人戴墨鏡穿喇叭褲了,有小鬍子的人也自動的剃去了,就是都不想惹麻煩,當年的礦山保衛科如狼似虎,說把人抓起來就抓起來,說關起來就關起來,說打一頓就打一頓,霸道得很。

要說礦上就是閒的,扯淡,真是沒事幹了,這些穿戴有傷風化了嗎?危害社會了嗎?給別人造成影響了嗎?

說一句,我是個很傳統的人,不屑穿喇叭褲,不買墨鏡沒有留小鬍子,礦上整的那些事,和我沒有關係。

相關焦點

  • 礦山軼事 「二」人世界
    礦山軼事 「二」人世界 吾在礦山聽過一個笑話。我所在的礦的夜班都是晚九點上到早六點,所以這個故事肯定不是我所在的礦山發生的。說是家中只有媳婦一人,將近半夜,門「吱呀」一聲開了,走進一人,只聽得有東西「咚」的一聲放在桌子上。炕上這媳婦睡的迷迷怔怔,以為是男人回來啦,礦燈放在桌子上,就半醒不醒地問:「回來啦?」「啊」,「上炕睡覺吧」,「嗯」。這男人上炕鑽進女人被窩,那啥那啥了一番,起身穿衣出門去了。
  • 是礦山也是青山,四川3地入選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
    此次入選的三家示範區中,攀枝花以釩鈦磁鐵礦出名,記者了解到,該市已在投入8.75億元資金建成「攀枝花市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示範基地」的基礎上,先後創建國家級綠色礦山5家。投入資金約18億元,復墾工礦廢棄地5282畝,治理礦山地質災害36處,生態修復礦山570公頃。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複試點,以點帶面發展綠色礦業。
  • 東作家路慶義長篇小說《礦山武工隊》首發式在淄博舉行
    本刊訊 由山東省作家路慶義創作出版的長篇小說《礦山武工隊》首發儀式,於2020年7月25日在淄博民泰大酒店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藝術家以及路慶義先生的老戰友等100多人參加了新書首發式。這部長篇小說是路慶義先生的嘔心瀝血之作,他克服學歷低、不利因素多的種種困難,歷經十年終於將這部為礦山英雄兒女樹碑立傳的
  • 劉春林調研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導語】:11月18日,縣委副書記、代縣長劉春林深入陶寺鄉和大鄧鄉,調研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解說】:在陶寺鄉財寶鑫礦業有限公司一系統、二系統和汾渭平原歷史遺留無主礦山等地,劉春林詳細了解企業生產環境、安全管理、風險防控、技術裝備、日常保養、生產流程、安全責任落實、生態修復治理等情況。劉春林強調,安全生產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底線和紅線。
  • "區委會"大院軼事
    原來的標題,是在《寫給自己》大標題下再立個小標題,寫成區委會之一、之二、之三這樣子,後來覺得這樣寫太麻煩,乾脆改了題目,就叫區委會大院軼事,集中寫一個內容,沒想到一下子寫了一百多節。下面還寫不寫了?我現在也在猶豫,還是順其自然的好,有可寫的,寫寫無妨,覺得無話可說了,也別硬湊到150節,200節的,累人累己,得不償失。
  • 故事:13歲男孩去礦山打工,煤礦老闆收下他,卻讓他每天去40裡外買書
    小磊念過兩年小學,因為窮,輟學了,看見村裡人都去礦山打工,小磊也動了這個念頭。於是他告別父母,跟著村裡幾個壯勞力到礦山掙大錢去了。在路上,小磊聽說礦山一些童工就死在裡面,小磊有些害怕了。村裡人安慰他說,也不是每個地方都這樣恐怖,你要放鬆自己,掙到錢了趕緊拿回家給父母治病啊。小磊一聽,咬咬牙,繼續跟著大傢伙兒走了。
  • 村裡無賴開礦山 斬斷幾條白蛇 竟禍事連連
    故事:村裡無賴開礦山 斬斷幾條白蛇 竟禍事連連這個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有一個大型國有鐵礦企業,周邊還有許多私人老闆開採的小礦山。經過一番考察,姜強決定開礦賺錢。在辦理了一系列開礦需要的證件後,姜強發現自己的礦坑並沒有多少礦,這讓他很苦惱。可是好礦坑都被別人佔了,姜強無從下手。(當地採礦人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誰先佔了礦坑,礦坑就歸誰開採)這一日,他帶著幾個弟兄在礦山上轉悠,看見一對五十多歲的老夫妻在一個一人多深的礦坑裡人工掏礦,掏出來的礦石顏色深,品味高。
  • 礦山百態(傳說)
    礦山百態(傳說) 在煤礦工作期間,挨著我們宿舍樓的是一個很大的工村,忘了叫什麼工村,姑且管它叫一工村吧
  • 民間軼事之「路人遇邪」為何出趟遠門,回來精神就出現了問題
    您所關心的,才算頭條,我是九金,今天是【民間軼事】第一期,本期根據真實故事敘述,並未改編,所說的基本屬實!民間軼事話說二十多年前,圓(化名)的舅舅是一名經商之人,那年圓的舅舅三十有二,正值事業高峰期,那年的夏天,舅舅一人出差外地
  • 《中朝故事》之徐彥若軼事
    徐彥若軼事徐彥若的弟弟叫徐彥樞,大中末年,中元夜在坊間觀賞花燈。深夜時分,遇見一人上前向徐彥樞行禮攀談,便一同前行,此人對徐彥樞說:「您是貴人,日後您的兄長必定位列公卿。然而近十年內,令兄需要離開京師去往五千裡外之地,才能免於一劫。不然,必將有大難。」二人走到一個小巷口,此人對徐彥樞說:「在下便在這個小巷子裡居住,他日請過來做客。」說完二人便各自回家。
  • 校園軼事(四)椅子保衛戰
    校園軼事(四)椅子保衛戰 初入中學時,桌椅全無。上課坐在地上的磚頭.石塊上。
  • 校園軼事(五)深挖洞
    校園軼事(五)深挖洞
  • 鄉村傳聞軼事——大蟒蛇
    這個蟒蛇的事情筆者未曾目睹,無法考證真偽,但是這個傳聞軼事已經融化到鄉愁記憶去了
  • 西門軼事(一)
    我們西門軼事甚多,待以後整理,後續發表。
  • 【父親軼事】
    【父親軼事】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夢見了我父親。小時候的我是超常的「皮」!超出了正常童年小朋友們好多倍。那個時候的我長的也不算怎麼高大,可是異常的靈活,真實如同一隻頑皮的猴子,處處是惡作劇、隨時惹事生非,給很多大人和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和困惑。因為那個時候我確實是天真無邪、隨心所欲,大概也有些精神分裂的意思吧!如同患有多動症一樣。
  • 知青軼事(三)
    知青軼事 人物畫廊(三) 」 馬車客」謝老三 河西走廊 他為什麼叫謝老三,我不知道,大概因為他是排行第三吧,這是我的猜測,他的學名叫謝昌友。我和他認識是在一個知青歡迎會上,他是作為老知青代表向新知青致情文並茂的歡迎詞,所以我印象比較深。 他也是我們臨近生產隊點上的,是專門替生產隊趕馬車找副業的。
  • 校園軼事(六)孩子頭痞子頭
    校園軼事(六)孩子頭痞子頭 無論以前還是現在,學校中班級上,總有那麼一兩個人混成了各班所謂的學生領袖
  • 知青軼事之(九)
    知青軼事之(九) 」以 工 換 工」 河西走廊 那天是生產隊打包穀,我們早上趟著露水在野雞田的土頭一個人打了一挑包穀,挑回來送到巖房子讓保管福寶過秤登工分,然後回點上燒火煮早飯吃,免不了又是苕絲絲當菜,米湯煮白菜當湯。 吃了中飯,就在K毛家堂屋裡休息歇涼、聊天。當時有老場、桓哥、金宇、老三等好幾個。
  • 小個子六姐夫軼事
    推薦量越來越少,咱們換個題目接著吹吹六姐夫的軼事,再提醒沒看過前文的友友們,請點主頁,如能關注,更是感激不盡,。咱們接著聊。我在小房裡閒聊一會兒,心情舒暢地趕回家中,家中似乎剛剛經歷了一場激烈辨論母親嘶吼道、那小個子,長得短軲轆粗地,配得上老六,你們哪隻眼看著能配上老六了。但也被除了個矮點,別的還不錯,我承以,但你們願意讓老六嫁那麼還嗎?
  • 我父親和患痴呆症奶奶之間所發生的趣聞軼事
    自從父親搬去奶奶家後,對奶奶無微不至照顧的紅光滿面,比以前奶奶一人生活時長胖很多,其他家人隔三差五也去看望他們,每次去時候,父親就把奶奶的趣聞軼事講我們聽,逗的我們一家人哈哈大笑,有一天我父親出去買菜回來時,奶奶正從後院費很大勁把一個廢棄了的大破瓦盆往家裡拖,父親趕緊制止問她拖回家幹什麼用,奶奶說擔心停水,把破瓦盆洗乾淨後接水備用,父親跟她解釋現在不會像以前那樣經常停水的,奶奶生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