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我想從十年前接到的一個國際電話講起。
那時候還沒有微信,聯繫可沒現在這麼方便,打國際電話要通過Skype.我接起電話,聽到兩個娃娃的聲音,慘巴巴地喊了一句:「小姨」。
我一愣,這不是我侄女和侄子嗎?他們是我姐姐的孩子,那會兒也才八、九歲大吧,怎麼自己用Skype給我打電話了?
還沒來得及說話,兩個孩子就問我: 「小姨,是不是我們走到外面,就馬上會被警察抓起來?」
這都什麼話呀,我趕緊問:「媽媽呢?」
孩子們說:「媽媽在房間裡,我們要離家出走了。」
天哪,這才多大的孩子啊,連「離家出走「這種話都敢說。
我知道,他們肯定是惹媽媽生氣了,不過先別忙著摸排情況,先逗逗他們再說。我就說:「離家出走可以呀,不過你們兩個怎麼賺錢、怎麼生活呢 ?」
孩子們說:「我們已經想好了,我們會把狗狗一起帶走。」
我問:「你們要養活自己都很不容易,還要賺錢給狗狗買狗糧嗎?」
孩子們看來已經商量了很久,計劃周密,他們說:「我們白天帶狗狗在街上表演,賣藝賺錢,晚上摟著狗狗睡覺,還不會冷。」
好吧,我真心服了你們,不得不提醒,那隻老狗最擅長偷東西和睡覺,哪有賣藝這本事啊。
後來搞清楚了,兩個孩子在外面玩得太high,到點兒不回家,結果興趣班全晚了。這事兒的確是孩子有錯,把媽媽氣到不行,連費勁罵他們的功夫都省了,直接來個冷處理。媽媽把自己關進房間裡,既不跟他們說話,也不給他們做飯,兩個孩子想去認錯,卻不敢敲門。
他們給我打電話的時候,「冷戰」已經持續了六、七個小時,看來他們真的是慌神、害怕了,才想到要離家出走。
孩子不聽話、犯錯的時候怎麼辦?之前我們聊過,既不能打,也不能吼,言語威脅也不行。在現代社會,似乎留給爸爸媽媽的手段越來越少。那麼故意冷淡孩子,或者說「冷戰」能解決問題嗎?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討論的話題。
這邊,我要打消小侄女和侄子的念頭,離家出走可不是什麼好主意,那邊,還要勸我姐姐,消消氣,跟孩子計較什麼?趕快給孩子開門吧。
那時,我剛有了第一個孩子「小麥粒」,心裡對姐姐這種冷戰行為很不以為然,看著不到一歲的兒子,我對他說:」麥粒呀,以後不管你做錯什麼,媽媽都不會故意不理你,媽媽可捨不得你離家出走。」
可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沒能說到做到。要承認,有一段時間,我甚至習慣了故意冷淡孩子來表示怒氣或者失望。
課堂裡的爸爸媽媽們,你們會不會也有類似的經歷呢?
孩子們做錯事,或者根本沒有錯,只是達不到我的要求,我就心想,從現在開始不理你們,什麼時候你們發現媽媽怎麼這麼安靜,媽媽怎麼不管我們倆,是不是就該知道做錯了,然後好好反省啊?
更習以為常的是,自己心裡很清楚地知道,大聲發怒,大吼大叫是不好的,於是就給「冷處理」一個理由或者說是藉口,自以為故意冷淡孩子是明智的教育手段。而且,在自己冷談孩子的同時,還強制要求家裡其他人也要故意冷談他們,我會跟孩子的外婆說:「兩個傢伙現在不乖 ,不準理他們。給他們點顏色瞧瞧。」
外婆當然捨不得冷落孩子,同時也擔心我生氣,就悄悄跟孩子講道理,讓他們主動跟媽媽道歉,這時我反而會更生氣,心裡連外婆也一起埋怨。
記得有一次布置孩子們在電腦上做數學,我雖然在其他房間工作,但耳朵一直豎著聽,因為做數學時提交正確答案會有叮咚一聲,我就能監控兩人的進展。可是沒過一會兒叮咚的聲音沒有了,我仔細聽,兩人開始小聲談論怎麼上網、然後怎麼把上網的痕跡抹掉。
我心裡那是一股火苗躥上來,非常生氣,哼,你們不是在悄悄地計劃嗎,那我也悄悄地懲罰你們,從現在起我決定不理你們,看你們兩個什麼時候能意識到自己做錯了。
我針對孩子們的冷戰」開始了,可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媽媽早就生氣了。兩個人大概花了10分鐘的時間研究怎麼把上網的history 抹去,然後又花了20多分鐘的時間上網,一邊還咯咯笑,開心的很。完全沒有意識到,沒有了叮咚聲,他們的行跡早就暴露了。
上網玩的差不多了,兩人又回頭來做數學,這回老老實實地叮咚了半個小時,然後興高採烈的來房間裡找我,說「媽媽我們的數學做完了」。我不給他們回應,連看都不看他們一眼。孩子們湊到跟前,看見我冷若冰霜的表情,又大著膽子喊了幾聲媽媽,每一次的聲音都更小,更膽怯,看我連眼光都不掃他們一下,一聲不出,他們只能灰溜溜地走開了。
那一天,因為冷戰,我自己的心情也越來越冷。原本以為冷談孩子,沒有孩子煩心,心情會很輕鬆,但結果完全不是這樣。因為這表面上是跟孩子的冷戰,其實是我跟自己的冷戰,關閉了所有的交流渠道,自己就會越想越氣,越來越悶。
另外,心裡說不要理孩子,但對他們的一舉一動其實又更在意,我豎著耳朵聽得更仔細,簡直可以媲美諜報人員,聽見了兩個孩子小聲商量「媽媽是不是生氣了」,互相詢問「現在該怎麼辦」,相互責備說「是你先說要上網的」,打聽「爸爸什麼時候回來啊」,就連外婆想給他們吃零食,他們都說,「不用了,今天不想吃」。
偶爾我也會走出房間,上廁所拿東西什麼的,只要孩子湊上來,我都當他們透明,但孩子要是害怕離得遠遠的,心裡又會更生氣。做飯的時候孩子們想來幫忙,但我還是不依不饒地冷淡,搞得他們無所適從,最後「小咕哩」走出廚房時,都快左手左腳了,他們只能儘量保持安靜,一人端著一本書在看。
直到爸爸回來了,孩子們會發自內心的歡呼迎接,以往對跟孩子冷戰的我,老公會和稀泥,哄哄我,然後孩子們也就解放了。
但那一天我老公沒有哄我,而是非常嚴肅的說:『作為媽媽採用故意冷淡的手段對待孩子,其實已經失去了一個教育者應該有的優勢和姿態。你是孩子的媽媽,是陪伴他們最長時間的人。冷戰意味著你真的生氣,失去了耐心,而且關閉了和他們的交流渠道,想想看,孩子到底犯了什麼錯,要這樣絕對。」
還有一句話對觸動特別大,他說:「孩子們那麼愛你、那麼在意你,你的冷淡是故意用孩子們的愛來折磨他們、懲罰他們,不管孩子做錯了什麼,這都是很殘忍的。「
老公的這句話說得非常沉重、用詞嚴厲。我當時心裡挺難接受,但是仔細想一想其實很有道理 。故意冷淡之所以會管用,因為承受者對你有著深深的愛。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利用對方的愛來發起攻擊。設想一下,你會對大街上隨便走過的一個人故意冷淡嗎?或者說這種冷淡有用嗎?別人會care嗎?答案很明顯。Nobady cares.
我不敢說自己一直做的很好,其實我有很多做得不夠的地方,但我的優點是善於接受意見,當發現別人的話有道理,自己做的不好,我一定會有意識地去改變。
教育孩子,媽媽往往付出很多,覺得自己很辛苦,並偶爾會陷入當局者迷的局面。因為自己的付出 ,就覺得孩子一定要按我說的做。但理性而有觀察力的爸爸,或許投入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和精力不如媽媽多,卻常常能提出更客觀公正的建議。
我反思發現,媽媽的冷淡會給孩子罩上強大,極為壓抑的精神壓力,這種壓力對成年人都是負擔,對年幼的孩子更是如此。冷戰幾分鐘或者十幾分鐘也就算了,如果持續數小時,孩子們就會無所適從,一開始,我侄子侄女的離家出走就是六神無主的表現,當冷戰結束後,孩子那麼雀躍、極度開心,也能反映出他們之前有多麼傷心。
我想起以前讀到一個故事,有個孩子特別容易生氣,爸爸就跟他說,如果你生一個人的氣就在木頭上砸進一根釘子,如果有一天你不生他的氣了,就把釘子拔出來。
孩子小時候砸了很多釘子進去,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又把一個個釘子拔出來,可是釘子雖然拔出來了,木頭上卻留下一個洞,他問爸爸該怎麼辦?爸爸對他說,有時候傷害是永遠存在的。
我在想雖然冷戰結束了,孩子們跟我重新擁抱,這釘子表面上看是拔出來了,但會不會有一種傷害就像木頭上的洞一樣,會一直留在那裡很長時間?這種想法其實讓我很恐懼。
故意冷淡對於管束孩子,可能短期會有很好的效果,但長期看,不利於培養他們健康的性格。等孩子長大以後,會不會也以冷戰來對待他們的孩子,對待妻子或丈夫,甚至反過來對待父母。對於糾正錯誤行為,冷戰或許可能短時間奏效,但是對孩子的心理和性格肯定會有長期負面影響。
後來我問孩子們,寧願媽媽發火還是媽媽不理他們?兩個孩子都說:「寧願媽媽發火,因為火山爆發的時間很短,而冰河期的時間太長了。」
孩子們還會覺得媽媽大聲發怒,至少他們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但媽媽故意不理他們、很多時候他們一頭霧水,並不知道到底做錯什麼了,讓媽媽這麼生氣。
看吧,從孩子的角度就能發現,冷處理是多麼無效的手段,甚至相比發怒大吼還更糟糕。
那么爸爸媽媽一定會問,怎麼做才能管教孩子呢?我認為,當孩子做錯事情,要儘快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錯了?錯在哪裡?這是有的放矢,可以提高聲量,但不要失去理智,可以用嚴厲的聲調給出警告,但不要一聲不吭,可以採取實際行動來糾正,但不要動手打孩子。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那天我不會故意不理孩子們,聽到他們議論上網的事情時 ,我就會對他們說:「先做數學,做完了可以上網20分鐘。」,如果他們還是不聽 ,我就會大聲警告:」媽媽生氣了,如果你們繼續這樣,我就要沒收電腦了「。
教育孩子,肯定會有遺憾,還好我已經下定決心,以後不會再故意用冷淡去傷害孩子。課堂裡的爸爸媽媽們,也請你們不要針對孩子發起冷戰,有問題,馬上教育解決問題 。讓我們少生氣,少砸釘子,這樣傷害的洞就能減到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