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創痛

2020-10-09 多哈一隻貓

恐懼的起因

上小學之後我們家從育才街搬到了存信巷,我的玩伴之中除了年長一點的彭姊姊、實姊姊、嘉美、天來之外,開始出現一些同輩以及更年幼的孩子。我記得巷弄裡有一棵大榕樹,樹蔭非常茂密,晚上的街燈很暗,巷子裡黑漆漆的,走過那棵大樹總感到毛毛的。村子裡的孩子們彼此警告,說那樹上有個叫「黑鍋貼」的鬼,我腦子裡烙了這個印,每次經過總是拼了命地跑,差點沒嚇破膽。住育才街時曾經有一次被躲在樹叢後伸著舌頭、用手電筒照著臉的乾哥哥嚇得摔了一大跤,幾乎造成了腦震蕩。

孩子們對鬼如此感興趣,其實和年長的人喜歡說鬼故事有關。長夜漫漫閒著無聊,大伙兒便湊在一塊兒講鬼,孩子們也擠在大人的身邊既恐懼又著迷地側耳聆聽。其中有一則鬼故事給我的印象最深。某位東北籍的長輩告訴我們說,他在大陸時有一回住客棧,半夜起來解手時突然看見門口站了一個裹腳的老太太,頭上梳著髻兒,穿著民初寬袖寬腿兒的衫褲,身子飄飄忽忽的。他心想,這麼晚了她站在門口乾啥呀?再仔細一瞧,竟然發現老太太的側面薄得跟張紙似的。我聽到這裡嚇得趕緊把腳丫縮上來,跟紙一樣薄的老太太從此埋藏在我的八識田裡,永世不得超生了。

媽媽也喜歡講鬼,她最愛乾隆大學士紀曉嵐的故事。她說紀曉嵐小時候有一回上茅房,手裡拿了一盞油燈,一個沒留神就把油燈放在大頭鬼的腦袋上了。大頭鬼一氣,故意顯相給他看,他卻毫不畏懼地對那鬼說:「小鬼!小鬼!你好大的頭呀!」小鬼聽了覺得這孩子果然不凡,日後必有大出息,於是讚嘆道:「仕郎!仕郎!你好大的膽哪!」我聽完這故事,紀曉嵐的不凡早已忘光,就記得那大頭鬼有多恐怖了,從此上廁所總覺得旁邊站了個腦袋奇大無比的鬼。

當身心處在健康狀態時,這些無意識裡的意象通常起不了什麼作用,譬如我在懷孕期間身體出奇的健康,即使是住在荒郊野外心裡也毫無所懼。但是產下潔生的第二天我的身心突然瓦解,處在谷底的三年中無意識裡最深的恐懼全都休耕、翻土,曝了光。那些從恐懼裡投射出來的意象,多半都是荒郊野外的孤魂或女鬼。我因此聯想到克裡希那穆提在《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Think on These Things )這本書裡說過的一段話:「你們大人和孩子相處時,不該把一些誤謬的觀念、對鬼怪的想法或自己特殊的經驗強加給他們。然而這是很難避免的事,因為年長的人總會花許多時間訴說人生中的一些不重要的事。他們逐漸把自己的焦慮、恐懼及迷信傳給了孩子,孩子自然會重複大人的想法。年長的人對這些連自己都不明白的事根本不該在孩子面前提及,相反的,你們應該創造一個自由無懼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成長。」

如此認真的自省式教育在得過且過的上一代人眼底,恐怕是極度嚴謹了點兒,然而從我自身的經驗來看,童年灌輸的恐懼一旦集中曝光,若是沒有一點自我觀照的能力,是很可能招架不住的。世紀末的今日,聚落式的生活已經式微,在公寓裡成長的孩子們很少有機會再聽到一群大人講鬼,然而電視和動畫所提供的恐懼暗示卻比講鬼更生動、更微細、更詭譎,父母的輔導還是有必要的。

父母的對立

搬到存信巷之後,父親回家的次數愈來愈少了,他寧願長年待在臺北的武昌街十八號──當年立委的休閒俱樂部,和工友老李同住在一間陰暗的宿舍裡。他的生活日益消沉,成天逃避在圍棋裡面,雖然隸屬於交通委員會,卻總是拒絕發言質詢。他不常回家的理由最主要是跟母親不和,兩人無法相處,連一個禮拜都嫌多。他們的心性不同,人生觀不同,對人的態度不同,心理的需求不同。譬如父親好面子,母親實際;父親被動,母親主動;父親寡言,母親善道;父親感性,母親理性。然而在所有浮面的差異之下,潛藏的卻是人性共通的恐懼、掙扎、渴望、失望、哀傷、逃避、自憐與嫉恨..

父親好不容易從臺北回來,母親為了取悅他,總是費心地替他張羅牌搭子,當大家高高興興地正在玩牌時,站在父親身後的母親,看著看著就成了後座駕駛,開始指揮東指揮西的,忍不住還要罵上兩句「笨死了」。父親聽著聽著,突然忍不住了,站起身來滿臉漲得通紅,憤恨地撂了一句:「你聰明!你打好了!」然後轉身就走了,當天便打道返回臺北。我盼了半年好不容易把他盼了回來──還是乾爹教我用激將法寫信罵他「不回家就是老混蛋」,才把他激了回來──沒想到兩天就走了,這一去可能又是半年,我心裡真是失望極了。

母親在金錢上老是有恐慌感,看到別的立委都有本事賺外快,便說服父親掛牌當律師。父親不擅言辭,雖然掛了胡大律師的招牌,不幸上法庭時口拙,無法替人進行有效的辯護(說不定他心裡想的是和解算了),因此律師的招牌不久就給砸了,母親為了此事經常當外人的面說他無能。別說替人辯護口拙,就連和母親吵架,他也是挨了一百句才能回個一兩句,罵完便趕緊奪門而出。有時他從臺北領了薪俸回來走到半路碰上同事告急缺錢用,他就把信封裡一半的錢給了那個人,回家只能交給母親一半的薪水當家用,患有金錢恐慌症的母親病情因而日益嚴重。

小時候我是父母之間的夾心餅,起先是母親在我身邊叨念父親的自卑與無能,長大一點換成父親在我面前數落母親的拜金與現實。我記得父親愛看武俠小說,但又恐怕母親笑他沒出息讀閒書,便躲在被窩裡拿著手電筒偷看,喜歡和爸爸起膩的我也躲在裡面和他一起偷看。父女二人像是做了壞事的小偷,緊張中帶著莫名的興奮。這時父親好像在跟他同年齡的玩伴告狀一般悄悄地對我說:「那個老達卜(上海話發音的「老太婆」)根本是金錢掛帥,她心裡永遠是金錢第一,她第二,別人第三。」聽了這些話,我深深覺得他是如此的厭惡母親。

兒時的創痛

我小時候確實有心理學所說的戀父情結,父親一向是我的榮耀以及我同情的對象,母親的強勢與批判使得我一面倒地傾向於他。我無論在長相、氣質和心性上都比較像父親,而且父親和我的關係又特別近,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便能直接地融合,母親對這一點時常流露出妒意,從眼神就可以清楚地感覺到。上小學後母親開始把對父親的不滿(其實是對自己的不滿)遷怒到我身上,總嫌我和他一般無能、沒用。她時常拿我最要好的朋友周中立與我相比,她總說中立能幹、活潑、頭腦清楚,我和她站在一塊兒簡直像個老實的小傻瓜。她日復一日地加重我頭上的罪名,我雖然反彈但似乎愈來愈朝著她的精神暗示發展,後來我從心理學上完全印證了父母的指責終將一一實現。

父母欠缺覺察的教育方式形成了我許多人格上的矛盾。父親寵我、縱我,要星星月亮他都設法摘下來給我。上小學後我的鋼筆起碼有五十支,我喜歡聖誕卡片,爸爸一買就是一百張──他無法時常回來看我便轉而以物質的形式補償。從小到大他總共只打過我一回──他和朋友下棋眼看著就要贏了,我過去奪他的注意力,把他勝算在握的棋給毀了。他氣得一巴掌託住我的屁股使勁一推,把我從客廳的前端推到了後端,但地板很滑所以我毫髮未傷。我心裡篤定他不會真的傷我,拍拍屁股笑嘻嘻地站起來就跑。

他在家的時候我是個滿洲格格,他回臺北之後我就成了灰姑娘。當時村子裡的人耳語,盛傳我是母親抱來的養女。我聽見了跑去質問媽媽,媽媽說他們存心不良,我是她打了幾個月的安胎針才保住的親生女兒,這才提起了樂老師與朱大夫的傳奇故事。

一家三口的緊張關係只有一個人可以扮演潤滑劑的角色,別人都起不了什麼作用,這個人就是父親姊姊的兒子,我的表哥──劉光夏。中國人常說「甥舅最有緣」,此話確實不假。爸爸的親戚之中只有表哥到了臺灣,母親則一個都沒有。表哥活潑、幽默,但也頗有個性。他長年教外國人華語,學生多半是外交官。他時常和母親聊起洋人世界的種種,我在旁邊耳濡目染開始有了幾分嚮往。表哥的感受力和滋養力都比一般男人強,譬如我剛出生的時候母親不敢幫我洗澡,表哥卻能一手包辦。潔生出世後表哥立刻從夏威夷趕回來看我們。潔生喜歡哭鬧沒有人能治得了她,但一到表哥的手裡不消多久就睡著了。表哥後來和專攻體育舞蹈的陳姊姊結婚,生下了小侄女璐璐和小侄兒老虎,他們的家就成了我的避難所及兒童樂園。

記得有一天夜裡母親和表哥在客廳裡聊天,我覺得沒趣,想到飯廳拿糖吃,但飯廳的燈沒開,黑漆漆的令我有點害怕。我打岔要表哥幫我拿糖,媽媽嘲笑我既好吃又沒膽兒。我的自尊心受了傷,氣得壯起了膽跑到飯廳抓了一把糖,高聲喊了一句大人平日隨口即出的國罵之後,撒丫子就往外跑。母親火冒三丈,拿著一根竹條跟在我後頭追殺,兩個人繞著存信巷不知跑了多少圈。後來我躲進一家人的後花園,母親找不到我只好作罷。我聽見她在我後頭追殺的時候口裡沒停地喊著:「我今天非把你打死不可!」平日裡我一跟她頂嘴,她也是對我又打又擰的,可都沒那天晚上那麼當真,所以我不敢回家了。

晚上11 點多一個人在巷子裡沒魂似的走著,排行老五的乾哥哥騎著腳踏車經過時發現了我,得知事情的始末之後,他騎車載我回家準備向母親賠罪了事。回家後我跪在母親面前硬是不肯開口認錯。表哥在一旁勸架,母親好一陣子才軟了下來,終究饒了我。第二天放學我對老李說:「我恨媽媽。」老李一臉驚駭,責備我怎麼可以如此不孝。我得不到心理上的支持便逕自走到竹林宣誓:長大之後一定要復仇雪恥。我想日後的叛逆以及與基督山李敖伯爵的因緣,大概就是這麼一點一滴種下的吧。

另外一件令母親恐懼的事,就是見到父親爛醉如泥地回來,東倒西歪的完全失去了平日的壓抑與克制。老李看到這種情境總是亦步亦趨地照料著父親,我站在一旁揪著心,母親則是嚇得閃到了一邊。老李示意要母親過去扶爸爸,她說她最討厭人沒理性,爸爸是斷掌,很可能一巴掌就把她打暈了。老李把爸爸扶到床上,爸爸嘴裡一直喊著:「因因哪!因因哪!」我湊上前去既難過又害怕地拉著他的手,他淚眼模糊地望著我哀號:「媽媽呀!媽媽!..」爸爸的哀號勾起了我心底最深的無助與同情,我含著眼淚束手無策地低頭看著他吐了一臉盆的酒菜。

父親長期不回家,母親如果休戰不打麻將,總是一根煙接著一根煙地抽個不停,或者焦躁不安地在客廳裡來來回回地走著。她的不安和錯綜複雜的情緒嚴重地波及了我幼小易感的心。生活在一個欠缺溝通的家庭裡,孩子只能窺見問題的一角,父母深埋的渴望、孤寂、幽怨與憤恨如同一座冰封千年的活火山,不知哪一天會爆發。媽媽在家時我的感覺就像坐在活火山口,心中充滿著不祥,她遷怒的眼神也總是令我不寒而慄。我仍然清楚地記得她為我綁馬尾頭時為了避免頭髮很快就鬆開,往往過於實際地扎得太緊,我痛得發出「哎喲」的喊叫,她拿起梳子劈頭就敲我的腦袋,我只好頂著一束緊繃的馬尾去上學,離開她的視線時才敢稍微鬆綁。

日式的房子在冬日裡門窗經常被吹得咻咻作響,爸爸人在臺北,媽媽打牌去了,只剩下老李和我兩個人在家,那種相倚相靠的孤獨感總讓我聯想起當時私下流行的一首禁歌(因為某種政治因素而被禁了),歌詞好像是:熱紅紅的太陽往上爬呀,往上爬,爬上了白塔,照進我們的家,我們家裡人兩個呀,爺爺愛我,我愛他呀..

有一天我和母親在街上走著,一位陌生男子迎面而來,母親突然停下腳步過去拉住那名男子的手臂。我站在一旁看著他們交談時臉上浮現的表情,我猜想他們一定是多年不見的老友。他們談完話之後過了幾天母親就帶著我到那位叔叔家串門,母親和他談著談著便開始哭訴自己守了多年活寡的難熬之苦,那位叔叔似乎相當同情母親的遭遇。不久,那位叔叔便時常到家裡來探望母親。有一天我放學回家意外地發現他環腰抱著一臉笑意的母親,母親看見我立刻撇開他的手,表情十分尷尬。父親從臺北回來帶我到包姑姑家聊天,我當著包姑姑的面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父親的反應頗為淡然。當時他和包姑姑到底講了些什麼話我已經記不得了,但自此之後那位叔叔和母親就不再往來。我當著包姑姑的面向父親告狀的事令母親對我更加不滿。

選自《死亡與童女之舞:胡因夢自傳》(胡因夢著,圓神出版社,1999年6月)

相關焦點

  • 兒時的冬天
    兒時的冬天本文刊載於《農村青年》2020年第9期文/劉會強有時候,我的腦海中常常冒出這樣的問題:隨著年齡增長,人的抗寒能力怎麼越來越弱呢?隨著生活越來越好,我們是不是變得越來越嬌貴,也因此越來越不抗寒了?
  • 我的兒時夥伴
    在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因為追趕同學,從一米高的土坑跳下去踩到了一個立著的瓶口參次不齊的啤酒瓶上,肌肉掀開,筋骨斷裂倒是沒感覺到什麼,只是在清洗傷口連線的時候才痛的死去活來,足足十分鐘,一輩子都記得,那時正直夏天,傷口發炎,腫脹,臀部每天二針,一個月了不但沒好反而臀部也被針打的坐不了,每次上課都是坐半邊要麼就是跪著,那個時候我的兒時夥伴,我的同學每天輪流大早上背我上學,下午背我放學,一直持續了差不多二個月
  • 兒時的老屋
    記得剛上初中的時候還專門做了一首打油詩來記敘這件事情,題目就叫《那雨》那雨似乎永遠都有些幽怨每當我聆聽時便深有此感她時而滴落在我的家裡我便發現爸爸媽媽便會被她傳染不停的發愁……不停的哀嘆……仿佛她就是我們家庭的一員不停的發愁……不停的哀嘆……後來就搬家了
  • 兒時的恐懼,現在的回憶
    兒時時期,家裡貧窮,做飯全靠母親上山砍柴回來燒火。
  • 久違了,兒時的真愛彈弓
    盡玩起了遠古時代的彈弓,居然還玩得出神入化,瞬時,撞開了我兒時的記憶心門……六七十年代,國家還不發達,我們那時吃的穿的極為簡撲,玩的東西也很老土,彈弓成了我們那個時代的最愛玩具,大崽小崽都在玩,河濱公園的彈弓仗,樓角房角打麻雀,翻著花樣玩。
  • 夢中的真真中的夢——兒時糗事(上)
    兒時在礦山食堂 礦山有一個很大很大的食堂,蒸飯之時,蒸籠碼起來很高,裡面是一個個的飯缽。大師傅人很好,有一次在很大很大的鍋裡給各個辦公室及各家的開水瓶上開水時,我們在旁邊等。突然,大師傅驚叫一聲:「快躲開!開水瓶要爆炸!」我們趕快躲到了門後,果然,一個開水瓶「砰」地一聲炸了。熱氣騰騰的水到處都是。現在也沒搞明白,開水瓶要炸之前要什麼徵兆?
  • 偶遇兒時玩伴 (之三)
    此人有40歲上下的樣子,身材矮小,且操著一口濃重的陽高人口音……正當我納悶時,一位女售貨員走近來說:「老米,今天某某結婚,咱們該送點什麼禮物啊?」聽說此人姓米,我的腦海裡立刻浮現出10多年前記憶裡的一個人——這不正是我的同鄉、鄰居——陽高城大南街,靈官廟大院的米家大哥嗎!
  • 洗澡—兒時記憶
    捕上來的小魚兒不大,村裡的大人不吃,我們餵給貓,貓只聞一聞,跳著走開,那時候,我知道童話書上說的貓兒愛吃魚不都是真的。 水塘臨著農居,水也不清澈沒辦法用來洗澡 我到姥姥家開始吃百家飯。 說下面的這些,跟我吃百家飯有關:我姥爺跟他三弟死在了朝鮮,姥姥跟母親孤兒寡母生活很艱難,後來帶著母親離開村子再嫁。
  • 兒時捕鳥記
    我重新支好冰棍棍跑回了家,連鞋都沒有來得及脫就爬上了床,我緊緊的貼在玻璃窗戶上,用眼睛死死地盯著大笸籮,手裡面使勁地攥著細繩頭兒,生怕那一刻繩索沒有在我的手中。突然我看見一隻小鳥鑽進了大笸籮下面,我趕快用力拉細繩,因為我的繩索是從上面開著的窗戶繞下來的,我在下面拉繩索時,需要經過上面窗框再傳到下面大笸籮的冰棍棍上,所以我使勁拉了半天才把笸籮上的冰棍拉倒,大笸籮扣下來的那一刻,小鳥們呼啦一下子全跑了。
  • 兒時閨蜜,我們還是那般親密
    嘉怡:「真事兒,行行,快走吧。」「完了,我沒穿鞋,剛剛在畫室不知道想啥呢?鞋丟哪了,我還光著腳呢,哈哈哈哈。」嘉怡:「唉,我真是服了你了,咱三就你,每天跟丟了魂兒一樣,鞋都能忘了。走,去我更衣室。」「謝謝嘉怡啊,還是你好,不然尷尬了,就這雙吧,對了,書包先鎖你柜子裡,省得我一會兒又不知道放哪裡了。」
  • 碎銀幾兩斷了兒時念想,讓少年染上了滄桑
    《餘歡水》裡:碎銀幾兩是男人的膽,婚姻的根如果他有碎銀幾兩,他面對領導的威脅時大可頭髮甩甩,狠狠地說&34;,然後拽拽地走掉;如果他有碎銀幾兩,妻子甘虹不會視他如空氣,不會對他那麼兇,不會給他戴綠帽子,更不會離婚;如果他有碎銀幾兩,面對財力豐厚的嶽父一家人,他可以用豪車豪禮好衣服裝點門面,就不用接受勢利眼小舅子一家鄙視的眼光
  • 兒時見聞不解之二,它們真的能通靈?(上)
    兒時最喜掏鳥窩,但有三種鳥窩是斷不能掏的,一是喜鵲,二是烏鴉,三是貓頭鷹。據說這三種鳥都通靈,在村民們的「龍門陣」中曾聽過喜雀報喜、烏鴉報憂、貓頭鷹能看見鬼的故事。玉帝在喜鵲交令時,氣得指著它大罵:「大膽的畜生,竟敢擅改天旨!」順手拿起案上的黑硯砸去,正好砸在喜鵲的背上,雪白的羽毛被墨汁染黑了一塊。 為這事,喜鵲被玉帝罰到人間來將功補過,專為人們報喜,不許報憂。」
  • 又一枝老槍《一個北京大院兒子弟的兒時記憶(4)》
    (原創於2014-04-06 10:57:21) 分類: 兒時記憶 《夢——》劇中有一個情節:宋京生到辛萍萍家「刷夜」時,辛萍萍從箱子裡翻出她爹轉業到外交部之前的大簷帽、將校呢、和校官靴給京生穿,把京生美得不成!這讓我想起了一段幾乎一摸一樣的情景,是聶衛平在他的回憶錄裡提到的。
  • 長大後,她活成了兒時的倒影
    當時結束時,阿冷哥哥還問我好不好玩,我說好玩。他就讓我不要告訴奶奶,不然,以後就不跟我玩了......」長大後的蘭蘭,已然活成了兒時的倒影,一幕幕都映射著她不堪的過往。
  • 兒時見聞不解之一,黃鼠狼哪來的靈性?
    只有那位老爺子曾在大家氣憤不已時,慢悠悠的說過:老天會收它的、天一定會收了他。後來,起了一場山火,那山火圍著林子底部燒,驚跑和燒死了很多小動物。至此,村子再也沒有黃鼠狼偷雞的事發生了。這是我兒時見聞中眾多不解之一。
  • 又一枝老槍《一個北京大院兒子弟的兒時記憶(12)》
    「拍蔢子」——文革年代的老紅衛兵後期,「革命熱情」從高潮陷入了低潮,爹媽大多「黑了」,「老兵兒」們也大多頹了。正置血氣方剛,滿腔的「革命精力」無處宣洩,轉而就大都投入到火熱的「打群架」與「拍蔢子」生涯中去了。
  • 郭芙的最後時刻:我站在殘破的城頭,忽然想起了兒時的桃花島
    按理說,她的刁蠻任性與黃蓉年少時頗為相像,應討人喜,可我就是打消不了對她的厭惡。郭芙兒時受到的寵愛,並沒有讓她成為一個紈絝子弟,反而在其成長過程中更加珍惜身邊的人。郭芙為什麼對楊過有怨氣?以前我認為是一種愛情的反向表現,後來一想,小小年紀的她,哪裡懂得什麼愛情?哪裡會有如此的手段?
  • 三嫁惹君心:居沐兒被爹爹耍賴"丟"給龍二爺,第一次嫁娶進行時
    花煜寒|文電視劇《三嫁惹君心》第一次嫁娶正在秘密張羅中,肖燕飾演的居沐兒被老爹耍賴&34;給了龍二爺,讓居沐兒留在龍府嫁給龍二爺。居老爹為什麼要這麼著急把居沐兒給推銷出去呢?首先,居沐兒本已過了嫁娶年齡,她根本不聽居老爹的嫁給人,作為讓老爹頭疼也最掛心的親人,居沐兒嫁人也是居老爹心頭之事。
  • 鄉下的「仙娘」——兒時的記憶
    我5歲時,跟我姐去生產隊她的同學家玩,她家也有一個跟我一般大小的小姑娘,然後我倆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小姑娘臉上長有成片的化膿紅疹子。回家第二天我臉上也長同樣的紅疹,發癢還化膿,不斷擴散,整個下巴都長滿了,手臂關節處也長。
  • 又一枝老槍《一個北京大院兒子弟的兒時記憶(15)》
    文革時期,院兒裡一幫半大小子整日介無學可上無書可讀無正事可做,閒得蛋疼時難免就要整出點熱鬧來自娛自樂了。話說當年我們院兒有一個名叫「智昕」的老哥,是和我們樓下李老哥他們一夥兒的。他是人大附中的老紅衛兵,獨生子女,打小兒與母親相依為命。只知道他爹是個烈士,具體是啥年代犧牲的就不得而知了。這老哥雖也是「老兵」,卻天生膽小,文質彬彬的,從沒看他打過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