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精舍小凡
我們平時上的香火,珍不珍貴?
很多人不以為然,認為上個香就是隨手的事,並不清楚這香火的可貴之處。
尤其是現在帶緣分的人挺多,想出緣分的人也不少,迷茫之際也會找不同的人去看。
有的看完後讓師傅給立堂了,然後開始在家奉供,每日香火不斷。
緣分做功德之事,享受香火本是合情合理,可背後緣分若人還不齊,或者修為還不精進時強行看事,那享受香火未必是好事。
為什麼香火那麼重要?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吧,這個故事出自<子不語>。
杭州有一位姓周的書生,與龍虎山的張天師有結交。
這張天師,法力高強,神通廣大。
一次,張天師路過保定府驛館。
周書生恰巧也在保定,聽聞好友在,便匆匆趕去拜見。進入驛館後,看見張天師站在臺階上,一位美麗婦人,跪在他的腳下,正不停叩頭,口中哀求著什麼。
周書生心中奇怪,詢問原因。
張天師回答道:「這婦人是狐妖變化的,來向我求取人間香火,享受祭祀。」
周書生聽後,問道:「天師為何不答應她呢?」
張天師道:「她修行數年,有些法力。若再與它百姓香火,我擔心它會作威作福,以後成為禍患。」
周書生喜歡這婦人的美貌,便替她求情,張天師沉吟許久,道:「既然你開口了,那我就允它受三年香火吧。」
張天師吩咐身邊法官,將此事記下,又取出一道符籙,交給美婦。那美婦很是開心,再三感謝,便離開了。
三年後,周書生考中舉人,欲回故鄉,經過蘇州時,聽聞上方山有一處觀音庵,十分靈驗。他在親友攛掇之下,也準備前往禱告。一行人走到上方山下,同行者面色嚴肅,要周書生步行上山,還說「這山中觀音非常靈驗,凡是坐轎上山者,途中必定會出事。」
周書生不信,依然坐轎上山,還沒走出幾裡路,轎杆忽然折斷。周書生直接從轎上跌落,差點把腰摔斷了。周書生又氣又惱,卻哪裡還敢再坐轎?他與眾人步行上山,走入那觀音廟,見到廟中香火極盛。人頭攢動,數百上千民眾伏地叩拜。
在大殿帷幕之後,有一座觀音雕像。有尼姑往來巡察,不許陌生人走入。周書生詢問原因,尼姑道,神像太過美麗,恐怕看見的人會心生邪念。
周書生堅持要看,因為他是舉人,尼姑們也無力阻止。
在周書生命令之下,僕從上前掀起帷幔。那神像果然十分美豔,只是容貌與其他觀音庵並不相同。周書生覺得奇怪,再三查看,隱約覺得似曾相識,他回憶許久,終於想起是三年前保定府驛館中所見那美麗婦人。
周書生頓時大怒,用手指著觀音塑像,罵道:「當年要不是我向張天師求情,你哪裡能夠享受這些香火?你不但不感謝我的恩情,反而施手段弄壞我的轎子!你太沒良心了。何況天師只允許你受人間香火三年,現在三年早就過了,你卻戀戀不去。難道你忘了天師的法旨嗎?」
周書生話語還未說完,那觀音神像忽然碎裂。
尼姑見此很是害怕,卻又畏懼周書生,等到周書生下山離去,募集銀錢,再次塑造觀音塑像。然而從那日起,此地觀音再無靈驗。
數年後,周書生上龍虎山拜訪張天師,問起狐妖之事。張天師介紹道,那狐妖受三年香火,神通大漲,幾近真神。若非他派出十餘位神靈協力擒拿,差點被那狐妖遁走。如今那狐妖已經被張天師關在鎖妖塔中。
看了這個故事後,想必大家便明白了這人間的香火有多珍貴。
很多人身帶緣分,也走上這緣分路。背後師父們出來與弟子一起積累功德,提升自己,更上一臺階,與人世間一樣,也是人之常情。
出山積累功德,享受香火,卻也是有講究的。
有的弟子心性不穩,知道自己有緣分後,便急著找人給看,給點,給立堂。
我們總是聽緣分中人說一句話:時候還不到呢。
什麼叫時候不到?堂不全,人不齊,緣分修為還不行,還不到出山的時候,或者人自身的條件還不成熟,磨礪還不夠,心性還不穩。
可也不是說非得人齊了才能看事,有的仙家修的有一些神通,也能看一些事了。有的弟子心性也不穩,有點靈感就想給人看事,仙家自身還沒修好,也就硬著頭皮給人看了,有的看的還挺不錯。
但是這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弟子會間歇性的失去靈感,看事時一陣靈一陣不靈。
仙家該好好清修的時候,你非得去看事,這樣會耽誤他們的修行,同樣的也會引導他們走向錯誤的路。
很多仙家跟人一樣,心不穩,虛榮心強,該清修的時候不好好清修,卻貪婪這人間的香火,尤其是還能看點事的時候,那就更容易膨脹了。跟人一樣,一旦膨脹容易走錯路,幹錯事,迷失了本心。
所以,不到時候,不是所有的仙家都適合接受香火供奉。當弟子的,作為引領人,更應該要清心靜心,與他們好好溝通,不要破壞或阻礙他們的清修。
想要走好緣分路,離不開雙方共同的努力。人心要正,要穩,是基礎,緣分也要努力修行,提升自己,是鞏固,是加強。合力之下,才有長久可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