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有一位大反派——成昆,此人是很多事件的幕後推手,布局機深,在武林中引起了極大的混亂。
當年成昆為了推翻明教,故意殺了謝遜父母妻兒、弟妹僕役,滿門一十三口人命。謝遜苦練武功,兩次找成昆報仇,結果都敗在成昆手上,自取其辱,重傷而歸。謝遜養好傷後,得到了崆峒派《七傷拳譜》。他花費兩年時間苦練七傷拳,想再度向成昆報仇,卻發現成昆失蹤了。
謝遜上窮碧落下黃泉,卻始終尋不到成昆的蹤跡,想是他為了避禍,隱居於窮鄉僻壤,大地茫茫,卻到何處去尋?謝遜憤激之下,便到處做案,殺人放火,無所不為。自遼東以至嶺南,半年之間接連發生了三十餘件大案,許多成名豪傑突然被謝遜殺死,而且他每做一件案子,便在牆上留下了混元霹靂手成昆的名字。
謝遜沒想到,成昆拜入少林寺門下,成為少林四大神僧之首——空見大師的弟子。於是空見大師出面,想化解成昆與謝遜的仇恨,讓謝遜不再向成昆尋仇。空見與謝遜打賭,自己甘願受謝遜一十三拳,代表謝家一十三條人命。空見大師說:
謝居士,我跟你打一場賭。尊師殺了你一家十三口性命,你便打我一十三拳。倘若打傷了我,老衲便罷手不理此事,尊師自會出來見你。(《倚天屠龍記》三聯版第八章)
謝遜拼盡全力打了一十三拳,最後一拳,將空見打得奄奄一息。沒想到成昆背信棄義,並沒有現身,空見才知道自己被謝遜騙了。不過空見也感動了謝遜,他從此不再濫殺無辜了。
成昆殺了謝遜一家一十三口人,其中包括謝遜年幼的孩子,可謂罪大惡極。那麼空見為何要替他出頭化解仇怨,為何要阻止謝遜復仇呢?空見這麼做到底是愚蠢還是善良?
假如在法治社會中,空見應該立刻將成昆、謝遜二人扭送官府,因為他二人都身負十幾條,甚至幾十條人命,可謂罪大惡極。
但是,武林恰恰是反法治的,韓非子說:「俠以武亂禁」。俠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法治的挑戰。所以,不能用法治社會的價值觀去評價武俠小說中的人物。
江湖上殺人人殺,每個人過的都是刀頭舔血的生活,你不殺人,就要被人所殺,誰的手上沒有幾條人命?誰又敢說自己從沒有殺過無辜之人呢?(除了洪七公)假如真要執行法律,只怕武林中人人都有罪。
武林本質是一個叢林社會,誰的拳頭大,誰就有理。假如某人遭遇不幸,比如親人被人殺死,他只能靠自己的實力去報仇。當然如果他朋友多,也能邀請幫手以壯聲勢,但是如果是與他毫無關係之人,就沒有理由為他主持公道了。
比如《笑傲江湖》中,餘滄海帶著青城派將福威鏢局一鍋端了,林震南夫婦也死在餘滄海手中。但是武林中並沒有人出面為林平之主持公道,因為他們與林家沒什麼關係。
所以武林中看重的不是正義,而是恩怨!
如果在法治社會,空見大師應該將成昆、謝遜兩個人繩之以法。但空見大師是武林中人,在他眼中成昆、謝遜並非罪人,而是兩個誤入歧途之人。再說人都已經死了,就算讓他二人死掉,也於事無補。因此只要讓成昆、謝遜放下恩怨,誠心懺悔,迷途知返,就可以為武林了結此事。
在《天龍八部》中,掃地僧就是這樣度化蕭遠山、慕容博這一對冤家仇人的。
所以空見甘願受謝遜一十三拳,想要化解成昆與謝遜的恩怨。但是他沒有想到謝遜報仇之心如此堅定,竟揮掌自擊天靈蓋,心想若報不了仇,便不想活了。空見出手相救,結果被謝遜打成致命傷。他更沒有想到,自己被成昆利用了,成昆從來就沒有想要出現在謝遜面前!